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賦
唯夫蟬之清素兮,潛厥類乎太陰。在盛陽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實澹泊而寡欲兮,獨怡樂而長吟。聲皦皦而彌厲兮,似貞士之介心。內含和而弗食兮,與眾物而無求。棲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隱柔桑之稠葉兮,快啁號以遁暑。苦黃雀之作害兮,患螳螂之勁斧。冀飄翔而遠托兮,毒蜘蛛之網罟。欲降身而卑竄兮,懼草蟲之襲予。免眾難而弗獲兮,遙遷集乎宮宇。依名果之茂陰兮,托修干以靜處。有翩翩之狡童兮,步容與于園圃。體離朱之聰視兮,姿才捷于狝猿。條罔葉而不挽兮,樹無干而不緣。翳輕軀而奮進兮,跪側足以自閑。恐余身之驚駭兮,精曾睨而目連。持柔竿之冉冉兮,運微粘而我纏。欲翻飛而逾滯兮,知性命之長捐。委厥體于膳夫。歸炎炭而就燔。秋霜紛以宵下,晨風烈其過庭。氣憯怛而薄軀,足攀木而失莖。吟嘶啞以沮敗,狀枯槁以喪(刑)[形]。亂曰:詩嘆鳴蜩,聲嘒嘒兮,盛陽則來,太陰逝兮。皎皎貞素,侔夷節兮。帝臣是戴,尚其潔兮。
“蟬賦”譯文及注釋
譯文
那個通體清白的鳴蟬啊,潛藏在黑土之中。在陽光炎熱的仲夏五月,開始游樂于芳林。它的本性恬靜而與世無爭,獨自快樂而長鳴。鳴聲噭噭,一聲響似一聲,如同貞士的正直之心。內心恬淡寡欲而無以為食,與萬物結交而一無所求。仰首棲于高高的枝頭,渴飲晨露的清流。隱身在柔軟桑枝的密葉間,以閑居為樂又可避暑。苦于黃雀為害,又擔心螳螂的利斧。希求展翅高飛托身遠方,又痛恨蜘蛛的網罟。想要飛落地上潛藏,又怕草蟲傷我身軀。逃過眾難不為天敵所獲,只好遠遠飛到屋宇。依附果樹的綠蔭而藏身,托身高高的樹干而閑居。有一個風度翩翩的美少年,步履安逸來到果園。依憑離婁那樣明亮的目光,他的攀爬之術勝過猴猿。枝葉被他一一拉搖,果樹任他一棵棵攀援。遮蔽輕捷的身形而疾速前進,側身跪足刻意遮掩。唯恐發出聲響使我受到驚嚇,注視我的目光一刻不轉。手持細細的竹竿一點點向上伸,用小小的膠體把我纏粘。正想高飛卻越掙越緊,自知生命永遠不再。把我的身體給了廚師,投入紅紅的炭火而被炙燔。夜晚的秋霜紛紛降落,早晨的風ㄦ吹過庭院格外寒冷。情緒憂傷侵襲著我的身軀,腳爪攀援樹木卻下墜懸空。鳴聲嘶啞而接近死亡,身形枯槁而最終喪生。
亂辭說:《詩經》感嘆鳴蟬,因為它的叫聲嘒嘒。鳴蟬感受炎炎夏日而來臨,遭遇冽冽冬日而長逝。它潔白正直的品格,可比伯夷的氣節。士大夫們在帽子上繪蟬紋,用來崇尚鳴蟬高潔的品行。
注釋
蟬:一種昆蟲,又名知了,亦作“蜘蟟”。
清素:指蟬體清白。潛:藏。太陰:指地。此二句言蟬體清潔,潛藏在泥土之中。
盛陽:指熱氣最盛的季節。仲夏:農歷五月。《禮記·月令》:“五月之節…夏至之日后五日,蜩始鳴。”游豫:即游樂。芳林:即指樹林。
澹泊:安適恬靜,與世無爭。怡:喜。長吟:即長鳴。言蟬獨自喜樂而長鳴。
噭(jiào)噭:蟬鳴聲。丁本原作“皦皦”,今依宋本改。彌厲:指蟬的鳴叫聲越來越高響。貞士:指堅守節操之人。介心:耿介的性格。
“內含和”二句:內懷陰陽中和之氣,無與為食,與眾物結交而無所求。和:指陰陽之氣。
漱朝露:謂吸飲朝露。清流:指清液。
快閑居以閑居為快樂。遁暑:避暑。
苦:患也。作害:為害。螳螂:昆蟲名。其蟲前足形狀似鐮刀,舉足好像人執斧之狀,故稱勁斧。《爾雅》《正義》:“螳螂捕蟬而食,有臂若斧,奮之當軼不避。”
飄翔:疾飛貌。遠托:謂托身遠方。毒:恨。網罟(gǔ):即網,指蜘蛛網。
卑竄:指由樹上飛落到地上潛藏。襲予:傷害我。
眾難:指各種災難。弗獲:不被天敵所獲。遙遷:遠徙。宮宇:指屋檐。
依:依托。名果:即果樹。茂陰:即茂蔭,茂密的樹陰。陰,通“蔭”。修干高大的樹干。
翩翩:形容狡童體態輕捷。狡童:謂美少年。容與:安閑之態。
