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張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dà zhāng qí cí大張其詞 | 張:宣揚。大肆宣揚某種說法。 | |
zhāng méi zhāng yǎn張眉張眼 | 驚惶不安的樣子。 | 沙汀《在祠堂里》:“堂屋里的洋燈依舊燃著,正中擺著一口白木棺材,棺材附近站著兩三個兵士,顯出一種張眉張眼的驚惶神氣?!?/td> |
huāng lǐ huāng zhāng慌里慌張 | 指焦急不安或精神慌亂。 | 老舍《假若我有那么一箱子畫》:“因為伯龍就是那么個一天到晚慌里慌張的人,這個腳朝天的圖章正好印上了他的人格。” |
hú jiǎ chī zhāng狐假鴟張 | 比喻倚仗別人,虛張聲勢。 | 《舊唐書·僖宗紀》:“初則狐假鴟張,自謂驍雄莫敵;旋則鳥魚爛,無非破賬而終?!?/td> |
qì yàn xiāo zhāng氣焰囂張 | 囂張:猖獗的樣子。形容人威勢逼人;猖狂放肆。 | 《手術臺就是陣地》:“氣焰囂張的日寇剛到齊會鎮,就挨了當頭一棒,被我等消滅了五百多人?!?/td> |
dà zhāng tà fá大張撻伐 | 大規模地進行武力討伐(張:施行;撻伐:征討)。 | 清 吳趼人《痛史》第19回:“如果陛下必要大張撻伐,以示天威,則當多派士兵,以期必勝。” |
láng gù chī zhāng狼顧鴟張 | 如狼兇視,如鴟張翼。形容兇暴,囂張。 |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平等寺》:“故推立長樂王子攸以續絕業……然群飛未寧,橫流且及,皆狼顧鴟張,岳立基趾?!?/td> |
zhāng huáng qí shì張皇其事 | 把原來的事情夸大。形容言過其實。同“張大其詞”。 | 《宋史 張莊傳》:“祖道及莊擅興師旅,啟釁邀功,妄言諸蠻效順,納款得地。當時柄臣攬為綏撫四夷之功。奏賀行賞,張皇其事。自昔欺君,無大于此。” |
zhāng méi nǔ mù張眉努目 | 揚起眉毛,瞪著眼睛。喻粗獷淺露。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芙蓉道楷禪師》:“山僧今日向諸人面前,說家門已是不著便,豈可更去胞堂入室,拈槌豎拂,東喝西棒,張眉努目,如癇病發相似?!?/td> |
zhāng jiǎ lǐ yǐ張甲李乙 | 猶言張三李四。 | 漢·張奐《誡兄弟書》:“不自克責,反云張甲謗我,李乙怨我,我無是過,爾亦已矣。”三國·魏·曹操《與王修書》:“張甲李乙,尚猶先之,此主人意待之不優之效也。” |
jiǎ hǔ zhāng wēi假虎張威 | 猶言狐假虎威。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忠孝記·欲進諫章>》:“費盡他機智,只是要貪名固位,假虎張威?!?/td> |
bá rèn zhāng nǔ拔刃張弩 | 刃:指有鐸刃的兵器;弩:用機械發箭的弓。拔出刀,張開弓。形容戰斗前的緊張氣氛。 | 東漢·班固《漢書·王莽傳下》:“勒兵至郎署,皆拔刃張弩?!?/td> |
zhāng kǒu diào shé張口掉舌 | 謂發表言論。 | 唐·羅隱《讒書·敘二狂生》:“張口掉舌,則謂之訕謗;俯首避事,則謂之詭隨,是時難事也。” |
shén sè zhāng huáng神色張皇 | 張皇:驚慌,慌張。指在緊急的情況下,神氣和面色緊張驚慌,失去常態。同“神色倉皇”。 | 清 張春帆《九尾龜》第七十六回:“正在無可奈何,只聽得樓梯上一陣腳步聲音,當差的已經回來,和那先去的李升一同走了進來,神色張皇,滿頭流汗?!?/td> |
zhāng chǎng huà méi張敞畫眉 | 張敞:漢時平陽人,宣帝時為京兆尹。張敞替妻子畫眉毛。舊時比喻夫妻感情好。 | 《漢書·張敞傳》:“然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臺街,使御史驅,自以便面拊馬。又為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撫。” |
zuò zhāng zuò shì做張做勢 | 裝模作樣,裝腔作勢。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8卷:“梳個縱鬢頭兒,著件叩身衫子,做張做勢,喬模喬樣?!?/td> |
