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視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miǎn shì zhǐ shǐ眄視指使 | 形容驕傲的神態。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燕策一》:“馮幾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矣。” |
mù bù wàng shì目不妄視 | 妄:胡亂。不隨便亂看。形容遵守禮制。 | 《仙傳拾遺·楊通幽》:“護氣希言,目不妄視,絕聲利,遠囂塵,則可以凌三屆,登太清矣。” |
zhòng mù gòng shì眾目共視 | 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顯。同“眾目共睹”。 | 宋 歐陽修《論臺諫官唐介等宜早牽復札子》:“言一出則萬口爭傳,眾目共視,雖欲為私,其勢不可。” |
shì wēi zhī zhe視微知著 | 看到細微跡象,就能知道它的發展趨勢。 | |
shì tóng lù rén視同路人 | 路人:過路人,指素不相識的人。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指與親人或熟人非常疏遠。 | |
shì rú gǒng bì視如拱璧 | 拱璧:用雙手合抱的大璧,比喻珍品。看做兩手合抱的碧玉。比喻十分珍貴。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珠兒》:“始納婢,經年余,生一子,視如拱璧,名之珠兒。” |
jǐng zhōng shì xīng井中視星 | 從井里看天上的星星。比喻眼光短淺,見識狹隘。 | 《尸子·廣釋》:“因井中視星,所見不過數星。” |
tīng ér wú wén,shì ér wú jiàn聽而無聞,視而無見 | 視:看。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也指不理睬,看見了當作沒看見,聽到了當作沒聽見 | 《鹖冠子·度萬八》:“知無道,上亂天文,下滅地理,中絕人和,治漸終始,故聽而無聞,視而無見,白晝而暗,有義而失謚。” |
shì yǒu ruò wú視有若無 | 視:看待。把有這回事看得就像沒有這回事一樣。形容不當一回事。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78回:“寶之這戲子見怪賢閑事,視有若無。” |
rén tóng yī shì仁同一視 | 猶言一視同仁。 | 《元典章·詔令一·成宗立皇太子詔》:“於戲!慶衍無疆,既正名于國,本仁同一視,尚均福于黎元。” |
shù shǒu zuò shì束手坐視 | 拱著手,坐著看。比喻對應當管的事無能為力或不管不問。 | 《明史·徐有貞傳》:“京軍一出,日費不貲,遇漲則束手坐視,無所施力。” |
mí huò shì tīng迷惑視聽 | 使人耳目迷亂。比喻以錯誤的言論欺騙社會,毒害群眾。 | 蕭作霖《復興社述略》:“這是因為當時我們畢竟還不敢公然承認我們主張實行法西斯主義,還是覺得抱著三民主義這塊招牌較能迷惑視聽。” |
gāo shì kuò bù高視闊步 | 眼睛向上看邁大步走路。形容氣概不凡。也形容傲慢看不起人的神氣。 | 漢魏 劉楨《隋書 盧思道傳》:“俄而抵掌揚眉,高視闊步。” |
shì rú bì xǐ視如敝屐 | 象破爛鞋子一樣看待。比喻非常輕視。 | |
hài rén shì tīng駭人視聽 | 使人目見耳聞感到震驚。 | 《隋書·王劭傳》:“或文詞鄙野,或不軌不物,駭人視聽,大為有識所嗤鄙。” |
mù bù jǐ shì目不給視 | 給:供給。眼睛來不及觀賞。形容景物又美又多。 | 宋·周邦彥《汴都賦》:“沉沙棲陸,異域所至,殊形妙狀,目不給視,無所不有。” |
chóng zú ér lì,cè mù ér shì重足而立,側目而視 | 重足:雙腳并攏;側目:斜著眼睛。形容畏懼而憤恨的樣子。 | 《史記·汲鄭列傳》:“今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矣。” |
wèn ān shì shàn問安視膳 | 每日必問安,每餐必在左。指古代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禮。 | 《禮記·文王世子》:“文王之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于寢門外,問內豎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食上,必在視寒暖之節,食下,問所膳。” |
