樵村漁浦的成語故事
拼音qiáo cūn yú pǔ
基本解釋山村水鄉。泛指鄉村。
出處金·完顏亮《昭君怨·雪》:“昨日樵村漁浦,今日瓊川銀渚。”
暫未找到成語樵村漁浦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樵村漁浦)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合浦珠還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循吏傳 孟嘗》:“(合浦)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嘗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歲,去珠復還,百姓皆反其業。” |
過了這個村,沒這個店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3回:“這是送上門的。你老人家休錯這主意,過這村,就沒這店了。”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宋 陸游《游山西村》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珠還合浦 | 宋 吳曾《能改齋漫錄 辨誤一》:“殊不知珠還合浦,乃后漢孟嘗,不可以孟嘗君遷就也。” |
坐收漁利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燕策二》:“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 |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 |
鷸蚌相爭,坐收漁翁之利 | 蔡東藩《唐史演義》第三回:“俟關中平定,據險養威,看他鷸蚌相爭,坐收漁翁之利,也不為遲呢?” |
村夫俗子 | 清 李漁《風箏誤 鷂誤》:“我雖然不識字,不曉得詩的好歹,只是寫得這幾行子出的,也不是個村夫俗子了。” |
涸澤而漁,焚林而獵 | 《文子·上仁》:“先王之法,……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
村筋俗骨 | 明·無名氏《蘇九淫奔》第四折:“不解他粉黛蛾眉心上事,這才是村筋俗骨下場頭。” |
凍浦魚驚 | 《晉書·王祥傳》:“王祥字休徵,瑯邪臨沂人……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藥必親嘗。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 |
三家村 | 宋 蘇軾《用舊韻送魯遠翰知洛州》:“永謝十年舊,老死三家村。” |
漁人得利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燕策二》:“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 |
從中漁利 | 清·許奉恩《里乘》第四卷:“說其改醮,已則從中漁利,藉以餬口。” |
鷸蚌相持,漁翁得利 | 《戰國策 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面都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 |
前不巴村,后不著店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七回:“三個商量道:‘沒來由看使槍棒,惡了這廝!如今閃得前不巴村,后不著店,卻是投那里去宿是好?’” |
漁陽鼙鼓 | 唐·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
漁翁之利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一回:“甲午為日本侵我東三省,俄、德出為調停,借收漁翁之利,大局又為之一變。” |
焚林而田,竭澤而漁 | 漢·劉安《淮南子·本經訓》:“鉆燧取火,構木為臺,焚林而田,竭澤而漁。” |
前不巴村,后不巴店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小人子母二人貪行了些路程,錯過了宿店。來到這里,前不巴村,后不巴店,欲投貴莊借宿一宵,明日早行。” |
村野匹夫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馬超曰:‘吾家屢世公侯,豈識村野匹夫。’” |
撒村罵街 | 老舍《離婚》:“自己的妻子呢,只會趕小雞,叫豬,和大聲嚇唬孩子,還會撒村罵街呢!” |
村學究語 | |
漁翁得利 | 清·庾嶺勞人《蜃樓志》第15回:“趁著潮州兵將赴調,我乘空襲了城池,豈不是漁翁得利?” |
涸澤而漁 | 《文子 七仁》:“先王之法,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
合浦還珠 | 明·沈鯨《雙珠記·母子分珠》:“今分一顆與你帶去,我自留一顆,以寓合浦還珠之意。” |
鷸蚌持爭,漁翁得利 | 《戰國策·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面都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 |
鷸蚌相持,漁人得利 | 《戰國策 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面都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