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美酒兼太平令·嘆世”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在朝廷居官時一直說想要閑居,而辭官閑居時又留戀起了在官的日子,在人前裝成若無其事的樣子。我曾把歷史縱觀:又有哪一個在朝廷居官者沒遇到過災(zāi)難?楚國大夫屈原居官被放逐而只能在云夢澤旁吟賦哀嘆;伍子胥在吳國居官被誣陷而飲劍,血染衣冠; 楚霸王項羽一代梟雄烏江自刎而倒在了天地間。咸陽集市上,秦丞相李斯遭人陷害亦被滿門抄斬。這幾個人都千方百計保平安而不能平安,這怎能像我心中的陶淵明那樣逍遙散漫?
注釋
沽美酒兼太平令:雙調(diào)曲牌名。由【沽美酒】(前五句)和【太平令】(后八句)兩個小令組成。
在官:即居官,封建時代的大小官員通稱為在官人員。
烏江:在今安徽省和縣境內(nèi)。項羽曾在烏江邊自刎。
干休:指白白地被殺害。
丞相:指秦國丞相李斯,助秦始皇削平六國,為秦皇朝的開辟立下功勛,后為趙高所害,腰斬于咸陽市。
散誕:自由自在。
“沽美酒兼太平令·嘆世”鑒賞
賞析
這首小令以為民時的矛盾心理著筆,一連引出四個歷史人物—屈原、伍子胥、項羽、李斯的不幸遭遇,告誡人們切不可為官,當(dāng)官必遭殃,還是像陶淵明那樣過隱居生活為好。全曲不事雕琢,質(zhì)樸而明暢,和諧而豪爽。
曲中作者慨嘆仕途的險惡,表達(dá)了毅然隱居、遠(yuǎn)禍全身的愉快心情。此曲先寫自己辭官前后的思想活動,是一種真情的流露。接著縱觀往古,列舉歷史上居官得禍的例子,對屈原、伍員、項羽、李斯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滿腔的同情,同時借古喻今,說明官場絲毫不值得留戀。最后用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的典故,表明自己要像陶淵明那樣安貧樂道,不慕榮利,徹底與官場決裂。
前三句開門見山,寫出自己辭官前后的思想活動。“在官時只說閑”,說明時刻考慮辭官,而且這個念頭早就萌發(fā)了。雖然歸隱是出于無可奈何,其實他并沒有忘卻世情,一旦退居之后,對官場的留戀之情便油然而生。作者雖處在這樣極為矛盾的心理狀態(tài)中,但是在別人面前,還要故作鎮(zhèn)靜,裝成若無其事的樣子。曲文開頭,僅用寥寥幾筆,就真實地把他當(dāng)時的復(fù)雜心情表現(xiàn)出來,使人感到這是一種真情的流露,沒有半點矯揉造作。為了得到從矛盾中解脫、求得心靈上的閑適恬靜答案,作者縱觀往古,從中尋找。他列舉出歷史上居官得禍的例子:楚大夫行吟澤畔,伍將軍血污衣冠,烏江岸消磨了好漢,咸陽市干休了丞相。“這里用了兩組對仗工整而又有變化的合璧對偶句子,對屈原、伍員、項羽、李斯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滿腔的同情,同時也借古喻今,揭露了仕途的險惡。從而催人猛省:官場絲毫不值得留戀。最后兩句通過對比,既總結(jié)了上文,又表示隱居不出的決心。“這幾個百般要安,不安”,頗含哲理,耐人尋味。下句中的“五柳莊”,用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的典故:陶淵明歸隱后,門前種五株柳樹,并以五柳先生自況。后遂用“五柳”等喻稱歸隱、隱居,亦借以形容環(huán)境幽雅,隱居閑適。這里表明張養(yǎng)浩自已要像陶潛那樣安貧樂道,不慕榮利,徹底與官場決裂。至此,作者才像沖破樊籠的鳥兒,顯得逍遙自在,自豪和愉快。
這是一首帶過曲,由兩支小令組成,前五句為《沽美酒》,后八句是《太平令》,一韻到底,渾然一體,不露斧鑿痕跡。曲詞不事雕琢,質(zhì)樸而明暢。全篇句式,參差中見整飭,整齊中又有變化,再加上句句押韻,構(gòu)成和諧而豪邁的藝術(shù)特色。
創(chuàng)作背景
張養(yǎng)浩為官清廉,直言敢諫。他浮沉宦海達(dá)三十年之久,洞悉元代社會的各種丑惡弊端,對官場的黑暗尤其感受深切。據(jù)《元史》本傳所載,張養(yǎng)浩在監(jiān)察御史任上,由于上疏議論時政遭到罷官,如不變姓名遁去,就會大禍臨頭。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養(yǎng)浩諫元夕放燈,英宗勃然大怒,又差一點闖禍。因此,他對仕途感到絕望,棄官歸隱。這首小令就是他剛剛辭官家居的時候所寫。
張養(yǎng)浩簡介
元代·張養(yǎng)浩的簡介

張養(yǎng)浩(1269—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云莊,山東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代表作有《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等。
...〔? 張養(yǎng)浩的詩(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