níng rán zhāng mù獰髯張目 | 猶言吹胡瞪眼。形容暴怒。 | 清·王韜《甕牖馀談·賊中悍酋記》:“曾賊知軍門自至,突出欲擒之,獰髯張目,勇氣百倍,直呼軍門名?!?/td> |
zuò zhāng zuò zhì作張作致 | 張:模樣。裝模作樣,故意做作。 | 清·陳森《品花寶鑒》第23回:“隨意看了兩三處,也有坐著兩三人的,也有三五人的,村村俏俏,作張作致?!?/td> |
yān yán zhāng tiān煙炎張天 | 煙火遮滿天空。炎:同焰。 | |
qī zuǐ bā zhāng七嘴八張 | 形容人多語雜。 | 《東周列國志》第三二回:“眾官員一擁而前,七嘴八張的,都問道:‘世子何在?’” |
dōng zhāng xī qù東張西覷 | 同“東張西望”。 | 《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只見前面一個人搖擺將來,見張貢生帶了一伙家人東張西覷,料他是個要嫖的勤兒沒個幫的人,所以遲疑?!?/td> |
huāng zhāng shī cuò慌張失措 | 慌張:驚慌失措。驚恐慌張得不知所措。 | 明·酉陽野史《續三國演義》第25回:“卿家非時而來,慌張失措,有何事故?” |
zhāng hóng rán bào張紅燃爆 | 張:陳設。張貼紅紙喜報或對聯,燃放爆竹。 | 梁啟超《新民說》第11節:“考選入校,則張紅燃爆以示寵榮。” |
zhāng dà qí cí張大其辭 | 把原來的事情夸大。形容言過其實。同“張大其詞”。 |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一回:“卿于席間,張大其辭,雖然存了齊國一時體面,只恐三杰之后,難乎其繼。如之奈何?” |
zhāng huǒ sǎn張火傘 | 張:展開;火傘:比喻烈日。形容夏天烈日當空,酷熱難耐。 | 唐·韓愈《游青龍寺贈崔太補闕》詩:“光華閃壁見神鬼,赫赫炎官張火傘?!?/td> |
shī zhāng biàn xuàn诪張變眩 | 猶言诪張為幻。 | 章炳麟《訄書·尊史》:“自《世本》取中以齊量,則诪張變眩皆輻湊于一極,視其書不逾旁行邪上?!?/td> |
yī lái shēn shǒu,fàn lái zhāng kǒu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 形容懶惰成性,坐享別人勞動成果的人。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1回:“安公子是自幼嬌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 |
zhāng dēng jié cǎi張燈結采 | 見“張燈結彩”。 | |
zuò zhāng zuò zhì做張做致 | 張:模樣。裝模作樣,故意做作。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1回:“沈瓊枝看那兩個婦人時,一個二十六七歲的光景,一個十七八歲,喬素打扮,做張做致的?!?/td> |
gǎi xián gēng zhāng改弦更張 | 換了琴弦;重新安上。比喻變更方針、計劃、辦法或態度。更:改換。張:給樂器上弦。 | 東漢 班固《漢書 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td> |
zhāng kǒu jié shé張口結舌 | 結舌:舌頭像打了結;不能說話。張著嘴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或由于緊張害怕而說不出話來。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3回:“公子被他問得張口結舌,面紅過耳?!?/td> |
zhāng gōng chī jiǔ lǐ gōng zuì張公吃酒李公醉 | 比喻由于誤會而代人受過。 | 唐 張鷟《朝野僉載》第一卷:“天后時,謠言曰:‘張公吃酒李公醉。’張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td> |
piàn kǒu zhāng shé騙口張舌 | 搬弄口舌。 | 元·無名氏《馬陵道》第四折:“你道是同心共膽,還待要騙口張舌,我只問你三回兩歇,怎送的我二足雙瘸!” |
