呴濕濡沫的成語故事
拼音nì shī rú mò
基本解釋比喻同處困境,互相救助。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大宗師》:“相呴以濕,相濡以沫。”
暫未找到成語呴濕濡沫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呴濕濡沫)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上漏下濕 | 先秦 莊周《莊子 讓王》:“上漏下濕,匡坐而弦。” |
久束濕薪 |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自敘:“而彼久束濕薪之大多數人,猶或曰:‘吾秦人而子語我以越之肥瘠也。’” |
以沫相濡 | 先秦 莊周《莊子 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 |
偎干就濕 | 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二折:“且休說懷耽十月,只從小偎干就濕,幾口氣抬舉他偌大,便恰似燕子銜食。” |
回干就濕 | 《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經講經文》:“慈母德,實堪哀,十月三年受苦災;冒熱沖寒勞氣力,回干就濕費心懷。” |
干啼濕哭 | 《北齊書·尉景傳》:“景曰:‘小兒慣去,放使作心腹,何須干啼濕哭不聽打耶!’” |
惡濕居下 | 《孟子·公孫丑上》:“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住。” |
推干就濕 | 明·徐田臣《殺狗記·孫榮奠墓》:“三年乳哺恩愛深,推干就濕多勞頓。” |
推燥居濕 | 《孝經援神契》:“母之于子也,鞠養殷勤,推燥居濕,絕少分甘。” |
日濡月染 | 清·魏祝亭《兩粵傜俗記》:“因避徭賦,舉家竄入,日濡月染,凡飲食衣服器用,皆與真傜無異。” |
水流濕,火就燥 | 《易 乾》:“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各從其類也。”孔穎達疏:“此二者以形象相感。水流於地,先就濕處;火焚其薪,先就燥處。” |
漚沫槿艷 | 《太平廣記》第351卷:“某非獵食者,哀君情切,因來奉救。漚沫槿艷,不必多懷。” |
涎玉沫珠 | 唐·樊宗師《絳守居園池記》:“木腔瀑三丈余,涎玉沫珠。” |
渣滓濁沫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0回:“男兒們不過是些渣滓濁沫而已。” |
濕肉伴干柴 | |
潛濡默化 | 劉揆一《黃興傳記》:“今就湘省而論,軍學界革命思想,日見發達,市民亦潛濡默化。” |
潛濡默被 | 明·文征明《王武寧去思頌》:“惟夫浚德淵微,潛濡默被,出于至誠,而泯于無跡。” |
濡沫涸轍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煨干就濕 | 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三折:“不想共乳同胞一體分,煨干就濕母艱辛。” |
煨干避濕 | 元·李行道《灰闌記》第四折:“生下這孩兒,十月懷胎,三年乳哺,咽苦吐甜,煨干避濕,不知受了多少辛苦。” |
目染耳濡 | 《太平天國·欽定士階條例》:“至于誦習書史,博覽篇章,目染耳濡,課學即求心之道。” |
目濡耳染 | 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
相呴以濕 | 《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成玄英疏:“呴氣相濕。” |
相呴相濟 | 語出《莊子·大宗師》:“相呴以濕。” |
相呴相濡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相喣以沫 | 晉·葛洪《抱樸子·詰鮑》:“儉以率物,以為美談,所謂盜跖分財,取少為讓,陸處之魚,相喣以沫也。” |
相濡以沫 | 先秦 莊周《莊子 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相濡以澤 | 清·曾國藩《廣東嘉應州知州劉君事狀》:“噓枯養瘠,相濡以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