shì tóng ér xì視同兒戲 | 把事情當成小孩兒玩耍一樣來對待。比喻不當一回事;極不重視。兒戲:小孩子鬧著玩。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1卷:“所以說為官做吏的人,千萬不要草菅人命,視同兒戲。” |
guā mù ér shì刮目而視 | 刮目:擦拭眼睛,指去掉老看法。去掉舊的看法,用新眼光去看待。 | 李脃人《暴風雨前》第五部分:“田老兄那么親切的拍著他的膀膊道:‘士三日不見,當刮目而視,吾子有焉!’” |
wéi lì shì shì唯力是視 | 唯:助詞。是:指示代詞,復指前置賓語。“唯……是……”是古漢語的一種格式,有強調語意的作用。指在任務重、困難多的情況下,能否達到目的,主要就看自己的力量。后用來指依據自己的力量盡力而為。亦作“惟力是視”、“惟利是視”。 | |
zuò shì bù gù坐視不顧 | 坐:不動。見別人遇到困難或危險,坐在一旁觀看不去援救。 | 清·李漁《閑情偶寄·結構第一》:“以有疏財仗義之張大公在,受人之托,必能忠人之事,未有坐視不顧,而致其剪發也。” |
mù bù rěn shì,ěr bù rěn wén目不忍視,耳不忍聞 | 不忍心看,不忍心聽。形容情景十分凄慘。 | 康有為《大同書》乙部:“若將其坑降之跡演以雜劇,累一月描寫之,當無人不惻動其心,哀矜涕泗,目不忍視,耳不忍聞矣。” |
zì shì shèn gāo自視甚高 | 把自己看得很高(多指身分,學識等)。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36回:“我暗想這個人自視甚高,看來文字總也是好的,便不相強。” |
yīng shì láng gù鷹視狼顧 | 形容目光銳利,為人狠戾。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 |
shì ér bù jiàn,tīng ér bù wén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 看見了同沒有看見一樣,聽見了同沒有聽見一樣。形容不重視,不注意。 | 戰國·宋·莊周《莊子·知北游》:“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 |
wéi lì shì shì惟利是視 | 見“惟利是圖”。 | 《晉書·溫嶠傳》:“蘇峻小子,惟利是視,殘酷驕猜,權相假合。” |
yuè jí qín shì越瘠秦視 | 瘠:瘦。看待他人的得失,就像秦國人看待越國人的肥瘦一樣。比喻痛癢與己無關。 | 清·張永銓《海嘯行》:“嗟哉閭里遭顛連,越瘠秦視人胡然。” |
shì xià rú shāng視下如傷 | 見“視民如傷”。 | 《北史·魏紀·孝文帝紀論》:“加以雄才大略,愛奇好士、視下如傷,役己制物,亦無得而稱之。” |
shì mín rú shāng視民如傷 | 把百姓當作有傷病的人一樣照顧。舊時形容在位者關懷人民。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哀公元年》:“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 |
láng tān hǔ shì狼貪虎視 | 象狼一樣貪婪,象老虎一樣睜大眼睛盯著。比喻野心很大。 | 清·洪昇《長生殿·陷關》:“狼貪虎視威風大,鎮漁陽兵雄將多。待長驅直把淆函破,奏凱日齊聲唱歌。” |
shì sǐ rú shēng視死如生 | 把死去看做活著一樣。形容不怕死。同“視死若生”。 | 漢·晁錯《守邊勸農疏》:“故能使其眾蒙矢石,赴湯火,視死如生。” |
shì sǐ ruò guī視死若歸 |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樣平常。形容不怕犧牲生命。同“視死如歸”。 | 西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故戰日有期,視死若歸。” |
qīng shì ào wù輕視傲物 | 輕:輕慢;世:世人;傲:傲慢;物:人,公眾。對世俗之事一概不放在眼里。 | 明·屠隆《彩毫記·宮禁生讒》:“此人自恃文才,輕世傲物。” |
shì rén rú shāng視人如傷 | 見“視民如傷”。 | 唐·楊炯《為梓州官屬祭郪縣文》:“居傳其政,愛人如子;山則有梁,鎮茲一方;君宏其道,視人如傷。” |
shì tóng gǒng bì視同拱璧 | 看作兩手合抱的璧玉。比喻十分珍貴。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4回:“求著他一副對子,一把扇子,那就視同拱璧,也不管他的字好歹。” |
shì ruò ér xì視若兒戲 | 見“視同兒戲”。 | 西漢·司馬遷《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 |
yīng lín è shì鷹瞵鶚視 | 鶚:魚鷹。形容用威猛兇狠的目光盯視著。 | 《宋書 沉攸之傳》:“勁志駕日,接沖拔距,鷹瞵鶚視。” |