mén kě zhāng luó門可張羅 | 見“門可羅雀”。 | 《太平廣記》卷一八七引唐·韋述《兩京記》:“唐初,秘書省唯主寫書貯掌勘校而已,自是門可張羅。”宋·蘇軾《次韻楊褒早春》詩:“細雨郊園聊種菜,冷官門戶可張羅?!?/td> |
zhāng wáng lǐ zhào張王李趙 | ①四大姓氏。②四者皆最常見的姓,連用泛指一般人。 | 《梁書·儒林傳·范縝》:“亦可張甲之情,寄王乙之軀,李丙之性,托趙丁之體?!?/td> |
chī zhāng yǐ jù鴟張蟻聚 | 喻指如鴟囂張,如蟻聚集。 | 唐·權德輿《唐故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右仆射兼右衛將軍南充郡王贈太子少保伊公神道碑銘》序:“晃之謀主蘇渙、騎將王明悅,鴟張蟻聚,皆據厄害?!?/td> |
dà zhāng shēng shì大張聲勢 | 大造聲勢,擴大影響。 | 《宋史·李師中傳》:“今修筑必廣發兵,大張聲勢。” |
zhāng mèi chéng yīn張袂成陰 | 張開袖子能遮掩天日,成為陰天。形容人多。 | 《晏子春秋·雜下九》:“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 |
dōng zhāng xī wàng東張西望 | 這里那里地到處看。形容尋找東西或心神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三巧兒只為信了賣卦先生之語,一心只想丈夫回來,此時經常走向前樓,在簾內東張西望。” |
bā miàn zhāng luó八面張羅 | 形容各方面都應酬得好。 | 茅盾《手的故事》:“黃二姐雖則已過中年,卻還是個八面張羅人人喜歡的角色?!?/td> |
gǎi xián yì zhāng改弦易張 | 猶改弦更張。 | 《三國志·吳志·孫休傳論》:“休以舊愛宿恩,任用興布,不能拔進良才,改弦易張,雖志善好學,何益救知己乎?” |
zhōu zhāng wéi huàn诪張為幻 | 诪張:也作“侜張”;欺騙作偽。用欺騙迷惑人。 | 《尚書·無逸》:“民無或胥(與)X張為幻?!?/td> |
fū zhāng yáng lì敷張揚厲 | 敷:通“鋪”;敷張:鋪陳渲染;揚厲:發揚光大。形容過分講究排場。 |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詩教》:“文之敷張而揚厲者賦之變體?!?/td> |
pū zhāng yáng lì鋪張揚厲 | 原指竭力鋪陳渲染,力求發揚光大。后多形容過分講究排場。 | 唐 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鋪張對天之閎休,揚厲無前之偉跡?!?/td> |
mù dèng kǒu zhāng目瞪口張 | 同“目瞪口呆”。 |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江泰登時甩開手,曾文彩目瞪口張地望著他?!?/td> |
dōng zhāng xī zhāng東張西張 | 同“東張西望”。 | 方志敏《可愛的中國》:“三人擠在一個艙角里,看他們的眼睛,偷偷地東張西張的神氣?!?/td> |
zhāng chún zhí zī張唇植髭 | 謂唇吻開合。形容滔滔不絕地論列是非的樣子。 | 嚴復《論中國分黨》:“其一則極守舊之人,夙負盛名,為天下所歸往,及見西法,不欲有一事為彼所不知不能也,乃舉聲光化電之粗跡,兵商工藝之末流,毛舉糠秕,附會經訓,張唇植髭,不自愧汗。” |
fàn zhāng jī shǔ范張雞黍 | 范:范式;張:張劭;雞:禽類;黍:草本植物,指黍子。范式、張劭一起喝酒食雞。比喻朋友之間含義與深情。 | 《后漢書·范式傳》載:“范式字巨卿……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歸鄉里?!斯部似谌铡:笃诜街?,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td> |
xū zhāng shēng shì虛張聲勢 | 假裝出強大的氣勢。虛:虛假;張:張揚。 | 唐 韓愈《論淮西事宜狀》:“淄青、恒冀兩道,與蔡州氣類略同,今聞討伐元濟,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無暇,虛張聲勢,則必有之。” |
