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山歌”譯文及注釋
譯文
閬州城東的靈山呈現(xiàn)一片白色,而閬州城北的玉臺山則一片碧綠。
松樹上浮著欲盡不盡的云彩,江浪搖動著將崩未崩的石頭。
雖然這里人也祭拜祖先,可當?shù)氐淖訉O后代卻從來沒有與祖先靈魂或相會。雖然世界上沒有鬼神與人能真正相會,但這里的祭拜盛況可與嵩山、華山的清明活動相匹敵。
中原地區(qū)的戰(zhàn)爭尚未結束,應建個茅屋來把青紗幔掛于屋址的墻壁上。
注釋
“閬州”二句:點出閬州名山及其方位。靈山在閬州城東北十里,傳說蜀王鱉靈登此山,因名靈山。玉臺山在閬州城北七里,上有玉臺觀,唐滕王(李元嬰)所造。杜甫另有《玉臺觀》詩。靈山:一作“雪山”。玉臺:一作“玉壺”。
松浮,指松枝在搖動。
江動,指江水在涌動。未:一作“已”。
根,石根,亦即山根。江流洶涌而石根不崩,安知不是有鬼神呵護。所以浦起龍說:“那知其無,正見其有?!睔?,氣象。嵩華,中岳嵩山與西岳華山。敵,匹敵,即“草敵虛嵐翠”之“敵”。是說靈山、玉臺可與嵩華并高。見閬山而聯(lián)想嵩華,已逗下“中原未歸”意。
中原:地區(qū)名。廣義指整個黃河流域,狹義指今河南一帶。此指前者。格斗:指安史之亂。
“應結”句:一作“應著茅齋向青壁”。茅齋:即曾由閬中后人建存于古城內(nèi)的“杜甫草堂”。著:一作“看”。青壁:即石崖。青表其色,壁狀其峭。
“閬山歌”鑒賞
賞析
“閬州城東靈山白,閬州城北玉臺碧?!薄伴佒荨笔钦f明“地名”,當時閬中人已在被唐玄宗賜為“仙穴山”的靈山祭祖祭神,用大量的白花、白幡掛放于滿山、滿坡、滿樹枝,映襯得此山一片片白色而象征“靈山白”?!俺菛|”“城北”,是在介紹相關的地理位置;“靈山、玉臺”,是專指具體的地方;“白、碧”,是在以景喻事。這兩句敘述了閬中當?shù)氐那迕骷漓牖顒又隆?/p>
“松浮欲盡不盡云,江動將崩未崩石”兩句是針對第一聯(lián)從現(xiàn)實性出發(fā)所記載的閬中當?shù)厍迕鞴?jié)祭祖活動之盛況。“松浮欲盡”,是指松枝在搖動中“想”把本不屬于松樹的什么東西搖開??赡馨岩恍┯商拼佒腥嗽谇迕鞴?jié)有人先掛在松樹上的白花(詩中喻為白云)、掛在松樹上的青紗(詩中喻為烏云)搖散、搖落,但又有后來人在清明時節(jié)陸續(xù)再在樹枝上掛上白花或青紗,讓閬中的靈山與玉臺山的松樹上在這段時間內(nèi),能較長期存在著可擬為白云或烏云的白花和青紗,故而能“不盡云”。接著以唱嘆的語氣寫出江面的盛況。唐代閬州盛大持久的祭祖、祭天、祭神、祭亡靈的活動,因不少儀式是官民共同參與,來自陸路與水路的敬拜者絡繹不絕:在山祭山神,在水祭水神,在廟祭祖宗,在宇祭上天;這一因船只在江面涌動、陸上又有吹打彈唱而震得巖體欲崩的群體性民俗活動,能震撼目擊者的心靈。
第三聯(lián)上句“那知根無鬼神會”中“根”與“鬼神”均與清明節(jié)的活動有直接關系,與《杜臆》所釋“閬中山多仙圣游跡”相符合。下句“已覺氣與嵩華敵”的詩意不是在講閬山的山勢能與嵩山和華山的高度相似而可“敵”,而仍然是描寫閬山清明祭祖活動的空前盛況與磅礴氣勢。上句中“那知根”正好與下句“已覺氣”成為一問一答的對應;而“無鬼神會”和“與嵩華敵”的描寫,也是對應式的自問自答。這就是杜甫以《閬山歌》來記敘閬中清明祭祖盛況之詩歌中所表現(xiàn)來的睿智。
最后,“中原格斗且未歸”是表達詩人在參加閬中清明節(jié)的祭祖活動中,仍不忘記國家的大事。杜甫一直關注著國家大事,即使他在參加閬中的清明祭祖活動以及寫其《閬山歌》之際,仍在牽掛著不穩(wěn)定的中原局勢。此時身在閬州,耳聞目睹閬中人民愛祖愛國的民俗與熱情,詩人表明自己也要與閬中人民同憂同思同作同為——“應結茅齋著青壁”。這個結句有幾層大意:第一,在敘述與感嘆中認為自己不能只是一個清明活動的記錄者,也同時應當以行動來表示愛祖愛國;能在自己所居茅屋的墻壁著上表示哀愁的青紗,也是一番衷腸的訴說。第二,詩人從閬中清明祭祀活動中所領會“愛祖愛國民俗”的畫境,和他要求一首詩所應達到“篇終接混茫”的詩境是近似的、相通的。第三,篇首的“靈山白”與篇末的“著青壁”,一“白”一“青”,又呈現(xiàn)出“白花與青紗”的對仗。這般前呼后應的詩歌結構,強烈地顯現(xiàn)出《閬山歌》寫作于清明時節(jié)的祭祀文化的風格。
