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元本本的成語故事
拼音yuán yuán běn běn
基本解釋元元:探索原始;本本:尋求根本。原指探索事物的根由底細。后指詳細敘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個過程,一點不漏。
出處漢·班固《西都賦》:“元元本本,殫見洽聞。”
暫未找到成語元元本本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元元本本)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正本溯源 |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序》:“孔子既不得位,不能垂諸制度禮樂,是以為之正本溯源。” |
一本正經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我原是故意鬧別扭,也知道自己要挨打,可是一板正經地對先生說:‘我這個破題做的很恰切,沒有做錯。’” |
木本水源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 |
本位主義 | 毛澤東《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六)本位主義,一切只知道為四軍打算,不知道武裝地方群眾是紅軍的重要任務之一。” |
進本退末 | 西漢 桓寬《鹽鐵論 本議》:“愿罷鹽鐵酒榷均輸,所以進本退末,廣利農業便也。” |
壽元無量 | 元·吳昌齡《東坡夢》第四折:“爇龍涎一炷透蒼穹,祝吾生壽元無量。” |
本末倒置 | 金 無名氏《綏德州新學記》:“而牧之者當奉教化宣之于民……然非知治之番,則亦未嘗不本末倒置。” |
離本趣末 | 漢 徐幹《中論 考偽》:“以此毒天下之民,莫不離本趣末,事以偽成。” |
除惡務本 | 《書·泰誓下》:“樹德務滋,除惡務本。”蔡沈集傳:“去惡則務絕根本。” |
原原本本 | 東漢 班固《漢書 敘傳下》:“元元本本,數始于一。” |
木落歸本 | 東漢·班固《漢書·翼奉傳》:“安樂奸邪,辰未主之。”顏師古注引三國·魏·孟康曰:“翼氏《風角》曰:‘木落歸本,水流歸末’,故木利在亥,水利在辰,盛衰各得其所,故東也。” |
根深固本 | 《晉書·伏滔傳》:“所以杜其萌際,重其名器,根深固本,傳之百世。” |
開國元勛 | 明·周楫《西湖二集·吳山頂上神仙》:“那時第一個開國元勛青田劉伯溫先生與冷啟敬相好,時常以道術互相參證。” |
本本主義 | 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本本主義的社會科學研究法也同樣是最危險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 |
變本加厲 | 南朝 梁 蕭統《<文選>序》:“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 孫中山《上李鴻章書》:“夫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不足食胡以養民?” |
本相畢露 |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第三種人’杜衡輩,標榜超然,實為群丑,不即本相畢露,知恥者皆羞稱之,無待這里多說了。” |
本鄉本土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00回:“就是本鄉本土的人,除非不做官還使得,要是做官的,誰保的住總在一處?” |
報本反始 | 西漢 戴圣《禮記 郊特牲》:“唯社,丘乘共粢盛,所以報本反始也。” |
舍本逐末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
連中三元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一卷:“后來連中三元,官封沂國公。” |
源源本本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自從這立憲二字發見了,就有人從西書上譯出一部憲法新論,講的源源本本,有條有理。” |
舍本問末 | 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豈舍本而問末者耶?” |
舍本求末 | 《關尹子 一宇》:“殊不知舍源求流,無時得源。舍本求末,無時得本。” |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新唐書 陸象先傳》:“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為煩耳。” |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 | 《新唐書 陸象先傳》:“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為煩耳。” |
去末歸本 | 《后漢書·章帝本紀》:“比年陰陽不調,饑饉屢臻。深惟先帝憂人之本,……誠欲元元去末歸本。” |
本來面目 | 宋 蘇軾《老人行》詩:“一任秋霜換鬢毛,本來面目常如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