cháng shēng jiǔ shì長生久視 | 久視:不老,耳目不衰。形容長壽。 | 先秦 李耳《老子》:“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
hǔ shì dān dān虎視耽耽 | 象老虎那樣兇狠地盯著。 | 《易 頤》:“虎視耽耽,其欲逐逐。” |
shì mín rú zǐ視民如子 | 形容帝王、官吏愛護百姓。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三年》:“吳光新得國,而親其民,視民如子,辛苦同之,將用之也。” |
shì sǐ rú guī視死如歸 | 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樣平常。形容為了正義事業;不怕犧牲生命。 | 《韓非子 外儲說左下》:“三軍既成陣,使士視死如歸,臣不如公子成父。”《呂氏春秋 勿躬》:“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
zuò shì bù jiù坐視不救 | 旁觀別人的危難而不加救助。 | 宋 洪邁《夷堅志補 褚大震死》:“兇愎不孝,鄉里惡之。母嘗墮水中,坐視不救,有他人援之,后加詬罵而毆之。” |
gāo bù kuò shì高步闊視 | 同“高視闊步”。 | 清·袁枚《新齊諧·冷秋江》:“果見一丈夫魋肩昂背,高步闊視,持大扇擊手作拍板,口唱《大江東》,于于然來。群鬼盡散。” |
chī shì hǔ gù鴟視虎顧 | 見“鴟視狼顧”。 | 《淮南子·精神訓》:“真人之所游,若吹呴呼吸,吐故納新,鳧浴猿躩,熊經鳥伸,鴟視虎顧,是養形之人也,不以滑心。” |
dān dān hǔ shì眈眈虎視 | 眈眈:注視的樣子。像老虎那樣兇狠地盯著 | 《舊唐書·張仲武傳》:“漁陽突騎,燕歌壯氣。赳赳元戎,眈眈虎視。” |
chī shì láng gù鴟視狼顧 | ①如鴟鳥舉首而視,如狼反顧。②形容人的兇狠貪戾。 | 《文選·馬融<長笛賦>》:“魚鱉禽獸聞之者,莫不張耳鹿駭,熊經鳥伸,鴟視狼顧拊噪踴躍。” |
hùn xiáo shì tīng混淆視聽 | 故意用假象或謊話迷惑人;使人產生錯覺;不易分辨真偽和是非。 | 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顯示出一種極左的面貌,來憂亂陣容,混淆視聽。” |
shì xiǎn ruò yí視險若夷 | 見“視險如夷”。 | 三國·魏·吳質《與文帝書》:“雖云幽深,視險若夷。” |
rén jǐ yī shì人己一視 | 待別人象待自己一樣。比喻待人沒有私心。 |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二:“此正無意于我,人己一視之道,實賢人君子之盛德。” |
ěr shì mù shí耳視目食 | 用耳朵看,用眼睛吃。比喻顛倒錯亂。 | 宋 司馬光《迂書 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視而目食者,鮮矣。” |
hǔ shì yīng lín虎視鷹瞵 | 瞵:注視。像老虎和老鷹撲食那樣貪婪、兇殘地盯著 | 清·洪楝園《后南柯·伐檀》:“虎視鷹瞵萃列強,競稱兵要犯封疆。” |
nù mù ér shì怒目而視 | 怒目:瞪著發怒的眼睛;視:看。非常憤怒地瞪著雙眼看。 | 明 施耐庵《水滸傳》:“林沖、楊志怒目而視,有欲要發作之色。” |
shì rén yóu jiè視人猶芥 | 芥:小草。把別人看得像小草一樣微不足道。形容高傲自大,瞧不起別人。 | 晉·葛洪《抱樸子·刺驕》:“器滿意得,視人猶芥。” |
shì ér fú jiàn,tīng ér fú wén視而弗見,聽而弗聞 | 視:看。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也指不理睬,看見了當作沒看見,聽到了當作沒聽見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鬼神之為德其咸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 |
shì zhī bù jiàn,tīng zhī bù wén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 看見了同沒有看見一樣,聽見了同沒有聽見一樣。形容不重視,不注意。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 戰國·宋·莊周《莊子·知北游》:“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 |
xiāng shì mò nì相視莫逆 | 彼此間友誼深厚,無所違逆于心。 | 先秦 莊周《莊子 大宗師》:“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 |
