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張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zhāng shè bù liè張設布列 | 指陳設安排。 |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序》:“此言其張設布列不易者也。” |
yǎn zhāng shī luò眼張失落 | 眼睛大張,神態失落。形容不知所措。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嚴貢生轉身走進艙來,眼張失落的,四面看了一遭。” |
zhāng huǒ sǎn張火傘 | 張:展開;火傘:比喻烈日。形容夏天烈日當空,酷熱難耐。 | 唐·韓愈《游青龍寺贈崔太補闕》詩:“光華閃壁見神鬼,赫赫炎官張火傘。” |
zuò zhāng zuò shì做張做勢 | 裝模作樣,裝腔作勢。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8卷:“梳個縱鬢頭兒,著件叩身衫子,做張做勢,喬模喬樣。” |
gāng qiè mù zhāng綱挈目張 | 指撒網時,舉起網上的大繩,所有網眼都張開。比喻抓住主要環節,以帶動其余;或抓住要領,條理分明。同“綱舉目張”。 | 清 魏源《道光丙戌海運記》:“于是南北并舉,綱挈目張。” |
láng tū chī zhāng狼突鴟張 | 像狼一樣奔突,像鷂鷹一樣張開翅膀。形容壞人猖狂囂張到了極點。 | 清·林則徐《會諭澳同知再行諭餉義律繳土兇稿》:“如此狼突鴟張,豈能將就姑容,致貽民害。” |
dà sì pū zhāng大肆鋪張 | 為了形式上的好看;不顧一切地過分講究排場。 | 熊召政《張居正》第四卷第25回:“穆宗皇帝雖有心操辦賞燈樂事,終因銀根吃緊而不能大肆鋪張。” |
yáng lì pù zhāng揚厲鋪張 | 夸大渲染。 | 清·王韜《英但自守》:“而載筆者揚厲鋪張,若臨大敵,賞功之典,至再至三。” |
zhāng chǎng huà méi張敞畫眉 | 張敞:漢時平陽人,宣帝時為京兆尹。張敞替妻子畫眉毛。舊時比喻夫妻感情好。 | 《漢書·張敞傳》:“然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臺街,使御史驅,自以便面拊馬。又為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撫。” |
zhāng jī shè jǐng張機設阱 | 張:設網捕捉;機:機關;阱:陷阱。軍事上設立機關,布里陷阱,捕捉敵人。指設置暗障,陷害別人。 | 明·揭喧《兵經百篇·發字》:“制人于危難,扼人于深絕,誘人廳伏內,張機設阱,必度其不可脫而后發。” |
yī lái shēn shǒu,fàn lái zhāng kǒu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 形容懶惰成性,坐享別人勞動成果的人。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1回:“安公子是自幼嬌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 |
fēng zhāng fēng shì風張風勢 | 風:通“瘋”。比喻故意裝出瘋癲癡呆的樣子。 | 元·李壽卿《度柳翠》楔子:“你這和尚,風張風勢,說謊調皮,沒些兒至誠的。” |
gǎi zhù zhāng xián改柱張弦 | 改換琴柱,另張琴弦。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方法。 | 明·陳汝元《金蓮記·射策》:“玉陛舒奇抱,看瑣尾啼饑眾紛擾,惟改柱張弦,掄才訪道。” |
huāng huāng zhāng zhāng慌慌張張 | 形容舉止慌亂;不穩重。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 陳御史巧勘金釵鈿》:“身上穿得整整齊齊,腳兒走得慌慌張張,望著園門欲進不進的。” |
zhāng méi nǔ mù張眉努目 | 揚起眉毛,瞪著眼睛。喻粗獷淺露。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芙蓉道楷禪師》:“山僧今日向諸人面前,說家門已是不著便,豈可更去胞堂入室,拈槌豎拂,東喝西棒,張眉努目,如癇病發相似。” |
