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階前流水玉鳴渠”譯文及注釋
譯文
臺階前的流水似有玉石鳴奏在水渠。我愛我的茅屋,愜意于幽靜室居。屋后上有青山,山中飛鳥很高興托身于此。年輕時功名事業徒然自許,今天我已老了,還能到何處去?
閑來謀生的活計并未全拋棄。在月下打魚。在雨中鋤地。芳香的花底清風吹來,吹亂了還未讀完的書。誰能把黃泉地下的王維喚起,讓他來繪出一幅倦游畫圖?
注釋
江城子:詞牌名,又名“村意遠”“江神子”“水晶簾”,唐五代時為單調,至北宋蘇軾始變為雙調。雙調七十字,上下片各七句、五平韻。
季春:暮春。
玉鳴渠:形容渠水淙淙,聲如碎玉。
愛吾廬:語出陶淵明《讀山海經》:“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愜(qiè):適意,快意。
屋上青山:化用蘇軾《司馬君實獨樂園》:“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
相呼:一作“相於”,相與,相交往。
少日:年少之時。空自:徒然,白白地。
何如:如何,怎么樣。
活計:生計,謀生的手段。疏:生疏。
“花底”二句:化用唐薛能《老圃堂》:“昨日春風欺不在,就床吹落讀殘書。”
九原:本為山名,在今山西新絳北。相傳春秋時晉國卿大夫的墓地在此,后世因稱墓地為九原。摩詰:唐代詩人王維的字。
倦游:無意出外作官。憑畫作、倦游圖:一作“添畫我、輞川圖”。
“江城子·階前流水玉鳴渠”鑒賞
賞析
這首詞的主旨是寫隱居之樂。上片寫幽居的閑適:階前流水、屋上青山、禽鳥依人,這樣美麗的居住環境構成了一幅幽美的畫境。而過片處故設一問,翻起波瀾,引起下文。然后于下片巧妙作答,今日月下打魚,雨中耕鋤,花間讀書的生活如此美好。只可惜不能喚起王維為之寫生作畫的興致。全詞筆調活潑,新奇自然,具有雅人風致。
詞的上片寫居室周圍的環境,下片寫自己的日常生活。
“閑”字是一篇之眼。景閑,心閑,人閑。階前溪水濺玉,屋后山鳥相呼,萬物無心任性,是之謂景閑。既不須奔走仕途,勞形案牘,也不須防人傾軋,終日焦虛,是之謂心閑。詞人月下垂釣,雨中鋤瓜,栽花讀書,是之謂人閑。有此三閑,何樂不為?故詞中曰“愛吾廬,愜幽居”,這里的“愛”“愜”,不僅表現了作者歡悅的情緒,而且表明了作者的志趣。然而,從“少日功名空自許,今老矣,欲何如”這幾句看,其中又隱藏著辛酸味,有一種“萬不得已”的心情。由于時移世變,又不甘奉事新朝,他只能閉戶隱居,以”閑“自樂了。功名事自是免談,何況”老矣“!
假如全篇只寫一個“閑”字,亦未免浮淺。作者不說這是一篇“閑居賦”,卻稱之為“倦游圖”。“倦”與“閑”相對而又相伴。“倦”是對世事而言,“閑”是指歸隱之樂。詞中主要筆墨是寫“閑”,但上、下兩片結尾透露“倦”意。“倦”是思“閑”的促進劑。有了“倦”字相映照,這個“閑”字就有了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其中包含對干戈撓攘的逃避,對功名利祿的否定,也包含著安貧樂道、淡泊自守的人格理想。這是作者對半生經驗痛苦反思的結果,也和中國文化傳統的積淀有關。結句謂吹起摩詰于九原,將自己的生活畫作“倦游圖”,當然想到過王維是個山水畫大名家,但更主要的是因為王維也曾隱居于藍田輞川,與作者為同調,句中含有“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意思。
詞中所寫情景,看上去非常單純,實際處處隱含著對比。少日志在功名,今日樂在歸隱;人世之紛亂,與自然之和諧,等等。不僅今與昨是對立的,眼前的和諧之中也潛伏著內心的沖突。以陶淵明之曠達,中夜不眠時尚不免作“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的慨嘆;詞人在自得自賞之余,想起少年時的志向,因世變而終止,止水般的心里也不免蕩起感傷的微瀾。只是這個生活的大彎兒無法轉回去,作者乃注目于眼下的自適,以維持內心的平衡。但是這種種對立,依然表現了作者復雜的心態,構成了作品內在的張力,比那種情感單純的一邊倒的作品,更具有思想的深度。
創作背景
這首詞具體作年不詳。段成己金末曾中進士,官至宜陽主簿。不久金亡,與兄克己隱居龍門山不仕。這首詞就是詞人隱居之后所寫。
段成己簡介
金朝·段成己的簡介

段克己弟。兩人同為(1230)。克己中舉,無意仕途,終日縱酒自娛。成己及第,授宜陽主簿。金亡,成己與兄避居龍門山(今山西河津黃河邊)。克己歿后,自龍門山徙居晉寧北郭,閉門讀書,近四十年。元世祖忽必烈降詔征為平陽府儒學提舉,堅拒不赴。至元十六年卒,年八十一。
...〔? 段成己的詩(212篇)〕猜你喜歡
田家謠
麥上場,蠶出筐,此時只有田家忙。
半月天晴一夜雨,前日麥地皆青秧。
陰晴隨意古難得,婦后夫先各努力。
倏涼驟暖蠶易蛾,大婦絡絲中婦織。
中婦輟閑事鉛華,不比大婦能憂家。
飯熟何曾趁時吃,辛苦僅得蠶事畢。
小婦初嫁當少寬,令伴阿姑頑過日。
明年愿得如今年,剩貯二麥饒絲綿。
小婦莫辭擔上肩,卻放大婦當姑前。
新雁過妝樓·夢醒芙蓉
夢醒芙蓉。風檐近、渾疑佩玉丁東。翠微流水,都是惜別行蹤。宋玉秋花相比瘦,賦情更苦似秋濃。小黃昏,紺云暮合,不見征鴻。
宜城當時放客,認燕泥舊跡,返照樓空。夜闌心事,燈外敗壁哀蛩。江寒夜楓怨落,怕流作題情腸斷紅。行云遠,料澹蛾人在,秋香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