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王攘夷
成語分析
基本解釋王:指周王朝;尊王:尊重周王室;攘:排斥;夷:我國古代對東方各民族的泛稱。效忠統治者排除少數民族侵擾。
出處清·皮錫瑞《經學歷史·經學變古時代》:“但尊王攘夷,雖春秋大義,而王非唯喏趨伏之可尊,夷非一身兩臂之可攘。”
基礎信息
拼音zūn wáng rǎng yí
注音ㄗㄨㄣ ㄨㄤˊ ㄖㄤˇ 一ˊ
感情尊王攘夷是中性詞。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愛不釋手(意思解釋)
- 以柔克剛(意思解釋)
- 步調一致(意思解釋)
- 牽強附會(意思解釋)
- 因小失大(意思解釋)
- 拉拉扯扯(意思解釋)
- 飲鴆止渴(意思解釋)
- 破鏡重圓(意思解釋)
- 矢志不渝(意思解釋)
- 無所不為(意思解釋)
- 只爭朝夕(意思解釋)
- 克敵制勝(意思解釋)
- 賓至如歸(意思解釋)
- 歡聲雷動(意思解釋)
- 與世長辭(意思解釋)
- 安家落戶(意思解釋)
- 因循守舊(意思解釋)
- 投機倒把(意思解釋)
- 仗勢欺人(意思解釋)
- 大義滅親(意思解釋)
- 驕奢淫逸(意思解釋)
- 面黃肌瘦(意思解釋)
- 光宗耀祖(意思解釋)
- 謙謙君子(意思解釋)
- 天府之國(意思解釋)
- 人小鬼大(意思解釋)
- 暴殄天物(意思解釋)
- 品頭論足(意思解釋)
- 妻離子散(意思解釋)
- 顯山露水(意思解釋)
※ 尊王攘夷的意思解釋、尊王攘夷是什么意思由CNDU提供。
相關成語
成語 | 解釋 |
---|---|
七撈八攘 | 到處撈摸擾攘。形容思緒紛亂不寧。 |
不夷不惠 | 夷:指伯夷;惠:指柳下惠。不做伯夷也不學柳下惠。比喻折衷而不偏激。 |
乃心王室 | 本意是忠于朝廷,后比喻愛國。 |
九五之尊 | 九五:指帝位。舊指帝王的尊位。 |
買王得羊 | ①謂想買王獻之字,卻得到了羊欣的字。意為差強人意。②指摹仿名人的字畫雖然逼真而終差一等。 |
爭權攘利 | 見“爭權奪利”。 |
二帝三王 | 二帝:唐堯、虞舜;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指古代帝王。 |
以夷伐夷 | 夷:舊指外族或外國。指在軍事上利用對方本身的矛盾,使自相沖突,削弱力量。 |
以夷制夷 | 夷:舊時泛指外族或外國。利用外族或外國之間的內部矛盾;使其相互沖突;削弱其力量。 |
以夷攻夷 | ①使夷人自相攻伐。本是封建統治階級對少數民族實行的一種民族分化政策。②晚清時,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學技術來對付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 |
以夷治夷 | 利用外族或外國之間的矛盾,使其互相沖突,削減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 |
伐善攘羭 | 伐善:夸耀自己的長處;攘:竊取;羭:肥美的綿羊;攘羭:比喻掠美。夸耀自己,掠人之美。 |
傷夷折衄 | 傷夷:創傷;折衄:挫敗。受到創傷,遭到挫敗。 |
侯王將相 | 王侯、武將和文臣。指古代統治階級的上層代表勢力。 |
免開尊口 | 不必開口說什么。多表示要求不會得到同意。 |
公子王孫 | 指王公貴族子弟 |
兵戈擾攘 | 兵戈:武器,指戰爭;擾攘:紛亂。形容戰爭時期社會動蕩混亂。 |
兵戈搶攘 | 兵戈:武器,指戰爭;搶攘:紛亂。形容戰爭時期社會動蕩混亂。 |
養尊處優 | 養:指生活;尊:尊貴;處:居于;處于;優:優裕。處于尊貴的地位;過著優裕的生活。 |
內修外攘 | 對內整治國政,對外抵御敵人。修亦作“修”。 |
內圣外王 | 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
出夷入險 | 出入于安危之中。 |
化險為夷 | 原指將險阻化為平坦;后多指使危險轉變為平安。夷:平坦;平安。 |
北斗之尊 | 北斗星的位置近于天的中心。比喻地位非常尊貴。 |
匪夷匪惠 |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時魯國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備這兩位賢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駕馭的人。 |
匪夷所思 | 匪;即“非”;不是;夷:通“彝”;法度、常規;引申為尋常的;一般的。不是根據常理所想象出來的。形容人的思想、言談、技藝、事情等離奇;超出尋常。 |
千乘之王 | 千:極言其多。指天子。 |
南面稱尊 | 南面:古代帝王臨朝坐北朝南;尊:地位或輩分高。指稱王稱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