zhōu zhāng bá hù辀張跋扈 | 辀張:強橫。形容專橫暴戾。 | 《晉書·張華傳》:“功在不賞,辀張跋扈,遂措兇逆耳。” |
chóng zhāng qí gǔ重張旗鼓 | 重:重新;旗鼓:古時作戰用的旌旗與戰鼓。比喻失敗或受挫折后,重新整頓與組織力量,準備再干。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48回:“圣清室已覆,袁為總統,他自然重張旗鼓,又復上臺。” |
zhāng yǎn lù jīng張眼露睛 | 謂瞪著眼睛說瞎話。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八回:“這晁大哥可是聽著人張眼露睛的沒要緊!” |
shī zhāng shī zhì失張失志 | 形容舉動慌亂,心神不定。 | 《清平山堂話本 簡貼和尚》:“那婆子聽得叫,失張失志,出去迎接來叫的官人。” |
zhāng mèi chéng wéi張袂成帷 | 張開袖子成為帷幕。形容人多。 | 漢·劉向《說苑·奉使》:“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帷,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 |
shú wèi shēng zhāng熟魏生張 | 張、魏:都是姓,這里泛指人。泛指認識的或不認識的人。 |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六:“北都有妓女,美色而舉止生梗,士人謂之‘生張八’。……野贈之詩曰:‘君為北道生張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無笑語,半生半熟未相諳。’” |
zhāng běn jì mò張本繼末 | 把事情的本末說明白。 | 《宋書·禮志一》:“[《左傳》]其書善禮,多膏腴美辭,張本繼末,以發明經意,信多奇偉,學者好之。” |
dà shì pū zhāng大事鋪張 | 指對場面特別安排,過于講究,以顯示自己的闊綽。多用于婚喪大事。 | |
zhāng yán shè xì張筵設戲 | ||
fū zhāng yáng lì敷張揚厲 | 敷:通“鋪”;敷張:鋪陳渲染;揚厲:發揚光大。形容過分講究排場。 |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詩教》:“文之敷張而揚厲者賦之變體。” |
shī zhāng mào shì失張冒勢 | 冒冒失失的樣子。 | 《金瓶梅詞話》第三十回:“春梅道:‘怪因,失張冒勢,恁唬我一跳。有要沒緊,兩頭回來游魂哩。’” |
dōng zhāng xī zhāng東張西張 | 同“東張西望”。 | 方志敏《可愛的中國》:“三人擠在一個艙角里,看他們的眼睛,偷偷地東張西張的神氣。” |
chī zhāng yú làn鴟張魚爛 | 《舊唐書·僖宗紀》:“初則狐假鴟張,自謂驍雄莫敵;旋則鳥焚魚爛,無非破敗而終。”后以“鴟張魚爛”比喻外表囂張,內則潰爛而自行覆滅。 | 《舊唐書·僖宗紀》:“初則狐假鴟張,自謂驍雄莫敵;旋則鳥焚魚爛,無非破敗而終。” |
zhāng zuǐ jié shé張嘴結舌 | 張著嘴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害怕或驚愕。 | 茹志鵑《里程》:“三娘這陣連珠炮,說得老劉張嘴結舌,不知怎么辯白是好……” |
huāng zhāng shī cuò慌張失措 | 慌張:驚慌失措。驚恐慌張得不知所措。 | 明·酉陽野史《續三國演義》第25回:“卿家非時而來,慌張失措,有何事故?” |
huǒ sǎn zhāng火傘張 | 火傘:比喻烈日;張:展開。形容夏天烈日當空,酷熱難耐。 | 宋·楊萬里《初秋戲作山居雜興俳體十二解》:“卓午從他火傘張。” |
zhāng chún zhí zī張唇植髭 | 謂唇吻開合。形容滔滔不絕地論列是非的樣子。 | 嚴復《論中國分黨》:“其一則極守舊之人,夙負盛名,為天下所歸往,及見西法,不欲有一事為彼所不知不能也,乃舉聲光化電之粗跡,兵商工藝之末流,毛舉糠秕,附會經訓,張唇植髭,不自愧汗。” |
