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發武連驛憶弟”譯文及注釋
譯文
每天在在繁星點點的時候早已整駕上路,細細想來如此奔忙到底有什么意義?
孤月的清暉下馬的身影疲憊不堪,一聲報曉的雞鳴劃破黑夜,漸漸顯露深青色的群山。
每次都說回去卻不能回,又到了年終歲暮不知何時才能踏上歸程;思念著弟弟,卻只能天各一方。
深深的溝壑,高高的山崖,晨風勁的吹,如此猛烈的風或許可以吹送我早些回到弟弟的身旁吧!
注釋
朝朝:天天,每天。
歲云暮:是說一年時光將盡。
壑:山溝。
“早發武連驛憶弟”鑒賞
賞析
曾國藩一生從政從軍,事務龐多,但他從來不曾忘懷故園之思,手足之情。本詩即是他的念弟之作中寫得較好的一首。詩的首聯即直接將奔波中的感受寫出,每天凌晨,在繁星點點的時候,這原本是酣眠的良辰,作者卻早已整駕上路了,又疲憊又寒冷,確是苦不堪言,于是他對這種生活發生了懷疑,不禁捫心自問,如此奔忙勞碌意義究竟何在?(底,何,什么)這二旬寫得感情充沛、真摯。然后詩轉入寫景。在孤月的清暉之下,作者看到了馬的疲憊身影,內心里生出對它的憐意。馬的形,實際上是作者情感的對象化;對馬的憐憫,其實就是作者的對影自憐;這種心境之下的月亮,自然也顯得那么孤單寂寞。接著,孤月西落了,一聲報曉的雞鳴劃破黑夜,漸漸可以辨認出那深青色的群山了。萬山環繞,更令作者感到道路之艱、身心之疲憊;遠處雞鳴,亦暗示了作者身處不見人煙的荒山,孤零無人語:這句寫得雖具開闊氣象,但一個“蒼”字,仍給詩情增添了一份悲苦蒼涼之意,由此,詩人對手足同胞的思念之情,也自然向高峰處涌去。這兩句景語也是情語,是詩人心態的寫照。
于是,頸聯便唱出了。日歸日歸歲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的戚苦之調。無數次的念歸,可是從未真的歸去,而今又到了年終歲暮,更難知何時能踏上歸程;離家愈久,愈是戀家,時時思念自己的弟弟,現在,只能是天各一方,無從團圓,只能在旅途的孤獨寂寞中體驗兄弟的至情。二句中,上句雖化自《詩·采薇》的“日歸日歸,歲亦莫(暮)止”,但與下句配合,運用反復之法,亦適切地描摹出詩人此時此刻的心靈波濤,給人一唱三嘆之感。最后二句,詩又回到清晨趕路的現實,他這時面對的是深深的大壑,高高的山崖,還有強勁的晨風。不用說,這樣的環境再次強化了詩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的波濤再次涌起,但是詩人似乎不愿再順著這樣的思路想下去,寫下去,于是故意逃脫,自尋寬解:如此猛烈的風或許可以吹送我早些回到弟弟的身旁吧!這一筆似是蕩開,似是感情的排遣,心理的安慰,但因為這番幻想事實上是不可能之事,所以詩中一直蘊含著的人在官場、身不由己的無可奈何之情,反而得到了進一步的展現。
本詩情感真摯,格調蒼涼,以情緒的流動起伏貫穿全詩,思歸念弟之情與詩人奔走宦路之苦的反復詠嘆,更收到悠遠綿長的藝術效果。因此,盡管在中國詩歌中懷人之作不可勝數,但這首念弟詩仍然顯示出獨有的藝術魅力。
曾國藩簡介
清代·曾國藩的簡介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謚文正,漢族,出生于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楊樹坪(現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清朝戰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
...〔? 曾國藩的詩(2篇)〕猜你喜歡
蝶戀花·春江暖漲桃花水
陳浩然招游觀音山,宴張氏樓。徐姬楚蘭佐酒,以琵琶度曲。郯云臺為之心醉。口占戲之。
春江暖漲桃花水。畫舫珠簾,載酒東風里。四面青山青似洗,白云不斷山中起。
過眼韶華渾有幾。玉手佳人,笑把琶琶理。枉殺云臺標內史,斷腸只合江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