nèi shì fǎn tīng內視反聽 | 內視:向內看;反聽:聽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聽取別人的意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商君列傳》:“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
mù bù xié shì目不斜視 | 眼睛不往旁邊看。形容目光莊重;神情嚴肅。 | 清 李汝珍《鏡花緣》:“都是目不斜視,俯首而行。” |
jiǎn shì gāo bù蹇視高步 | 指昂首闊步。 | 魯迅《墳 摩羅詩力說》:“夫中國之立于亞洲也,文明先進,四鄰莫之與倫,蹇視高步,因益為特別之發達。” |
shú shì bù dǔ熟視不睹 | 熟視:細看;睹:看見。看慣了就像沒看見一樣。也指看到某種現象,但不關心,只當沒有看見 | 晉·劉伶《酒德頌》:“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 |
shì yǒu rú wú視有如無 | 視:看待。把有這回事看得就像沒有這回事一樣。形容不當一回事。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6回:“獨他一個皆視有如無,毫不介意,因此眾人嘲他越發呆了。” |
xiāo shì láng gù梟視狼顧 | 如梟盯視,如狼頻顧。形容行動警惕,有所畏忌。 | 戰國·衛·吳起《吳子·勵士》:“今使一死賊伏于曠野,千人追之,莫不梟視狼顧,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 |
cè mù ér shì側目而視 | 側目:斜著眼睛;視:看。斜著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去看。形容拘謹畏懼或憤怒的樣子。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汲鄭列傳》:“天下謂刀筆吏不可以為公卿,果然。必湯也,令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矣!” |
shú shì wú dǔ熟視無睹 | 熟視:細看;睹:看見。看慣了就像沒看見一樣。也指看到某種現象;但不關心;只當沒有看見。 | 晉 劉伶《酒德頌》:“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 |
shì rú kòu chóu視如寇仇 | 寇仇:仇敵。看得象仇人一樣。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
wéi lì shì shì唯利是視 | 亦作“唯利是求”。亦作“唯利是圖”。以利為著眼點。謂一心只顧謀取利益。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成公十三年》:“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 |
shì wéi wèi tú視為畏途 | 畏途:危險可怕的道路。指把某種事物看得很可怕;像極難行走的路。 | 先秦 莊周《莊子 達生》:“夫畏涂者,十殺一人,則父子兄弟相戒也。” |
zuò shì bù lǐ坐視不理 | 袖手旁觀,不理不睬。 | 清·許奉恩《里乘》第三卷:“君職司爽鳩,應為民除害,坐視不理,將何以辭其責也?” |
láng gù yuān shì狼顧鳶視 | 如狼鷹視物。形容兇狠而貪婪。 | 明·方孝孺《周官》一:“六七百年之間,強諸侯狼顧鳶視者莫敢先發陵上之言,必至于周禮盡廢而后肆,道之化民也。” |
mù bù páng shì目不旁視 | 視:看。形容對身邊的事物不關心或不愿看。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20回:“李玄此時一秉虔誠,目不旁視。” |
xiāng shì shī sè相視失色 | 彼此相看,變了臉色。多形容驚慌、驚詫的情狀。 | 錢基博《吳祿貞傳》:“時良弼、姚錫光在座,相視失色。” |
shì xiǎn rú yí視險如夷 | 夷:平坦。走在危險的地方就象走在平地一樣。比喻平安地渡過困境。 | 漢 劉協《喻郭汜詔》:“今得東移,望遠若近,視險如夷。” |
shì tóng yī lǜ視同一律 | 同等看待。 | 清·唐蕓洲《七劍十三俠》第97回:“又因前數次那些官兵到此,皆大敗而回,因此將這官兵視同一律。” |
shì tóng qín yuè視同秦越 | 先秦時秦越兩國,一在西北,一在東南,相去極遠。后因稱疏遠隔膜、互不相關為“視同秦越”。 | 明·陳汝元《金蓮記·賜環》:“激切忠懷一生憑誰說,怎忍得視同秦越。” |
