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浪沙”譯文及注釋
澤文
在千軍萬馬中奮起向秦始皇的一擊,多有膽量和氣勢。震驚并動搖了秦王朝的統治。
他怎么也想不到十二個金人之外。人世間居然還有銅鐵沒有熔銷?
注釋
博浪沙:古地名。在今河南原陽縣東南。秦始皇滅韓國后,韓世臣之后張良圖謀復國,結交刺客,趁秦始皇東巡時拋大鐵椎(同“槌”)狙擊之。
祖龍:指秦始皇。南朝宋·裴骃《史記集解》引東漢蘇林的解釋:“祖,始也;龍,人君像。謂始皇也。”
如何:為什么。十二金人:秦始皇統一天下后,恐六國起兵造反,下令收繳天下的兵器,鑄成十二金人。
猶有:還有。鐵未銷:鐵器沒有銷毀。
“博浪沙”鑒賞
賞析
這是一首托古見志的詠史詩。
第一句,破題突兀高遠,把博浪沙一事概括殆盡,主人公形象塑造的恰到好處,余下的場面任憑別人去感受,去想象。絕句由于篇幅短小,往往采用這種抓住要點的寫法。“擊”字如驚濤拍岸,“豪”字則氣勢沖霄。第二句,轉入議論,書事雄膽遒勁,抓住“祖龍社稷”的本質緊緊不放,是“擊”的目的和效果。第三句,引證出奇探幽,運用十二金人這一個典故,轉入一個新意境,令人驚愕。第四句,詩人故作問句,深切顯示出對秦始皇的冷嘲熱諷,且干脆利落,從容自然,“鐵未銷”言有盡而意無窮,含蓄雋永,耐人尋味。
這首詩就是抨擊秦王朝企圖消滅農民武裝的暴虐政策,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與人民作對的都沒有好下場,妙設譏刺,詞新語尖,道人未道。這種刻意翻新,以議論為主的詩風,正是元初某些詩人受宋詩影響的具體表現。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年份不詳。詩人所生活的元朝與秦朝的殘暴統治具有相似性,尤其對文化和文人予以嚴酷打擊,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作者寫作了這首詩。
陳孚簡介
元代·陳孚的簡介

陳孚(生卒年不詳),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人。宋慶歷間(1041~1048),嘗從郡守建陽宋貫之學。由是登第,鄉人慕之,始習進士業,瓊人舉進士自孚始。被祀為瓊州府鄉賢。
...〔? 陳孚的詩(3篇)〕猜你喜歡
即事三首
復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
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
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
戰苦難酬國,仇深敢憶家?
一身存漢臘,滿目渺胡沙。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劍花。
六軍渾散盡,半夜起悲笳。
一旅同仇誼,三秋故主懷。
將星沉左輔,卿月隱中臺。
東閣塵賓幕,西征愧賦才。
月明笳鼓切,今夜為誰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