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肩擦踵的成語故事
拼音mó jiān cā zhǒng
基本解釋形容來往行人眾多,很擁擠。
出處
暫未找到成語摩肩擦踵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摩肩擦踵)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疾如旋踵 | 唐·馮用之《機論上》:“一得一失,易于反掌,一興一亡,疾如旋踵,為國家者可不務乎?” |
擦肩而過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2回:“后來彼此又擦肩而過。” |
踵武前賢 | 戰國·楚·屈原《離騷》:“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
戰不旋踵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于敵。’” |
踵趾相接 | 楊天石《黃遵憲》:“黃遵憲盛贊他們‘前仆后起,踵趾相接,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 |
踵武相接 | 宋·陳亮《跋焦伯強帖》:“諸公巨人踵武相接,天下毫發絲粟之才,皆得以牽連成就,況且伯強之卓然能自見者乎!” |
踵事增華 | 南朝 梁 蕭統《<文選>序》:“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
比肩疊踵 | 清 陳康棋《郎潛紀聞》卷一:“遼沈舊人,勝朝遺耈,比肩疊踵,同掌絲綸。” |
哭眼擦淚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40回:“再說大喜的事,這么哭眼擦淚的,是為什么呢?” |
接踵而至 | 《新編五代史平話 唐史下》:“是日唐主大軍接踵而至。” |
磨拳擦掌 |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但題起廝殺呵磨拳擦掌,排戈甲,列旗槍,各分戰場。”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俺可也磨拳擦掌,行行里按不住莽撞心頭氣。” |
比肩并起 | 先秦 荀況《荀子 非相》:“處女莫不愿得以為士,棄其親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 |
機不旋踵 | 唐·皇甫枚《三水小牘·宋柔》:“機不旋踵,時不再來。必發今宵,無貽后悔。” |
接踵而來 | 清 曾樸《孽海花》第25回:“當此內憂外患接踵而來,老夫子系天下人望,我倒可惜他多此一段閑情逸致!” |
肩摩轂接 |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華陽博議》:“肩摩轂接,競爽一時,殆古今所罕也。” |
敗不旋踵 | 唐 盧照鄰《三國論》:“然而喪師失律,敗不旋踵,奔波謙瓚之間,羈旅袁曹之手,豈拙于用武,將遇非常敵乎?” |
駢肩接跡 | 宋·劉炎《邇言》:“游者駢肩接跡,觀者嘖嘖詠嘆。” |
壓肩迭背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回:“江州府看的人,真乃壓肩迭背,何止一二千人。” |
齒過肩隨 | 《梁書·文學傳下·陸云公》:“見與齒過肩隨,禮殊拜絕,懷抱相得,忘其年義。” |
納屨踵決 | 《莊子·讓王》:“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 |
摩頂至踵 | 南朝·陳·沈炯《為陳武帝與王僧辯盟文》:“僧辯等荷相國湘東王泣血銜冤之寄,摩頂至踵之恩,能不瀝肝抽腸,共誅奸逆。” |
納履決踵 | 明 程登吉《幼學瓊林 貧富》:“曾子捉襟見肘,納履決踵,貧不勝言。” |
轂擊肩摩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蘇秦列傳》:“臨葘之涂,車轂擊,人肩摩。” |
比肩而立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三》:“寡人聞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隨踵而至。” |
心摩意揣 | 唐·薛逢《上中書李舍人啟》:“心摩意揣,慮計神籌。” |
挨肩擦背 | 《清平山堂話本 錯認尸》:“當日鬧動城里城外人都得知,男子婦人,挨肩擦背,不計其數,一齊來看。” |
擦亮眼睛 | 浩然《艷陽天》第42章:“他要大家擦亮眼睛,看清方向,穩住心思,不要被一時風吹草動迷糊住。” |
架肩接踵 | 宋·無名氏《燈下鬧談·升斗得仙》:“李相公砡鎮揚日,夜夢長衢而行,見一金字牌屹于路左,觀者架肩接踵而至,遂詣看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