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京師”譯文及注釋
譯文
京城大都的積雪剛剛消融完,幾處叢生的薺菜已經破土而出;偏門出的偏僻小巷行人稀少。
突然一聲清脆的黃鸝叫聲,從柳梢枝頭傳了下來;這是標志著春天來臨的第一個聲音啊!
注釋
薺菜:地方上叫香薺,北方也叫白花菜、黑心菜,瑤家叫“禾桿菜”,河南、湖北等地區叫薺薺菜,四川人叫“干油菜”,是一種人們喜愛的可食用野菜。
角門:小的旁門。
“到京師”鑒賞
賞析
“詩家清早在新春。”北方的冬天,寒冷而漫長。在嚴冬方盡,余寒猶厲的時候,突然感覺到春天來臨的消息,哪怕只是一點新綠,一聲鳥啼,那種驚喜之情是自不待言的。楊載的這首絕句,正是久冬逢春之時欣喜心情的表露。
“城雪初消薺菜生”點出地點和時令。“城”這里指元代京城大都,是當時的政治中心。在中國古代封建士子們的眼里,京城往往負載著他們的政治希望,仕途的沉浮榮辱往往決定于停駐京師或是離開京師。因此這個地點的深層意蘊決不能輕易忽略。“初消”指雪剛剛消完,或許還有一些殘留。但嚴寒再也不能籠罩大地了。不是嗎?幾處叢生的薺菜已經沖破開始酥松的凍土,嶄露出勃勃的生機。可能它還很微弱,但在滿目蕭瑟的初春之際,任何一點新綠都是生命勃發的象征,都蘊含著無盡的希望。所以這個細節也不能忽略。
“角門深巷少人行”以環境的寂靜落寞,說明詩人境況的冷落。“角門”指偏門,是詩人到達京師后的寓所之門。“深巷”指偏僻的小巷。有元一代,儒士的地位、出路和境遇始終是一個尖銳的社會問題。在起用儒士為官的問題上存在著民族歧視,以及與此有關的權力分配的不平等;元代的科舉又時行時廢,科舉制度本身又有諸多不利于漢族士子的規定。因此,漢族士子進仕的機會非常有限。楊載自幼博覽群書,期待“應有聲名達帝前”,但直到四十多歲才以布衣召為國史院編修官。故而初到京師,門前冷落,大有“貧在鬧市無人問”之慨。
然而,就在這寂寞寥落的偏僻小巷里,突然“柳梢聽得黃鸝語”,一聲清脆的鳥鳴,從柳梢枝頭傳了下來,打破了所有沉寂。黃鸝本無情,此時卻有語。這與其說是黃鸝的鳴叫,倒不如說是詩人發自內心深處的一聲歡呼:盡管自己仕途艱難,但現在不是已經奉詔進京了嗎?希望就在眼前!“此是春來第一聲”把詩人心中那驚喜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到處鶯歌燕舞”固然更為繁華熱鬧,但已經沒有“春來第一聲”的新鮮感了。唐代詩人韓愈《春雪》詩中“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兩句,形象地刻畫了剛剛感覺到春天來臨之前的心理狀態。些微淡淡的綠芽,就使人又驚又喜,何況第一聲鳥鳴呢!更何況是善解人意的黃鸝呢。唱出了自己內心深處的一聲歡呼呢!
楊載所著《詩法家數》一書,曾提到寫景要“景中含意”。本詩所設之景,無一不是詩人內心情感的流露,的確達到了“景中含意”。“景中含意”也就是情景交融。這首絕句淡淡寫來,似乎毫不經意,但興象自然,意境優美,深得唐人三味,稱得上是元代“宗唐 ”風氣中成功的作品。▲
簡析
京城雪剛剛消融,薺菜已經沖破凍土,嶄露勃勃生機,這一細節蘊含作者對京師的無限希望;“少”字則描寫了作者寄居在偏僻小巷中的寂靜落寞的環境,這與前面的“生”字形成鮮明對比,也是他愁悶心情的寫照。
一聲清脆的鳥叫聲從柳梢枝頭傳來了,打破了寂寞、偏僻小巷的寂靜,仿佛給詩人帶來了人生新的生機。那善解人意的黃鸝令作者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
楊載簡介
元代·楊載的簡介

楊載(1271—1323)元代中期著名詩人,與虞集、范梈、揭傒斯齊名,并稱為“元詩四大家”。字仲弘,浦城(今福建浦城縣)人。延祐二年進士,授承務郎,官至寧國路總管府推官。楊載文名頗大,文章以氣為主,詩作含蓄,頗有新的意境。
...〔? 楊載的詩(3篇)〕猜你喜歡
富春渚詩
宵濟漁浦潭,旦及富春郭。
定山緬云霧,赤亭無淹薄。
溯流觸驚急,臨圻阻參錯。
亮乏伯昏分,險過呂梁壑。
洊至宜便習,兼山貴止托。
平生協幽期,淪躓困微弱。
久露干祿請,始果遠游諾。
宿心漸申寫,萬事俱零落。
懷抱既昭曠,外物徒龍蠖。
摸魚兒·東洲桃浪瀟湘小八景詞之三
剪中流,白蘋芳草,燕尾江分南浦。盈盈待學春花靨,人面年年如故。留春住,笑幾許浮萍,舊夢迷殘絮。棠橈無數。盡泛月蓮舒,留仙裙在,載取春歸去。
佳麗地,仙院迢迢煙霧。濕香飛上丹戶。醮壇珠斗疏燈映,共作一天花雨。君莫訴。君不見桃根已失江南渡。風狂雨妒,便萬點落英,幾灣流水,不是避秦路。
過小孤山大孤山
八月一日,過烽火磯。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當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拋江過其下,嵌巖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它石迥異。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是日風靜,舟行頗遲,又秋深潦縮,故得盡見。杜老所謂“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也。
過澎浪磯、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小孤屬舒州宿松縣,有戍兵。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自數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極于荒殘,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揮,自當高出金山之上矣。廟在山之西麓,額曰“惠濟”,神曰“安濟夫人”。紹興初,張魏公自湖湘還,嘗加營葺,有碑載其事。又有別祠在澎浪磯,屬江州彭澤縣,三面臨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勝。舟過磯,雖無風,亦浪涌,蓋以此得名也。昔人詩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傳者因謂小孤廟有彭郎像,澎浪廟有小姑像,實不然也。晚泊沙夾,距小孤一里。微雨,復以小艇游廟中,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濛,鷗鷺滅沒,極登臨之勝,徙倚久之而歸。方立廟門,有俊鶻摶水禽,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廟祝云,山有棲鶻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風云騰涌,急系纜。俄復開霽,遂行。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鏡”之句為妙。始見廬山及大孤。大孤狀類西梁,雖不可擬小姑之秀麗,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大孤則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為南江,蓋江西路也。江水渾濁,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南江則極清澈,合處如引繩,不相亂。晚抵江州。州治德化縣,即唐之潯陽縣,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為奉化軍節度,今為定江軍。岸土赤而壁立,東坡先生所謂“舟人指點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與江水亂。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間一日阻風不行,實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