dōng zhāng xī qù東張西覷 | 同“東張西望”。 | 《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只見前面一個人搖擺將來,見張貢生帶了一伙家人東張西覷,料他是個要嫖的勤兒沒個幫的人,所以遲疑。” |
zhāng gōng chī jiǔ lǐ gōng diān張公吃酒李公顛 | 后有移花接木或頂缸之義。同“張公吃酒李公醉”。 | 宋 李棨《北里志 張住住》:“曲中唱曰:張公吃酒李公顛,盛六生兒鄭九憐。” |
shuǐ lái shēn shǒu,fàn lái zhāng kǒu水來伸手,飯來張口 | 形容懶惰成性,坐享別人勞動成果的人。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1回:“你們深宅大院,‘水來伸手,飯來張口’,只知雞蛋是平常東西,那里知道外頭買賣的行市呢?” |
níng rán zhāng mù獰髯張目 | 猶言吹胡瞪眼。形容暴怒。 | 清·王韜《甕牖馀談·賊中悍酋記》:“曾賊知軍門自至,突出欲擒之,獰髯張目,勇氣百倍,直呼軍門名。” |
shī zhāng biàn xuàn诪張變眩 | 猶言诪張為幻。 | 章炳麟《訄書·尊史》:“自《世本》取中以齊量,則诪張變眩皆輻湊于一極,視其書不逾旁行邪上。” |
zhāng gōng chī jiǔ lǐ gōng zuì張公吃酒李公醉 | 比喻由于誤會而代人受過。 | 唐 張鷟《朝野僉載》第一卷:“天后時,謠言曰:‘張公吃酒李公醉。’張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 |
zhāng kǒu diào shé張口掉舌 | 謂發表言論。 | 唐·羅隱《讒書·敘二狂生》:“張口掉舌,則謂之訕謗;俯首避事,則謂之詭隨,是時難事也。” |
zhāng huáng shī cuò張惶失措 | 見“張皇失措”。 | 巴金《秋》十一:“枚張惶失措地往四處看。” |
xū zhāng shēng shì虛張聲勢 | 假裝出強大的氣勢。虛:虛假;張:張揚。 | 唐 韓愈《論淮西事宜狀》:“淄青、恒冀兩道,與蔡州氣類略同,今聞討伐元濟,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無暇,虛張聲勢,則必有之。” |
pū zhāng làng fèi鋪張浪費 | 鋪張:講排場。過分地講究排場;浪費人力、物力、財力。 |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講話》:“要勤儉建國,反對鋪張浪費,提倡艱苦樸素,同甘共苦。” |
jiǎ hǔ zhāng wēi假虎張威 | 猶言狐假虎威。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忠孝記·欲進諫章>》:“費盡他機智,只是要貪名固位,假虎張威。” |
zhù wǒ zhāng mù助我張目 | 張目:睜大眼睛,比喻張揚氣勢。比喻得到別人的贊助,聲勢更加壯大。 | 三國魏·曹植《與吳季重書》:“墨翟不好伎,何為過朝歌而回車乎?足下好伎,值墨翟回車之縣,想足下助我張目也。” |
fàn lái zhāng kǒu飯來張口 | 指吃現成飯而不勞動。 | 唐 元稹《放言》:“酒熟脯糟學漁父,飯來開口似神鴉。” |
jiàn bá nǔ zhāng箭拔弩張 | 比喻形勢緊張,一觸即發。 |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馮永祥看他們箭拔弩張,形勢不妙,趕緊站起來,走到他們當中。” |
zhǐ lǐ tuī zhāng指李推張 | 謂相互推委,逃避責任。 | 清·黃六鴻《福惠全書·錢谷·比較》:“臨期聽比,無指李推張之弊。” |
shī zhāng shī zhì失張失致 | 形容舉動慌亂,心神不定。 | 《品花寶鑒》第八回:“元茂便向腰間摸了兩摸,失張失致的道:‘奇怪!’” |
pū zhāng yáng lì鋪張揚厲 | 原指竭力鋪陳渲染,力求發揚光大。后多形容過分講究排場。 | 唐 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鋪張對天之閎休,揚厲無前之偉跡。” |
gǎi ér gèng zhāng改而更張 | 同“改弦更張”。 | 《北史·崔鴻傳》:“琴瑟不調,改而更張,雖明旨已行,猶宜消息。” |