zhāng liáng jiè zhù張良借箸 | 張良:西漢時劉邦的謀臣。箸:筷子。張良借(劉邦的)筷子為他籌畫指點。比喻出謀劃策。 | |
fàn lái zhāng kǒu飯來張口 | 指吃現成飯而不勞動。 | 唐 元稹《放言》:“酒熟脯糟學漁父,飯來開口似神鴉?!?/td> |
láng tū chī zhāng狼突鴟張 | 像狼一樣奔突,像鷂鷹一樣張開翅膀。形容壞人猖狂囂張到了極點。 | 清·林則徐《會諭澳同知再行諭餉義律繳土兇稿》:“如此狼突鴟張,豈能將就姑容,致貽民害?!?/td> |
qī zhāng bā zuǐ七張八嘴 | 同“七嘴八張”。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六回:“岳大爺見兄弟們七張八嘴,心中暗想:‘我若不去,眾兄弟把我看輕了,只道我沒有膽量了。’” |
zhōu zhāng wéi huàn侜張為幻 | 侜張:欺騙作偽。用欺騙迷惑人。 | 《尚書 無逸》:“民無或胥侜張為幻。” |
zhāng shè bù liè張設布列 | 指陳設安排。 |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序》:“此言其張設布列不易者也?!?/td> |
shī zhāng shī zhì失張失智 | 形容舉動慌亂,心神不定。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陳御史巧勘金釵鈿》:“常言‘人貧智短’,他恁地貧困,如何怪得他失張失智?” |
zhāng huáng shī cuò張徨失措 | 見“張皇失措”。 | 朱自清《白種人——上帝的驕子》:“這突然的襲擊使我張徨失措。” |
shùn fēng zhāng fān順風張帆 | 見“順風使帆”。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十卷:“看文字,當如高舟我大艑,順風張帆,一日千里,方得?!?/td> |
zhāng jī shè jǐng張機設阱 | 張:設網捕捉;機:機關;阱:陷阱。軍事上設立機關,布里陷阱,捕捉敵人。指設置暗障,陷害別人。 | 明·揭喧《兵經百篇·發字》:“制人于危難,扼人于深絕,誘人廳伏內,張機設阱,必度其不可脫而后發?!?/td> |
zhù wǒ zhāng mù助我張目 | 張目:睜大眼睛,比喻張揚氣勢。比喻得到別人的贊助,聲勢更加壯大。 | 三國魏·曹植《與吳季重書》:“墨翟不好伎,何為過朝歌而回車乎?足下好伎,值墨翟回車之縣,想足下助我張目也?!?/td> |
zhāng gōng chī jiǔ lǐ gōng diān張公吃酒李公顛 | 后有移花接木或頂缸之義。同“張公吃酒李公醉”。 | 宋 李棨《北里志 張住住》:“曲中唱曰:張公吃酒李公顛,盛六生兒鄭九憐?!?/td> |
jiàn bá nǔ zhāng箭拔弩張 | 比喻形勢緊張,一觸即發。 |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馮永祥看他們箭拔弩張,形勢不妙,趕緊站起來,走到他們當中?!?/td> |
gǎi ér gèng zhāng改而更張 | 同“改弦更張”。 | 《北史·崔鴻傳》:“琴瑟不調,改而更張,雖明旨已行,猶宜消息?!?/td> |
chēn mù zhāng dǎn瞋目張膽 | 瞋目:瞪大眼睛;張膽:放開膽量。形容有膽識,敢作敢為。后形容無所顧忌公開放肆地干壞事。 | 西漢·司馬遷《史記·陳余列傳》:“將軍瞋目張膽,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td> |
zhāng wáng zhào lǐ張王趙李 | 泛指一些人。也指尋常之輩。 | 《梁書 儒林傳 范縝》:“亦可張甲之情,寄王乙之軀,李丙之性,托趙丁之體?!?/td> |
xiù cái rén qíng zhǐ bàn zhāng秀才人情紙半張 | 秀才:指儒生;人情:情面,情意。秀才多以詩文、書畫贈人,所費只是半張紙而已。比喻菲薄的禮物。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量著窮秀才人情只是紙半張?!?/td> |
