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酹江月·秋夕興元使院作用東坡赤壁韻”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神州大地淪喪,試問誰會成為范仲淹、韓琦式的人物來保家衛國。北望中原已失,連函谷關以西的大半土地也拋棄了。在邊塞,我清晨騎在嘶嗚的馬背上出營,晚上伴著胡笳聲宿營,所贏得的不過是滿頭的白發。收復“三秦”,只有漢初三杰再世了。
關中易守難攻,怎奈朝廷遠在萬里之外,又不肯發兵抗敵。主張和議的人誰還記得邊關的恥辱,諸路兵馬都幾乎被滅。拜將臺歪在一邊,懷賢閣不見蹤影,我怒發沖冠又有什么用。拍遍欄桿,只能獨自仰望天空中的明月。
注釋
酹(lèi)江月:詞牌名。 又名《大江東去》《念奴嬌》《赤璧詞》《百字令》《壺中天》等。有平韻、仄韻兩體。仄韻體多見,正體為雙調百字,上下闋皆十句四人韻。平韻正體惟改仄韻為平韻。
興元:秦時名南鄭,為漢中郡治所,在今天的陜西漢中市。
一范一韓:范指范仲淹,韓指韓琦。范韓二人曾主持陜西邊防,西夏敢騷擾。
長安:借指汴京,代表已被金人占領的中原大地。
三秦:當年項羽入咸陽后,把關中分封給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為三秦。
漢家三杰:指漢初名臣張良、蕭何、韓信。
百二山河:形容關中形勢險要,二人扼守,敵百人。
閫(kǔn)外:指朝廷之外,或指邊關。此指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浚合五路兵馬與金兀術戰于富平(甘肅靈武),諸軍皆敗之事。
拜將臺:指劉邦拜韓信為大將之臺,在陜西西部。
懷賢閣:是宋代為追懷諸葛亮而建的閣,在陜西鳳翔東南。
“酹江月·秋夕興元使院作用東坡赤壁韻”鑒賞
賞析
1140年(宋高宗紹興十年),胡世將任川陜宣撫副使,與吳積極抗金,劉琦、岳飛、韓世忠等也在中原重擊金兵,抗金形勢大好。但不久,朝廷任用秦檜,力主和議,罷斥一批抗戰人士,把淮河至大散關以北土地拱手讓給敵人,本詞作于同年秋季。作者痛感朝廷失計、和議誤國,滿腔憤懣,發之于詞。上片以眼看神州淪喪哪有范仲淹、韓琦式的英雄人物來保衛河山起句,極度憤慨溢于言詞。“北望”二句,北望長安不見,意為中原已淪喪,連函谷關以西的大半土地也失陷了,語含譏諷,情極沉痛。“晨嘶”二句,寫自己清晨騎馬出營,傍晚伴著胡笳宿營,因為訂了和議,結果任憑歲月流逝,閑白了頭發,卻不見抗戰殺敵。“三秦”二句,宕開一筆,回顧歷史。收復陜西,在歷史上有過,那是漢初三杰的故事。言下之意,今天仍可以收復失地,關鍵在于實行抗戰政策和任用賢才。
下片緊承上片寫不能收復失地的原因。“試看”二句,關中形勢險要可以堅守,但朝廷在千里之外,又力主和議,不肯發兵。這里,他把矛頭直接對準秦檜一幫賣國賊,進行譴責。憤怒地揭發了投降派的罪行。“閫外”二句,回顧1130年(高宗建炎四年)張浚合五路兵馬與金兀術戰于富平(甘肅靈武),諸軍皆敗之事,但今天人們忘記恥辱,又談和議。“拜將”三句,“臺”,“閣杳”,寫這幾處歷史文物被破壞和被遺忘,表現了當時人們不重人才和糟蹋人才。能守而不守,忘記恥辱,糟蹋人才而侈談和議,這些現實都促使充滿愛國激情的作者激憤難當,但又無可奈何,他只有仰天長嘆。最后以“闌干拍遍,獨對中天明月”作結。全詞充滿政治色彩,論事透徹,用典恰當;感情飽滿,激昂慷慨;風格沉郁悲壯,灑脫豪放。
此詞為感時而發所作,斥責和議之非,期待有抱負才能的報國之士實現恢復中原的大業。固它用東坡赤壁懷古韻,故此詞亦可稱“興元懷古”。不過東坡赤壁詞主要追思懷念周瑜,此詞則追懷與當地有關的好幾個歷史人物。(一)“三秦往事,只數漢家三杰。”項羽入關后分秦地為三,后因稱關中為三秦。漢家三杰,就是輔助劉邦奪取天下的張良、蕭何與韓信。劉邦于秦亡后被項羽封為漢王,定都南鄭。后來他聽從蕭何建議,南鄭為韓信筑壇拜將。劉邦后來出關向東討伐項羽,并最終取勝,主要就是依靠了張良、蕭何、韓信。(二)“拜將臺欹,懷賢閣杳。”懷賢閣是紀念三國時北伐至此的諸葛亮。這是因為諸葛亮幾度北伐,即駐兵漢中以出斜谷,而且死后葬于漢中的定軍山。陸游《感舊》詩記南鄭兩個勝跡,就是拜將壇與武侯廟。“慘淡遺壇側,蕭條古廟壖。”自注:“拜韓信壇至今猶存。沔陽有蜀后主所立武侯廟。”懷賢閣建于斜谷口,北宋時猶存。《蘇軾詩集》卷四有詩題曰:“是日至下馬磧,憩于北山僧舍,有閣曰懷賢,南直斜谷,西臨五丈原,諸葛孔明所從出師也。”(三)“問誰是,一范一韓人物。”一范一韓,指的是北宋時駐守西北邊境的范仲淹與韓琦。仁宗康定元年,范仲淹與韓琦同為陜西經略安撫副使,為抵御西夏、鞏固西北邊防起了重要作用。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卷七:“(范)仲淹與韓琦協謀,必欲收復靈夏橫山之地,邊上謠曰:‘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這些歷史人物,有的成就大業,有的北伐中原,有的威震邊陲。“神州沉陸”、北宋淪亡之后,面對“北望長安應不見,拋卻關西半壁”的山河殘破的形勢,不能不令人臨風懷想古來于此為國立功的上述先賢。這時作為邊帥初到興元的胡世將懷古感時,以表達他希欽和追慕的先賢感情。但首句“神州沉陸”之后,緊接著“問誰是、一范一韓人物”,這么寫實是深慨當代沒有這樣的人物。緊接著下面說“漢家三杰”已成“往事”,拜將臺與懷賢閣則一“欹”一“杳”,都是暗寓“時無英雄”之慨。當時張浚是個名望很高的主戰派領袖,主張“中興當自關、陜始”,自請宣撫川陜。可惜他志大才疏,對金兵作戰常失利。建炎四年九月,他所指揮的五路之兵四十萬人與金兵交戰合潰敗于富平(今屬陜西),至追此關、陜喪失不可復。胡世將上痛和議之非,近傷富平之敗,和則非計,戰則非能,撫今懷古之余,內心更加感到自己責任重大,既憤且憂,自然“贏得頭如雪”了。以功業論,無疑胡世將還算不上什么“中興名臣”。但此詞憂懷國事,著眼大局,不失閫外邊的氣度。“塞馬晨嘶,胡笳夕引”兩句,也很好體現了西北戰場特有的邊塞氣氛。篇末寫怒發上指,闌干拍遍,情懷激憤,這么寫顯示內心憂憤既巨且深,再也無法平復了。