gǎi zhāng yì diào改張易調 | 更換琴弦,變換聲調。比喻改變方針、做法或態度。 | 《晉書·瑯邪悼王煥傳》:“正是匡矯末俗,改張易調之時,而猶當竭已罷之人,營無益之事,殫已困之財,修無用之費,此固臣之所不敢安也。” |
zhāng huāng shī cuò張慌失措 | 慌張得不知如何是好。 | |
dà zhāng tà fá大張撻伐 | 大規模地進行武力討伐(張:施行;撻伐:征討)。 | 清 吳趼人《痛史》第19回:“如果陛下必要大張撻伐,以示天威,則當多派士兵,以期必勝。” |
dà zhāng qí cí大張其詞 | 張:宣揚。大肆宣揚某種說法。 | |
zuǐ shì liǎng zhāng pí嘴是兩張皮 | 愛怎么說就怎么說。 | |
jiě xián gēng zhāng解弦更張 | 更:改換;張:給樂器上弦。改換、調整樂器上的弦,使聲音和諧。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計劃。 | 東漢 班固《漢書 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
shè zhāng jǔ cuò設張舉措 | 設:設置;舉措:措施。指所采取的主張和措施。 | 唐·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因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公既謝辭不許,其所設張舉措,必本于寬人。” |
zhāng dà qí cí張大其詞 | 張大:夸大。說話寫文章將內容夸大。 | 唐·韓愈《送楊少尹序》:“太史氏又能張大其事,為傳繼二疏蹤跡否?” |
xiù cái rén qíng zhǐ bàn zhāng秀才人情紙半張 | 秀才:指儒生;人情:情面,情意。秀才多以詩文、書畫贈人,所費只是半張紙而已。比喻菲薄的禮物。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量著窮秀才人情只是紙半張。” |
láng gù chī zhāng狼顧鴟張 | 如狼兇視,如鴟張翼。形容兇暴,囂張。 |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平等寺》:“故推立長樂王子攸以續絕業……然群飛未寧,橫流且及,皆狼顧鴟張,岳立基趾。” |
gāng jǔ mù zhāng綱舉目張 | 綱;魚網上的總繩;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網眼;比喻事物的從屬部分。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就可以帶動其他環節。也比喻條理分明。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用民》:“壹引其綱,萬目皆張。”漢 鄭玄《<詩譜>序》:“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 |
chī zhāng yǐ jù鴟張蟻聚 | 喻指如鴟囂張,如蟻聚集。 | 唐·權德輿《唐故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右仆射兼右衛將軍南充郡王贈太子少保伊公神道碑銘》序:“晃之謀主蘇渙、騎將王明悅,鴟張蟻聚,皆據厄害。” |
zhāng guān lǐ dài張冠李戴 | 冠:帽子。把姓張的帽子給姓李的戴上。比喻弄錯了事實或對象。 | 明 田藝蘅《留青日札 張公帽賦》:“諺云:‘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有人作賦云:‘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
qī zuǐ bā zhāng七嘴八張 | 形容人多語雜。 | 《東周列國志》第三二回:“眾官員一擁而前,七嘴八張的,都問道:‘世子何在?’” |
zhāng yá wǔ zhǎo張牙舞爪 | 張:顯露;張開;張牙:張開嘴露著牙;舞:揮舞;揮動。原形容野獸兇猛的樣子。現多比喻敵人或壞人猖狂兇惡的樣子。 | 《敦煌變文集 孔子項托相問書》:“魚生三日游于江湖,龍生三日張牙舞爪。” |
dà zhāng qí gǔ大張旗鼓 | 大規模地搖旗擂鼓(張:展開;鋪排;旗鼓:古代作戰時傳達軍令的用具)。原形容作成的規模和聲勢大;現泛指做事規模和聲勢很大。 | 清 張春帆《宦海》:“李參戎帶著這些人陸續出了鎮南關,便大張旗鼓,排齊隊伍,浩浩蕩蕩地向前進發。” |