體離朱二句體:憑借。離朱:即離婁,古代的明目者。《孟子·離婁篇》上趙岐注曰:“離婁者,古之明目者,蓋以為黃帝時人。黃帝亡其玄珠,使離朱索之。離朱即離婁也,能視于百步之外,見秋毫之末。”姿才:指攀援之術。狝猿:宋本作“猿猴”。此言少年憑借他那明亮的眼睛,攀援的技能超過猴猿。
“條罔葉”二句:言果園里果樹的枝葉都被他牽拉,爬遍了每棵樹干。罔:無。
翳(yì):遮蔽。奮進:快速前進。閑:隱蔽。此二句言樹枝遮蔽他輕捷的形體,側身跪地隱蔽行進。
余身蟬自謂。精:謂眼睛。曾睨(nì):謂目不轉睛地注視。目連:指注視的目光不動。
柔竿:細的竹竿。冉冉:漸漸地。我纏:即纏我。此言少年手持細竹干漸漸地向上伸,用竹竿頂端的膠纏住我。
翻飛:謂高飛。逾滯:越掙扎粘的越緊。長捐:指生命終結。
委:付給。厥體:自己的身體。庖夫:廚師。燔(fán):燒。此二句言把自己的身體交付給廚師,放入火炭中燒炙。
冽:丁本原作“烈”,今依《藝文類聚》改。冽,寒冷。
憯怛(cǎn dá):憂傷痛苦。薄:謂衣服單薄。失莖:失足從樹上掉下來。
沮敗:指接近死亡。喪形:指死亡。
亂治理。指對全篇進行總結。鳴蜩:《詩經·小雅·小弁》:“菀彼柳斯,鳴蜩嘒嘒。”嘒(huì)嘒:蟬鳴聲。
逝:死亡。
“皎皎”二句:皎皎:潔白貌。侔(móu):齊、等。夷:即伯夷,商孤竹君的兒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君。其父死后,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繼位,先后都逃到周。周武王伐紂滅商后,他們因恥于食周粟,逃到深山。后人常把他們作為高尚節操的典型。節:氣節。此二句言蟬潔白正直的品格,與伯夷的氣節相等。
是戴:即戴是。古代大夫在帽子上繪蟬文。董巴《服志》:“侍中、中常侍冠武弁大冠,加金鐺,附蟬為文。”
“蟬賦”鑒賞
賞析
這首賦細膩地描寫了蟬的生活習性及其倍受其它天敵進攻的處境,贊頌了蟬正直清高、與世無爭的品格。以此抒發自己憂讒畏譏、無力擺脫摧殘的凄苦之情。全文描寫形態逼真,惟妙惟肖,構思奇巧,語言豐贍,寓意深刻,堪稱用一個悲哀的形象,抒寫了一首英雄的悲歌。
此賦則詳細地描繪了蟬的形象和品德,稱贊蟬“實淡泊而寡欲兮獨怡樂而長吟”。這是一種君子的形象。作者指出除了這些黃雀、螳螂和蜘蛛之外,蟬最大的敵人就是“狡童”。狡童用長竿沾上粘膠,更是使蟬致命的原因。這種寫法帶著一種幽默感。作結論的亂辭將蟬比喻為品格高潔的伯夷和柳下惠,表示了對蟬的最高贊譽。
此賦描寫蟬所處的環境是危機四伏而使它無法逃避,只有一死。樹上有黃雀、螳螂,空中有蜘蛛,地下有草蟲。處處是陷阱。逃入花園,又有狡童襲擊即使沒有這些,秋霜下降,終歸枯槁而喪形。這種眾害紛聚一身而無法逃脫死亡的悲哀,是曹植對人生徹底悲觀的總結,只希望留名于后世了。這種蟬的命運也正是作者曹植生世的寫照,表達了作者對于命運的深深不平和無限憂患。
創作背景
曹植撰寫此賦時,宜在黃初年間(220年—226年),其因受到兄長(文帝曹丕)的猜忌與排斥,多次流放,親近遭戮。賦中“黃雀之作害”、“螳螂之勁斧”、“蜘蛛之網罟”、“草蟲之襲予”,特別是那“捷于狝猿”的“狡童”,無不針對微陋之寒蟬而來,形成“圍捕”態勢,這雖擬效歷史典故,但其間滲透著作者的身世,尤可見其境況之慘烈與個性之鮮明。
曹植簡介
魏晉·曹植的簡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后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后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的評價。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 曹植的詩(3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