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峨洋洋的成語故事
拼音é é yáng yáng
基本解釋本用以形容音樂高亢奔放。后亦用以形容歡樂之態(tài)。語本《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出處語本《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暫未找到成語峨峨洋洋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峨峨洋洋)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得意洋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管晏列傳》:“意氣揚(yáng)揚(yáng),甚自得也。” |
十里洋場(chǎng) | 茅盾《健美》:“我們這十里洋場(chǎng)實(shí)在還不過是畸形的殖民地化的資本主義社會(huì)。” |
土洋并舉 | 古華《芙蓉鎮(zhèn)》第二章:“這座建筑物,真可謂土洋并舉、中西合璧了。” |
望洋興嘆 | 元 劉壎《隱居通議 詩歌五》:“千古吟人,望洋興嘆。” |
喜氣洋洋 | 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氣洋洋者矣。” |
洋洋得意 | 宋 朱淑真《春上亭上觀魚》:“春暖長江水正清,洋洋得意漾波生。” |
洋洋灑灑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 凡例》:“故成此一百五十余回洋洋灑灑文字。” |
崇洋媚外 | 茅盾《向魯迅學(xué)習(xí)》:“那時(shí)清王朝以及當(dāng)權(quán)的洋務(wù)派崇洋媚外,出賣國家主權(quán)。” |
汪洋自恣 | 明·袁中道《李溫陵傳》:“且夫今之言汪洋自恣,莫如《莊子》,然未有因讀《莊子》而汪洋自恣者也,即汪洋自恣之人,又未必讀《莊子》也。” |
東洋大海 | 明·馮夢(mèng)龍《醒世恒言》第27卷:“弄得神魂顛倒,意亂心迷,將前妻昔日恩義,撇向東洋大海。” |
裝洋蒜 | |
洋相百出 | |
出洋相 | 柳青《創(chuàng)業(yè)史》第一部第22章:“只要有好處,我給咱出洋相。” |
一片汪洋 | 清·李寶嘉《官場(chǎng)現(xiàn)形記》第22回:“鄭州底下黃河開了口子,漫延十余州縣,一片汪洋,盡成澤國。” |
洋洋盈耳 | 《論語 泰伯》:“師摯之始,《關(guān)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
一瀉汪洋 | 梁啟超《譚嗣同傳》:“一瀉汪洋。” |
汪洋大海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轟天炮響,汪洋大海起春雷;振地鑼鳴,兩仞山前丟霹靂。” |
熱情洋溢 | 曹靖華《羅漢嶺前吊秋白》:“對(duì)全世界來說,這些熱情洋溢的報(bào)導(dǎo),正是撥云霧而見青天啊!” |
望洋而嘆 | 明·唐順之《與陳后岡參議書》:“俟他日有持《后岡先生集》示我者,我當(dāng)望洋而嘆,或尾后作一二句跋語是則可耳。” |
意氣洋洋 | 清·石玉昆《小五義》第85回:“見其夫?yàn)殛套于s車,擁蓋策馬,意氣洋洋,甚自得也。” |
大度汪洋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43回:“妹子細(xì)觀姐姐舉止,直是大度汪洋,器宇不凡,將來必有非常奇遇。” |
飄洋航海 | |
洋洋自得 | 清·李寶嘉《官場(chǎng)現(xiàn)形記》第45回:“主意打定,正在洋洋自得,那差出去的管家也回來了。” |
德洋恩普 | 漢·司馬相如《難蜀父老》:“蓋聞中國有至仁焉,德洋恩普,物靡不得其所。” |
洋為中用 | 毛澤東《對(duì)中央音樂學(xué)院的意見的批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
遠(yuǎn)隔重洋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52回:“無如遠(yuǎn)隔重洋,何能前去看來。” |
汪洋大肆 | 《新唐書 韓愈傳贊》:“當(dāng)其所得,粹然一出于正,刊落陳言,橫騖別驅(qū),汪洋大肆,要之無抵捂圣人者。” |
峨冠博帶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7回:“門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帶,道貌非常,特來相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