創作背景
南宋詞大多出于東南半壁,欣賞出于西北川陜前線的絕少。乾道八年陸游南鄭從軍,秋日登高遙望長安南山創作了《秋波媚》諸詞,為南宋詞傳來了西北邊塞的鼓角之聲。胡世將這首詞,最早收錄《陜西通志》,比陸游諸詞要早三十余年。 ?
胡世將簡介
宋代·胡世將的簡介

胡世將(1085年—1142年),字承公。常州晉陵(今江蘇武進)人。樞密副使胡宿曾孫、浙西安撫使胡唐老之弟。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大臣。崇寧五年(1106年),胡世將登進士第,歷尚書右司員外朗、兵部侍郎等職。紹興八年(1138年),以樞密直學士出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府。紹興十二年(1142年)病逝,年五十八,謚號“忠獻”,后改謚“忠烈”。有《胡忠獻集》六十卷,已佚。《全宋詩》、《全宋詞》、《陜西通志》等錄其詩詞。
...〔? 胡世將的詩(1篇)〕猜你喜歡
扶風歌
朝發廣莫門,暮宿丹水山。
左手彎繁弱,右手揮龍淵。
顧瞻望宮闕,俯仰御飛軒。
據鞍長嘆息,淚下如流泉。
系馬長松下,發鞍高岳頭。
烈烈悲風起,泠泠澗水流。
揮手長相謝,哽咽不能言。
浮云為我結,歸鳥為我旋。
去家日已遠,安知存與亡?
慷慨窮林中,抱膝獨摧藏。
麋鹿游我前,猿猴戲我側。
資糧既乏盡,薇蕨安可食?
攬轡命徒侶,吟嘯絕巖中。
君子道微矣,夫子固有窮。
惟昔李騫期,寄在匈奴庭。
忠信反獲罪,漢武不見明。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長。
棄置勿重陳,重陳令心傷!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
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
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
非無江海志,瀟灑送日月。
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當今廊廟具,構廈豈云缺。
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
顧惟螻蟻輩,但自求其穴。
胡為慕大鯨,輒擬偃溟渤。
以茲誤生理,獨恥事干謁。
兀兀遂至今,忍為塵埃沒。
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
沉飲聊自遣,放歌破愁絕。
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
天衢陰崢嶸,客子中夜發。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
凌晨過驪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瑤池氣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歡娛,樂動殷樛嶱。
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
圣人筐篚恩,實欲邦國活。
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栗。
況聞內金盤,盡在衛霍室。
中堂舞神仙,煙霧散玉質。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
群冰從西下,極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撐聲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廣不可越。
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
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
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
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豈知秋禾登,貧窶有倉卒。
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
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
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
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