杜甫在閬中的時間雖然不長,創(chuàng)作的詩篇卻不少。就創(chuàng)作的速度而言,可以說是一個小小的高產(chǎn)期。這首《閬山歌》專詠閬山之勝,它與《閬水歌》一起成為杜甫在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創(chuàng)作背景
廣德元載(763年)秋天,寓居在梓州(今四川三臺)的杜甫突然得到摯友房琯客死在閬中古城的噩耗,便星夜兼程趕赴閬中,吊唁并料理朋友的后事,并就此迷戀上了閬中的山光水色。廣德二載(764年)春,杜甫在第二次攀登城南錦屏山時,天高心遠,寫下了這首《閬山歌》。
杜甫簡介
唐代·杜甫的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杜甫的詩(111篇)〕猜你喜歡
滿江紅·金陵懷古
六代豪華,春去也、更無消息??諓澩?,山川形勝,已非疇昔。王謝堂前雙燕子,烏衣巷口曾相識。聽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織。懷故國,空陳跡。但荒煙衰草,亂鴉斜日。玉樹歌殘秋露冷,胭脂井壞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蔣山青,秦淮碧!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yǎng)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游千山記
千山在遼陽城南六十里,秀峰疊嶂,綿亙數(shù)百里。東引甌脫,南抱遼陽,嶻嶪蓊郁,時有佳氣,如海蜃然。嘉靖丁亥,予戍撫順,丙申遷蓋州,道出遼陽,乃與同志徐、劉二子游焉。
出南門,過八里莊、石門、釣魚臺。臺,蓋屯戍舊址也。東北有溫泉,瑩潔可鑒。南折入山,數(shù)里,抵祖越寺。路頗峻,稍憩于寺之禪堂,乃登萬佛閣。閣在山半,緣崖旋轉,越飛梁而入。憑欄四望,天風泠然,因宿于寺。時戊子日也,循東山,望螺峰,附太極石,入巖澗,高不滿丈,深倍之,廣半。俯看萬佛閣,已在下方矣。前有亭,曰一覽。自一覽亭迤西而北,入龍泉寺。晡時,往香巖,亂溪而東,巖壑窈窕,僧房半出云間,扶杖登之。
明晨己丑,寺僧設齋,乃行,憩大樹下。人境空寂翛然,有遺世之想。東峰危險,徐、劉二子浮白引滿,其間適有吹笳者,聲振林樾,聞之愀然。由此至大安,自東而北。自龍泉至此,約二十余里,陡絕洿陷,懸崖怪石,后先相倚,撫孤山,瞰深壑,奇花異卉,雜然如繡。行復數(shù)里。隍堂中開,諸山羅列,高爽清曠。視三寺為最西峰,空洞倚天。徐子題曰:“通明天”。是夕,有雨意。
翼日庚寅,晴霽,登中峰,顧瞻京國,遠眺荒徼,山?;烀o際。東有羅漢洞,高寒襲人。又數(shù)息,至雙井,一在樹下。一在亂石間,泉甚冽。又數(shù)息,抵仙人臺,峭壁斷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環(huán)弈焉。自仙人臺尋中會寺,入溪,穿石,荊棘塞路,不可杖,徑僅容雙趾。以匹布縛胸,使人從后挽之,扶滕側足,盤跚而步,危甚。劉子先之,徐子與余相去數(shù)武,摘山花以詩贈余。余亦倚聲和之。趺坐石上,一老進麥餅。值饑,食之厭,問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自大安山行幾二十里,因憊,坐僧房。久之,起視山岡,兩浮屠相向爭聳,乃自中會反祖越。
從者病,取道石橋,宿南村農(nóng)家。回望諸峰,如在天上矣。茲山之勝,弘潤秀麗,磅礴盤結,不可殫述。使在中州,當與五岳等。僻在東隅,高人、游士罕至焉。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顯,予之劣陋,弗克傳其勝,姑撮其大概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