zhāng jiǎ lǐ yǐ張甲李乙 | 猶言張三李四。 | 漢·張奐《誡兄弟書》:“不自克責,反云張甲謗我,李乙怨我,我無是過,爾亦已矣。”三國·魏·曹操《與王修書》:“張甲李乙,尚猶先之,此主人意待之不優之效也。” |
shēng zhāng shú wèi生張熟魏 | 張、魏:都是姓,這里泛指人。泛指認識的或不認識的人。 |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六:“北都有妓女,美色而舉止生梗,士人謂之‘生張八’。……野贈之詩曰:‘君為北道生張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無笑語,半生半熟未相諳。’” |
zuò zhāng zuò zhì做張做致 | 張:模樣。裝模作樣,故意做作。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1回:“沈瓊枝看那兩個婦人時,一個二十六七歲的光景,一個十七八歲,喬素打扮,做張做致的。” |
qī zhāng bā zuǐ七張八嘴 | 同“七嘴八張”。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六回:“岳大爺見兄弟們七張八嘴,心中暗想:‘我若不去,眾兄弟把我看輕了,只道我沒有膽量了。’” |
fā huáng zhāng dà發皇張大 | 發皇:顯豁,開朗。發展擴大。 | 《新華文摘》1981年第11期:“我取為書名,無非暗示蔣政權壓迫左翼文藝,雖甚殘酷,然而左翼文藝必將發皇張大,有如宿莽之冬生不死或遇冬不枯也。” |
jí zhāng jū zhū急張拘諸 | 形容局促不安、緊張慌亂的樣子。 | |
xiāo zhāng yī shí囂張一時 | 指惡勢力在短時間內喧鬧一起。 | |
gǎi xián gēng zhāng改弦更張 | 換了琴弦;重新安上。比喻變更方針、計劃、辦法或態度。更:改換。張:給樂器上弦。 | 東漢 班固《漢書 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
huǒ sǎn gāo zhāng火傘高張 | 火傘:比喻夏天太陽酪烈;張:展開。形容夏天烈日當空,十分炎熱。 | 唐·韓愈《游青龍寺贈崔太補闕》詩:“光華閃壁見神鬼,赫赫炎官張火傘。” |
wǔ zhǎo zhāng yá舞爪張牙 | 原形容猛獸的兇相,后常用來比喻猖狂兇惡的樣子。 | 元·李文蔚《張子房祀橋進履》第一折:“那虎他舞爪張牙,將你來攔定。” |
mén kě zhāng luó門可張羅 | 見“門可羅雀”。 | 《太平廣記》卷一八七引唐·韋述《兩京記》:“唐初,秘書省唯主寫書貯掌勘校而已,自是門可張羅。”宋·蘇軾《次韻楊褒早春》詩:“細雨郊園聊種菜,冷官門戶可張羅。” |
jiàn què zhāng luó見雀張羅 | 比喻設圈套誘騙。 | 《紅梨記·踏月》:“則怕他指山賣磨,見雀張羅,滿口兒如蜜缽,心如逝波。” |
zhāng zuǐ jiǎo shé張嘴撟舌 | 猶張口結舌。 | 清·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一回:“重慶道一見了他,也不暇多敘寒暄,便把領事的一番話述了出來。某觀察聽了,不覺張嘴撟舌。” |
wǔ jiǎo liù zhāng五角六張 | 角、張:星宿名。形容七顛八倒。也比喻事情不順利。 | 唐 鄭棨《開天傳信記》:“夢里幾回富貴,覺來依舊凄惶。今日是千年一遇,叩頭莫五角六張。” |
zhāng huáng mò cuò張皇莫措 | 張皇:慌張。驚慌得不知怎么辦才好。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里有婦人飲此者,方張皇莫措,忽一媼排闥人曰:‘可急取隔壁賣豆腐家所磨豆漿灌之。’” |
zhāng huáng shī cuò張皇失錯 | 張皇:慌張。驚慌得不知怎么辦才好。 | 元·楊景賢《西游記·三官逢盜》:“你看他脅肩諂笑,趨前退后,張皇失錯。” |
gǎi xián yì zhāng改弦易張 | 猶改弦更張。 | 《三國志·吳志·孫休傳論》:“休以舊愛宿恩,任用興布,不能拔進良才,改弦易張,雖志善好學,何益救知己乎?” |
