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言相駭?shù)某烧Z故事
拼音dà yán xiāng hài
基本解釋大言:夸大的言辭;駭:驚擾。說大話嚇唬人。
出處明·孫仁孺《東郭記·吾將瞷良人之所也》:“他覷見俺似嬰孩,大言相駭。”
暫未找到成語大言相駭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大言相駭)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元大武 | 《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td> |
一家之言 | 西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
一時戲言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二卷:“這話雖然有的,止不過一時戲言,難道奴家終身之事,只在兩局棋上結果了不成!” |
一概而言 | 晉·葛洪《抱樸子·釋滯》:“各從其志,不可一概而言也。” |
一派胡言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12回:“這畜生說什么乘人不備逃出來,那全是他一派胡言罷了?!?/td> |
一相情原 | |
一相情愿 | 金 王若虛《滹南遺老集》:“晏殊以為柳勝韓,李淑又謂劉勝柳,所謂‘一廂情愿’。” |
一秉大公 | 明·張居正《答工部郎中劉公伯燮言用人毀譽》:“仆近來用人處事,一秉大公。” |
一脈相傳 | 明 汪廷訥《三祝記 敘別》:“純仁今日將麥舟賑濟曼卿,這才是一脈相傳,何愁皇天不佑?!?/td> |
一脈相承 | 清 李綠園《歧路燈》:“如今這兩個侄兒,雖分鴻臚、宜賓兩派,畢竟一脈相承,所以一個模樣?!?/td> |
一脈相通 | 魯迅《花邊文學·誰在沒落》:“倘說:中國畫和印象主義有一脈相通,那倒還說得下去的?!?/td> |
一言一動 | 朱自清《山野掇拾》:“他們于一言一動之征,一沙一石之細,都不輕輕放過?!?/td> |
一言一行 | 清 馮景《今世說序》:“則夫一言一行,傳其人之神,何以異是?!?/td> |
一言不發(fā)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一:“三巧兒聽說丈夫把她休了,一言不發(fā),啼哭起來。” |
一言兩語 | 《玉嬌梨》第二回:“倒只愁兒子無真實之才,恐怕一言兩語露出馬腳。” |
一言喪邦 | 《論語·子路》:“一言而喪邦,有諸?”《舊唐書·孫伏伽傳》:“周,隋之季,忠臣結舌,一言喪邦,諒足深誡?!?/td> |
一言中的 | 《中國現(xiàn)在記》第一回:“你做折子須要在此等地方著想,保管你一言中的,上頭不能不準。” |
一言為定 | 清 曹雪芹《紅樓夢》:“賈璉笑道:‘你我一言為定。只是我信不過二弟,你是萍蹤浪跡,倘然去了不來,豈不誤了人家一輩子的大事?!?/td> |
一言為重,百金為輕 | 宋·王安石《商鞅》:“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td> |
一言九鼎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td> |
一言以蔽 | 唐·劉子玄《論史上蕭至忠書》:“凡此不可,其流實多,一言以蔽,三隅自反?!?/td> |
一言以蔽之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一言興邦 | 《論語·子路》:“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唐·劉禹鍚《唐故相國李公集紀》:“古所謂一言興邦者,信哉!” |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路》:“一言而興邦,有諸?……一言而喪邦,有諸?” |
一言出口,駟馬難追 | 宋·歐陽修《筆說·駟不及舌說》:“俗云:一言出口,駟馬難追?!墩撜Z》所謂‘駟不及舌’也?!?/td> |
一言千金 | 漢·袁康《越絕書·外傳紀策考》:“故無往不復,何德不報,漁者一言千金歸焉。” |
一言半句 | 《朱子語類》卷十一:“近來學者有一種則舍去冊子,卻欲于一言半句上便要見道理。” |
一言半字 | 《三遂平妖傳》第二回:“袁公此時那有心情回答他一言半字,舒著雙臂拉開,徑奔石床上,取了如意冊兒,翻身復上天門?!?/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