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匪惠
成語分析
基本解釋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時魯國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備這兩位賢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駕馭的人。
出處《舊唐書·司空圖傳》:“匪夷匪惠,難居公正之明;載省載思,當徇棲衡之志,可放還山。”
基礎信息
拼音fěi jí fěi huì
注音ㄈㄟˇ ㄐ一ˊ ㄈㄟˇ ㄏㄨㄟˋ
繁體匪夷匪僡
感情匪夷匪惠是中性詞。
用法作謂語;形容才德不高的人。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愛不釋手(意思解釋)
- 以柔克剛(意思解釋)
- 步調一致(意思解釋)
- 牽強附會(意思解釋)
- 因小失大(意思解釋)
- 拉拉扯扯(意思解釋)
- 飲鴆止渴(意思解釋)
- 破鏡重圓(意思解釋)
- 矢志不渝(意思解釋)
- 無所不為(意思解釋)
- 只爭朝夕(意思解釋)
- 克敵制勝(意思解釋)
- 賓至如歸(意思解釋)
- 歡聲雷動(意思解釋)
- 與世長辭(意思解釋)
- 安家落戶(意思解釋)
- 因循守舊(意思解釋)
- 投機倒把(意思解釋)
- 仗勢欺人(意思解釋)
- 大義滅親(意思解釋)
- 驕奢淫逸(意思解釋)
- 面黃肌瘦(意思解釋)
- 光宗耀祖(意思解釋)
- 謙謙君子(意思解釋)
- 天府之國(意思解釋)
- 人小鬼大(意思解釋)
- 暴殄天物(意思解釋)
- 品頭論足(意思解釋)
- 妻離子散(意思解釋)
- 顯山露水(意思解釋)
※ 匪夷匪惠的意思解釋、匪夷匪惠是什么意思由CNDU提供。
相關成語
成語 | 解釋 |
---|---|
夷為平地 | 夷:拉平,鏟平。鏟平使成一塊平地。 |
受益匪淺 | 匪:通“非”。得到的好處很多。 |
匪夷所思 | 匪;即“非”;不是;夷:通“彝”;法度、常規;引申為尋常的;一般的。不是根據常理所想象出來的。形容人的思想、言談、技藝、事情等離奇;超出尋常。 |
以夷制夷 | 夷:舊時泛指外族或外國。利用外族或外國之間的內部矛盾;使其相互沖突;削弱其力量。 |
夷然自若 | 指神態鎮定,與平常一樣。 |
肉眼惠眉 | 比喻見識淺陋。 |
尊王攘夷 | 王:指周王朝;尊王:尊重周王室;攘:排斥;夷:我國古代對東方各民族的泛稱。效忠統治者排除少數民族侵擾。 |
敵惠敵怨 | 猶言報德報怨。 |
化險為夷 | 原指將險阻化為平坦;后多指使危險轉變為平安。夷:平坦;平安。 |
通商惠工 | 通商:便利各地貨物交流;惠:給人以好處。使貿易暢通,給工商業者帶來好處。 |
小恩小惠 | 小恩情;小實惠。比喻給人一些微小的好處以達到收買人心的目的。恩:恩情;惠:實惠。 |
以夷伐夷 | 夷:舊指外族或外國。指在軍事上利用對方本身的矛盾,使自相沖突,削弱力量。 |
毀宗夷族 | 把同宗簇的人都殺死。 |
匪石匪席 | 不是石,不是席。意為石可轉而心不可轉,席可卷而心不可卷。比喻意志堅定,永不變心。 |
匪朝伊夕 | ①不止一日。②非晨即夕。極言時間之短。 |
鄙夷不屑 | 鄙夷:輕視,看不起;不屑:認為不值得。輕視,看不起。 |
匪伊朝夕 | 不止一個早晨一個晚上。指是子不少。 |
詈夷為跖 | 詈:咒罵;夷:伯夷;跖:盜跖。指將伯夷責罵為盜跖。比喻顛倒黑白,誣蔑好人。 |
惠風和暢 | 惠:柔和;和:溫和;暢:舒暢。柔和的風,使人感到溫暖、舒適。 |
秀外惠中 | 惠:通“慧”,聰慧。外表秀麗,內心聰明。 |
不費之惠 | 指白白得到的好處。 |
江左夷吾 | 《晉書·溫嶠傳》:“于時江左草創,綱維未舉,嶠殊以為憂。及見王導共談,歡然曰:‘江左自有管夷吾,吾復何慮!’”管夷吾,春秋時期政治家管仲,相齊桓公成霸業。后來詩文中多以“江左夷吾”稱許有輔國救民之才的人。 |
惠子善譬 | 把別人的長處看作短處,強迫別人改變。 |
匪匪翼翼 | 匪匪:馬行走不停的樣子;翼翼:有次序的樣子。形容車馬行走時陣容整齊、威武。 |
不夷不惠 | 夷:指伯夷;惠:指柳下惠。不做伯夷也不學柳下惠。比喻折衷而不偏激。 |
用夏變夷 | 夏,諸夏,古代中原地區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諸侯國;夷,指中原地區以外的各族。以諸夏文化影響中原地區以外的僻遠部族。 |
背惠食言 | 指忘恩失信。 |
惠子知我 | 惠子指惠施,戰國宋人,在先秦諸子中屬名家,為莊周契友?;菟篮螅f周過其墓,曾借匠石斫堊的寓言,感慨“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見《莊子·徐無鬼》。后因以“惠子知我”喻朋友相知之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