shī zhāng shī zhì失張失智 | 形容舉動慌亂,心神不定。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陳御史巧勘金釵鈿》:“常言‘人貧智短’,他恁地貧困,如何怪得他失張失智?” |
nán shān yǒu niǎo,běi shān zhāng luó南山有鳥,北山張羅 | 鳥兒在南山,卻到北山去張網捕捉。比喻方法不對,無法達到目的。 | |
huà méi zhāng chǎng畫眉張敞 | 張敞:漢時平陽人,宣帝時為京兆尹。張敞替妻子畫眉毛。比喻夫妻感情好。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紅拂記·破鏡重圓>》:“分明我拆散鸞凰,把他青春虛曠,埋沒了畫眉張敞。” |
zì zuò zhǔ zhāng自作主張 | 指沒有經過上級或有關方面同意,就擅自處置。 | 元 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但那楊景是一個郡馬,怎好就是這等自做主張,將他只一刀哈喇了。” |
shēng zhāng shì lì聲張勢厲 | 張:伸張,擴張;厲:猛烈。指聲勢烜赫。 | 清·曾國藩《送謝吉人之官江左序》:“是時何坤柄國,聲張勢厲,家奴稱高車橫行都市無所憚。” |
zhāng hóng rán bào張紅燃爆 | 張:陳設。張貼紅紙喜報或對聯,燃放爆竹。 | 梁啟超《新民說》第11節:“考選入校,則張紅燃爆以示寵榮。” |
wén wǔ zhī dào,yī zhāng yī chí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寬嚴相結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國家的方法。現用來比喻生活的松緊和工作的勞逸要合理安排。 | 《禮記·雜記下》:“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
huāng lǐ huāng zhāng慌里慌張 | 指焦急不安或精神慌亂。 | 老舍《假若我有那么一箱子畫》:“因為伯龍就是那么個一天到晚慌里慌張的人,這個腳朝天的圖章正好印上了他的人格。” |
zhāng mèi chéng yīn張袂成陰 | 張開袖子能遮掩天日,成為陰天。形容人多。 | 《晏子春秋·雜下九》:“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 |
chī zhāng shǔ fú鴟張鼠伏 | 比喻時而囂張,時而隱蔽。 | 《明史·貴州土司傳序》:“蠻人鴟張鼠伏,自其常態。” |
bǐ zhāng bǐ lǐ比張比李 | 比喻多方面打比方。 | 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一折:“豫讓,你不替我展江山、奪社稷,到來比張比李的說我!” |
zhāng kǒu jié shé張口結舌 | 結舌:舌頭像打了結;不能說話。張著嘴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或由于緊張害怕而說不出話來。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3回:“公子被他問得張口結舌,面紅過耳。” |
zhēng mù zhāng xū睜目張須 | ||
sǐ le zhāng tú fū,bù chī hùn máo zhū死了張屠夫,不吃混毛豬 | 俗語。比喻少了某人或某種條件,照樣能辦好事情。 | |
bā miàn zhāng luó八面張羅 | 形容各方面都應酬得好。 | 茅盾《手的故事》:“黃二姐雖則已過中年,卻還是個八面張羅人人喜歡的角色。” |
zhāng dēng guà cǎi張燈掛彩 | 張:掛上;燈:燈籠;彩:彩帶。掛上燈籠,系上彩綢。形容節日或喜慶的景象。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00回:“老兩口坐在張燈掛彩棚下,吃一杯鄉黨慶壽酒。” |
nǔ zhāng jiàn bá弩張劍拔 | 比喻雄健。亦作“劍拔弩張”。 | 明豐道生《真賞齋賦》:“昔者周穆巡狩,至乎壇山,吉日癸巳,親題材石間,弩張劍拔,虎跳龍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