huǒ sǎn zhāng火傘張 | 火傘:比喻烈日;張:展開。形容夏天烈日當空,酷熱難耐。 | 宋·楊萬里《初秋戲作山居雜興俳體十二解》:“卓午從他火傘張。” |
zhāng jiā cháng lǐ jiā duǎn張家長李家短 | 說張家的長,李家的短。比喻與己無關的閑話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1回:“那婆子吃了許多酒,口里只管夾七帶八嘈,正在那里,張家長,李家短,說白道綠。” |
zhāng huāng shī cuò張慌失措 | 慌張得不知如何是好。 | |
yī chí yī zhāng一弛一張 | 弛:放松弓弦。張:拉緊弓弦。古時常以比喻施政寬嚴相濟;現多比喻生活、工作要合理安排,有松有緊,勞逸結合。同“一張一弛”。 | 漢 王充《論衡 儒增》:“故張而不弛,文王不為。弛而不張,文王不行。一弛一張,文王以為當?!?/td> |
shuǐ lái shēn shǒu,fàn lái zhāng kǒu水來伸手,飯來張口 | 形容懶惰成性,坐享別人勞動成果的人。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1回:“你們深宅大院,‘水來伸手,飯來張口’,只知雞蛋是平常東西,那里知道外頭買賣的行市呢?” |
zhāng kǒu tǔ shé張口吐舌 | 形容很驚奇的樣子。 |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大家張口吐舌,忍氣吞聲,簇擁翠蓮上轎?!?/td> |
huǒ sǎn gāo zhāng火傘高張 | 火傘:比喻夏天太陽酪烈;張:展開。形容夏天烈日當空,十分炎熱。 | 唐·韓愈《游青龍寺贈崔太補闕》詩:“光華閃壁見神鬼,赫赫炎官張火傘。” |
zhāng zuǐ jiǎo shé張嘴撟舌 | 猶張口結舌。 | 清·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一回:“重慶道一見了他,也不暇多敘寒暄,便把領事的一番話述了出來。某觀察聽了,不覺張嘴撟舌?!?/td> |
sǐ le zhāng tú fū,bù chī hùn máo zhū死了張屠夫,不吃混毛豬 | 俗語。比喻少了某人或某種條件,照樣能辦好事情。 | |
chī zhāng shǔ fú鴟張鼠伏 | 比喻時而囂張,時而隱蔽。 | 《明史·貴州土司傳序》:“蠻人鴟張鼠伏,自其常態?!?/td> |
chóng zhāng qí gǔ重張旗鼓 | 重:重新;旗鼓:古時作戰用的旌旗與戰鼓。比喻失敗或受挫折后,重新整頓與組織力量,準備再干。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48回:“圣清室已覆,袁為總統,他自然重張旗鼓,又復上臺?!?/td> |
zhāng sān lǐ sì張三李四 | 假設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百丈恒禪師法嗣》:“問:‘如何是佛?’師曰:‘張三李四。’” |
zhēng mù zhāng xū睜目張須 | ||
zhāng yá wǔ zhǎo張牙舞爪 | 張:顯露;張開;張牙:張開嘴露著牙;舞:揮舞;揮動。原形容野獸兇猛的樣子。現多比喻敵人或壞人猖狂兇惡的樣子。 | 《敦煌變文集 孔子項托相問書》:“魚生三日游于江湖,龍生三日張牙舞爪。” |
jiàn bá nǔ zhāng劍拔弩張 | 弩:古代一種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張:弓上弦。劍拔出來了;弓拉開了。比喻形勢緊張;一觸即發。也引申形容文藝作品的氣勢遒勁。 | 南朝 梁 袁昂《古今書評》:“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駑張?!?/td> |
bǐ zhāng bǐ lǐ比張比李 | 比喻多方面打比方。 | 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一折:“豫讓,你不替我展江山、奪社稷,到來比張比李的說我!” |
zuǐ shì liǎng zhāng pí嘴是兩張皮 | 愛怎么說就怎么說。 | |
nǔ zhāng jiàn bá弩張劍拔 | 比喻雄健。亦作“劍拔弩張”。 | 明豐道生《真賞齋賦》:“昔者周穆巡狩,至乎壇山,吉日癸巳,親題材石間,弩張劍拔,虎跳龍盤?!?/td> |
