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自取折的成語故事
拼音qiáng zì qǔ shé
基本解釋見“強自取柱”。
出處《大戴禮記·勸學》:“強自取折,柔自取束。”
暫未找到成語強自取折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強自取折)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介不取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
一無可取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盧太學詩酒傲王侯》:“心中大怒道:‘原來這俗物,一無可取,都只管來纏帳,幾乎錯認了。” |
一無所取 | 《三國志·魏志·鐘會傳》裴松之注:“會前后賜錢帛數百萬計,悉送供公家之用,一無所取。” |
一朝權入手,看取令行時 | 唐·高武仲《中興間氣集》:“一朝權入手,看取令行時。” |
一毫不取 | 宋·洪邁《容齋三筆·賢士隱居者》:“周日章,信州永豐人。操行介潔……非其義一毫不取。” |
一波三折 | 《宣和書譜 太上內景神經》:“然其一波三折筆之勢,亦自不茍。” |
七折八扣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08回:“這里的客店錢,就拿兩塊洋錢出來,由得他七折八扣的勉強用了。” |
三折之肱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69回:“今聞老爺大展三折之肱,治我一國之主,若主上病愈,老爺江山有分,我輩皆臣子也,禮當拜請。” |
三折其肱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 |
三折股為良醫 | 唐·歐陽詹《送洪孺卿赴舉序》:“三折股為良醫。予五升詞揚,四遭渏摭,是以竊知乎之則。” |
三折肱為良醫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 |
三折肱,為良醫 | 《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 |
不為五斗米折腰 | 《晉書 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
不憚強御 | 《梁書·孔體源傳》:“當官理務,不憚強御,常以天下為己任,高祖渾委信之。” |
不打自招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第13卷:“押司和押司娘不打自招。” |
不折不扣 | 茅盾《子夜 一》:“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窺戶的生活簡直是不折不扣的墳墓生活!” |
不撓不折 | 宋 劉炎《邇言》:“夫觀錢塘江潮,猶猛士之肝膽決裂,義士之怒發沖冠。觀仙都天柱,猶直臣之氣,不撓不折,社稷之佐,拓地擎天。” |
不攻自拔 | 《梁書·武帝紀》:“糧食既足,士眾稍多,圍守兩城,不攻自拔,天下之事,臥取之耳。” |
不攻自破 | 唐 顧德章《上中書門下及禮院詳議東都太廟修廢狀》:“是有都立廟之言,不攻而自破矣。” |
不敢自專 | 唐 韓愈《褅夾議》:“凡在擬議,不敢自專。 |
不由自主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1回:“我也不很記得了。但覺自己身子不由自主,倒象有什么人,拉拉扯扯,要我殺人才好。” |
不畏強御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黨錮傳序》:“天下模楷李元禮,不畏強御陳仲舉。” |
不知自愛 | |
不知自量 | |
不能自已 | 唐 盧照鄰《寄裴舍人書》:“因泣下交頤,不能自已。” |
不能自拔 | 《宋書 江夏王義恭傳》:“世祖前鋒至新亭,劭挾義恭出戰,恒錄在左右,故不能自拔。” |
不自滿假 | 《書·大禹謨》:“克勤于邦,克儉于家,不自滿假,惟汝賢。” |
不自由,毋寧死 | 清 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哥哥豈不聞歐美人嘴唇皮掛著的話說道:‘不自由,毋寧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