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澗記”譯文及注釋
譯文
游覽、整修石渠的事情已經結束,從石渠的橋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橋。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分之一。接連不斷的石頭作為水的底部,寬達到水的兩岸。石頭有的像床,有的像門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擺滿菜肴,有的像用門檻隔開的內外屋,水流像紡織物的花紋,水泉咚響聲像是彈琴聲,拎著衣服赤腳而往,折竹箭,掃陳葉,排腐木,清出一塊可排十八九張交椅的空地。交織的流水,激撞的水聲,皆在椅下;葉子像翠鳥羽毛一樣的樹木,像魚龍麟甲般的石塊,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時候的人有誰曾在這里找到這種快樂的嗎?以后的人,有誰能追隨我的足跡來到這里嗎?到石澗的日子,與石渠相同。
從袁家渴來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澗;從百家瀨上山到這里的人,先到石澗后到石渠。石澗的源頭,在石城村的東南,路中間可以游覽的地方還有好幾個。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險峻,道路狹窄不能走到盡頭。
注釋
窮:畢,完成。
土山之陰:土山的北坡。古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橋:架橋。
倍:多,增加。
三之一:即三分之一。
亙(gèn)石:接連不斷的石頭。亙,橫貫。
兩涯:兩岸,涯,水邊。
限:門檻,這里作動詞用,用門檻把正屋與內室隔開。
閫(kǔn)奧:也寫作“壺奧”,指內室深處。閫,內室,閨門。
文:同“紋”,紋彩、花紋。
揭(qì):把衣服拎起來。
跣(xiǎn):光著腳。
胡床:也稱“交床”“交椅”,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
交絡:交織,形容水波像交織的紋理。
觸激:撞擊,激悅。
皆在床下:都發生在坐椅下面。
翠羽之木:葉子像翠鳥羽毛一樣的樹木。翠羽,翡翠鳥的羽毛。
龍鱗之石:像龍鱗一樣的石頭。
蔭:遮蔽。
得意之日,輿石渠同:這一天的得意快樂,和得到石渠的那一天是相同的。
踐履:本為足踏地之意,此指足跡。
渴(hè):即袁家渴,永州水名,位于今永州南津渡電站壩址所在地。
百家瀨(lài):水名,在永州古城南二里處。瀨,急水從沙石上流過為瀨。
數焉:有幾處。數,很多。
“石澗記”鑒賞
賞析
這篇游記緊承《石渠記》,是《永州八記》的第七篇。文章著重寫石態水容,寫澗中石和樹的特色,描繪了石澗溪石的千姿百態,清流激湍,翠羽成蔭,景色美麗宜人,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鐘情山水的情懷,同時又書寫了胸中憤郁,對自己的遭遇表示嘆息和苦悶。全文景由情生,于常景中寫出奇景;物我交融,主體和客體并重;并且剪裁得體,收結巧妙。
第一段先交代石澗的方位,接著描繪石澗的風光。作者用較多的筆墨寫石。作者用貼切的明喻,把鋪滿水底的石頭描繪得如同一個房舍整齊、家什完備的家庭,充滿了生活氣息,散發看屋室的溫馨。這里的泉水也奇妙無比。這段文字,使石澗的奇妙一下就顯出情味來,這情味是非常悠然、清麗、明朗的。這是一個令人神往的水中世界,于是作者撩起衣服,赤著雙腳,渡水過去。這里,作者展開了豐富的想象,運用借喻和整齊對稱的四字句,構思了一個如詩如畫的意境。讀起來也瑯瑯上口,富有節奏感。如果說前面作者寫的清泉美石,是用視覺和聽覺感知的,這里寫的則是用心靈感受到的。作者完全沉醉在這奇麗的世界里。自然而然地發出感慨。這些感慨,包含著作者的復雜的情感,既有陶醉于自然風光的快樂和滿足,又有難言的憂傷和哀怨,更多的則是借石潤的美好景色來自我安慰。然后交代了游覽石澗的時間,是和游石渠同一天。
第二段具體描述了幾處游覽勝地的地理位置之間的關系和沿途的風景。從袁家渴過來,先到石渠,后到石澗;從百家瀨向上游過來,先到石澗,后到石渠。石澗可以找到的源頭。都來自石城村的東南,這一帶可以游樂的地方有好幾處。再往上走是深山幽林,越來越陡峭艱險,道路太窄不能走到盡頭。
這篇游記的最大特色,就是景由情生,于常景中寫出奇景。其實,作者筆下的石潤,只不過是一條亂石縱橫、流水交加的普通山澗,它既無險壑奇石之趣,也無激流飛瀑之觀,甚至說不上有一點點異于其他任何一條山澗的特別之處,在一般游人看來絕不起眼。但正因為作者感情傾注,慧眼獨到,故小小石澗無不成景,每一景致無不奇妙。作者是這樣描寫石澗的:“亙石為底,達于兩涯,若床若堂,若陳筵席,若限閫奧。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翠羽之木,龍鱗之石,均蔭其上?!边@一連串的博喻,形象生動,不僅將石渠寫得美,而且寫得富有情節,富于聯想,寫得令人心饞。若床,若堂,若筵席,若閫奧,寫出了石澗尺幅千里的空間的無限變化;流若織文,寫出了這一空間在時間作用下的平面拓展;響若操琴,則是這一空間的立體擴散;翠羽之木,龍鱗之石,則是這一特定空間的限制和回歸。這條小小的山澗中,有靜態美,有動態美,有平面美,有立體美,有圖畫美,有音樂美,竟是一個妙不可言的世界。
《石澗記》在結構上也很有特色。首先是剪裁得體:詳處極盡石澗之奧妙,筆觸細膩,毫發不爽;略處行云流水,天地一覽,如“其間可樂者數焉”“道狹不可窮也”等,無限風光,盡藏其中。其次,這篇游記的結尾不同凡響,收得十分高妙,妙就妙在結與不結之間。“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道狹不可窮也。”前句猶是鋪揚開去,后句卻陡然合起。一方面,與開頭“石渠之事既窮,上由橋西北下土山之陰”相照應,完整地表述了石澗之游的結束,可以乘興而歸了另一方面,“道狹不可窮也”埋藏著很多潛臺詞,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創作背景
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革新運動,于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處死,他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誹謗和攻擊,心情壓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險,許多地方還鮮為人知。柳宗元在這漫長的戴罪期間,便到處游覽,搜奇探勝,借以開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記》就是這種心態之下的游歷結晶。《石澗記》是其中之一,與《袁家渴記》《石渠記》《小石城山記》作于同時,都作于元和七年(812年)十月。
柳宗元簡介
唐代·柳宗元的簡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杰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后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并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杰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 柳宗元的詩(5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