xiāo zhāng yī shí囂張一時 | 指惡勢力在短時間內喧鬧一起。 | |
jí zhāng jū zhū急張拘諸 | 形容局促不安、緊張慌亂的樣子。 | |
zhāng mài fèn xīng張脈僨興 | 謂血管膨脹,青脈突起。張,通“脹”?!蹲髠鳌べ夜迥辍罚骸皝y氣狡憤,陰血周作,張脈僨興,外強中干?!倍蓬A注:“氣狡憤于外,則血脈必周身而作,隨氣張動?!焙笠灾敢驔_動而舉措失宜。 | 《左傳·僖公十五年》:“亂氣狡憤,陰血周作,張脈僨興,外彊中乾。”杜預注:“氣狡憤於外,則血脈必周身而作,隨氣張動。” |
zhāng huáng shī cuò張惶失措 | 見“張皇失措”。 | 巴金《秋》十一:“枚張惶失措地往四處看?!?/td> |
zhāng huáng shī cuò張皇失措 | 驚慌得不知怎么才好。 | 元 楊景賢《西游記》:“你看他脅肩諂笑,趨前退后,張皇失措?!?/td> |
shēng zhāng shú wèi生張熟魏 | 張、魏:都是姓,這里泛指人。泛指認識的或不認識的人。 |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六:“北都有妓女,美色而舉止生梗,士人謂之‘生張八’?!百浿娫唬骸秊楸钡郎鷱埌耍沂俏髦菔煳喝?。莫怪尊前無笑語,半生半熟未相諳?!?/td> |
zhāng dēng jié cǎi張燈結彩 | 掛上燈籠;系上彩綢。形容喜慶的景象。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9回:“告諭城內居民,盡張燈結彩,慶賞佳節?!?/td> |
zhāng mèi chéng wéi張袂成帷 | 張開袖子成為帷幕。形容人多。 | 漢·劉向《說苑·奉使》:“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帷,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 |
yáng lì pù zhāng揚厲鋪張 | 夸大渲染。 | 清·王韜《英但自守》:“而載筆者揚厲鋪張,若臨大敵,賞功之典,至再至三?!?/td> |
yī zhāng yī chí一張一弛 | 張:緊張;拉緊弓弦;弛:松弛;放松弓弦。相傳周文王和周武王處理政事像使用弓弩一樣;有拉緊的時候;有放松的時候。用來比喻工作的緊松、生活的勞逸要合理安排;適當地調節。 | 西漢 戴圣《禮記 雜記下》:“張而不馳,文武弗能也;馳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td> |
zhāng yǎn lù jīng張眼露睛 | 謂瞪著眼睛說瞎話。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八回:“這晁大哥可是聽著人張眼露睛的沒要緊!” |
zhāng běn jì mò張本繼末 | 把事情的本末說明白。 | 《宋書·禮志一》:“[《左傳》]其書善禮,多膏腴美辭,張本繼末,以發明經意,信多奇偉,學者好之。” |
xiù cái rén qíng bàn zhāng zhǐ秀才人情半張紙 | 秀才:指儒生;人情:情面,情誼。秀才多以詩文、書畫贈人,所費只是半張紙而已。比喻菲薄的禮物。 | 明·玩花主人《妝樓記·考試》:“自古道:‘秀才人情半張紙’,聊備一杯水酒,和你作別?!?/td> |
pū zhāng làng fèi鋪張浪費 | 鋪張:講排場。過分地講究排場;浪費人力、物力、財力。 |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講話》:“要勤儉建國,反對鋪張浪費,提倡艱苦樸素,同甘共苦?!?/td> |
míng mù zhāng dǎn明目張膽 | 張膽:放大膽量。原來形容有膽有識;敢作敢為?,F在形容干壞事毫無顧忌;公開放肆。 | 《晉書 王敦傳》:“今日之事,明目張膽為六軍之首,寧忠臣而死,不無賴而生矣?!?/td> |
wǔ zhǎo zhāng yá舞爪張牙 | 原形容猛獸的兇相,后常用來比喻猖狂兇惡的樣子。 | 元·李文蔚《張子房祀橋進履》第一折:“那虎他舞爪張牙,將你來攔定?!?/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