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榻留賓的成語故事
拼音xuán tà liú bīn
基本解釋榻:狹長而矮的床,特指待客留宿的床。把平日懸起的床放下來,留客人住下。比喻對客人以禮相待,格外尊敬。
出處《后漢書 徐稚傳》:“在郡不接賓客,惟稚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
暫未找到成語懸榻留賓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懸榻留賓)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榻橫陳 | 唐·李商隱《北齊》詩之一:“小蓮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 |
一榻胡涂 | 魯迅《書信集·致曹靖華》:“《鐵流》在北平有翻版了,壞紙錯字,弄得一榻胡涂。” |
萬古留芳 | 元 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二折:“你若存的趙氏孤兒,將名標青史,萬古留芳。” |
下榻留賓 | 南朝·梁·沈約《和謝宣城》詩:“賓至下塵榻,憂來命綠樽。” |
不賓之士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周黨傳》:“天子以示公卿,詔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賓之士。’” |
不留余地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第11卷:“此狐眼光如鏡,然詞鋒太利,未免不留余地矣。” |
不留痕跡 | 王朔《我是“狼”》:“你甚至能和辦公室里那些和你一樣閑得難受的同事討論怎么才能不留痕跡地殺人絲毫不會引起懷疑。” |
中留不報 | |
久懸不決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59回:“及乎最近曹錕、吳佩孚加兵于東南,則久懸不決之金佛郎案即決定成立。” |
九流賓客 | 《梁書 蕭子顯傳》:“見九流賓客,不與交言。” |
人死留名 | 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 王彥章傳》:“彥章武人,不知書,常為俚語謂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
眾寡懸殊 | 《隋書 楊善會傳》:“每恨眾寡懸殊,未能滅賊。” |
眾寡懸絕 | 梁啟超《匈加利愛國者噶蘇士傳》第十節:“布打城既克復,奧俄軍奮戰益力,眾寡懸絕……此匈加利千鈞一發之時也。” |
倒屣迎賓 | 唐·楊炯《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金友玉昆,良田廣宅,而能吐食下士,倒屣迎賓。” |
倒懸之危 | 《孟子 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 |
倒懸之急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當今之世,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 |
倒懸之患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全琮傳》:“而士大夫方有倒懸之患。” |
倒懸之苦 | 《元史 外夷傳》:“群生愁嘆,四民廢業,貧者棄子以偷生,富者鬻產而應役,倒懸之苦,日甚一日。” |
借書留真 | 《漢書·河間獻王傳》:“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 |
停留長智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91回:“常言道\'停留長智\'。那妖精倘或今晚不睡,把師父害了,卻如之何?” |
入幕之賓 | 《晉書 郗超傳》:“謝安與王坦之嘗詣溫論事,溫令超帳中臥聽之。風動帳開,安笑曰:\'郗生可謂入幕之賓矣。\'” |
入幕賓 | 李瑞《送宋校書赴宣州幕》詩:“遠避看書吏,行當入幕賓。” |
養虎留患 | 《東周列國志》第五六回:“今其子乃欲見逐,豈非養虎留患耶?” |
出門如賓 |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臣聞之:出門如賓,承事如祭,仁之則也。” |
鑿壁懸梁 | 晉·葛洪《西京雜記》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展夕不休。乃至睡眠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 |
刀下留人 | 元 李文蔚《燕青捕魚》:“刀下留人!哥哥息怒。” |
刺股懸梁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秦策》:“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太平御覽》第363卷引《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 |
刺骨懸梁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可憐刺骨懸梁志,險作離鄉背井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