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的成語故事
拼音shí mù suǒ shì,shí shǒu suǒ zhǐ
基本解釋指個人的言論行動總是在群眾的監督之下,不允許做壞事,做了也不可能隱瞞。
出處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暫未找到成語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舉手之勞 | 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轉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 |
一五一十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25回:“這婦人聽了這話,也不回言,卻踅過來,一五一十,都對王婆和西門慶說了。” |
一人傳十,十人傳百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回:“一人傳十,十人傳百,都道:‘我等背正從逆,天理難容。’” |
一以當十 | 《戰國策 齊策一》:“一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史記 項羽本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
一傳十,十傳百 | 宋 陶彀《清異錄 喪葬義疾》:“一傳十,十傳百,展轉無窮,故號義疾。” |
一十八層地獄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十一回:“判官道:‘此是陰山背后一十八層地獄。’” |
一十八般兵器 | 元 關漢卿《哭存孝》第一折:“你放下一十八般兵器,你掄不動那鞭、簡、撾、錘。” |
一十八般武藝 | 元 白樸《梧桐雨》楔子:“臣左右開弓,一十八般武藝,無有不會。” |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 《鶚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一葉障目 | 毛澤東《論持久戰》:“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為是。” |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 《鶚冠子 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一夜十起 | |
一夜被蛇咬,十日怕麻繩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73回:“真真‘一夜被蛇咬,十日怕麻繩’光景。” |
一尺水十丈波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88回:“到底還是媒人嘴,一尺水十丈波的。” |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有膽氣了。” |
一彈指頃 | 《翻譯名義集 時分》:“壯士一彈指頃六十五剎那。” |
一手一腳 | 郭沫若《棠棣之華》第五幕:“我們的父親死得很早,是我們的母親把我們姐弟兩人一手一腳撫養成人。” |
一手一足 | 西漢 戴圣《禮記 表記》:“后稷天下之為烈也,豈一手一足哉!” |
一手包辦 | 清 李綠園《歧路燈》:“你一手包攬,我只晴我的手頭錢。” |
一手包攬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43回:“你一手包攬,我只賒我的頭錢。” |
一手托天 | |
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 《韓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應,故曰: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
一手遮天 | 唐 曹鄴《讀李斯傳》詩:“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
一把手 | 朱自清《三家書店》:“劍橋是第一把手。” |
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謝覺哉《關于獨立思考》:“至于全體的事,不管好處多大,總是‘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一無所取 | 《三國志·魏志·鐘會傳》裴松之注:“會前后賜錢帛數百萬計,悉送供公家之用,一無所取。” |
一無所好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61回:“這些茶樹都是家父自幼種的。家父一生一無所好,就只喜茶。” |
一無所得 | 漢 焦贛《易林》:“步走逐鹿,空無所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