zhèng shì shéng xíng正視繩行 | 謂言行正直。 | 清·龔自珍《送廣西巡撫梁公序》三:“公有矩德,以蕝其外,正視繩行,無間其里,必能正其人心矣。” |
shì sǐ rú yí視死如飴 | 指甘心死去。 | 元·無名氏《賺蒯通》第四折:“蒯徹本以口舌從事,與武涉同時,為主其心,吠堯何罪,甘赴鼎鑊,視死如飴,誠壯士也。” |
shì wéi kòu chóu視為寇仇 | 視:看待;寇仇:仇敵。像仇人一樣看待。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
xuàn shì huò tīng眩視惑聽 | 迷惑人的視聽。 | 章炳麟《*書訂文》附《正名雜義》;“樊(樊宗師)盧(盧仝)諸子,憙為險怪,以眩視惑聽邪?” |
fǎn shì nèi zhào返視內照 | 原為佛教語。謂用佛性對照檢查。后亦指自我反省。 | 《禪真逸史》第十七回:“澹然凝神靜養一會,早聽四野雞鳴,于是垂目低眉,返視內照。” |
shí mù suǒ shì,shí shǒu suǒ zhǐ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 指個人的言論行動總是在群眾的監督之下,不允許做壞事,做了也不可能隱瞞。 | 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
hǔ shì dān dān虎視眈眈 | 眈眈:注視的樣子。像老虎一樣兇狠地注視著。形容心懷不良;伺機攫取。 | 《周易 頤》:“虎視耽耽,其欲逐逐。” |
mù bù xié shì目不邪視 | 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邊。比喻為人行止端方。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1回:“婦人請竺同載。竺上車端坐,目不邪視。” |
fǎn tīng nèi shì反聽內視 | 內視:向內看;反聽:聽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聽取別人的意見。 | 《史記 商君列傳》:“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后漢書 王允傳》:“夫內視反聽,則忠臣竭誠;寬賢務能,則義士厲節。” |
shì wēi zhī zhù視微知著 | 看到細微跡象,就能知道它的發展趨勢。 | 三國 蜀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 思慮》:“君子視微知著,見始知終,禍無從起,此思慮之政也。” |
shì cái rú mìng視財如命 | 形容人的吝嗇,把錢財看得有如生命一般。 | 清·黃世仲《洪秀全演義》第四回:“若輩視財如命,團團作富家兒,幾見有能識大義的?” |
nù mù xiāng shì怒目相視 | ||
shì dān rú lǜ視丹如綠 | 丹:紅。把紅的看成綠的。形容因過分憂愁而目視昏花。 | 三國魏·郭遐叔《贈嵇叔夜》詩:“心之憂矣,視丹如綠。” |
jiǎo shǒu áng shì矯首昂視 | 矯:抬舉。抬頭仰望。形容人很高傲的樣子。 | 明·魏學洢《核舟記》:“矯首昂視。” |
shì rú bì xǐ視如敝屣 | 視:看待;敝:破舊;屣:鞋。看得像破舊的鞋子一樣。形容輕視到了極點。 | 《孟子 盡心上》:“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屣也。” |
tì tīng xiá shì逖聽遐視 | 謂視聽范圍很遠很廣。 | 《新唐書·選舉志下》:“圣主明目達聰,逖聽遐視,罪其私冒不慎舉者,小加譴責,大正刑典,責成授任,誰敢不勉?” |
mù bù bié shì目不別視 | 眼睛不往別處看。形容精神集中,專心致志。亦作“目不旁視”。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8回:“因見他姐妹們說笑,便自己走至階下竹前,挖心搜膽的,耳不旁聽,目不別視。” |
bù kě qīng shì不可輕視 | 不能夠小看。 | 鄧小平《根據地建設與群眾運動》:“這些發展的政治意義是絲毫不可輕視的。” |
shì wéi kòu chóu視為寇讎 | 《孟子 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后因以“視為寇讎”比喻極端仇視。 | 《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
xiáo huò shì tīng淆惑視聽 | 故意用假象或謊言迷惑人,使人分辨不清是非真偽。 | 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一,這些人一般都打著所謂民主的幌子,很容易淆惑視聽。” |
shì yuǎn bù gāo視遠步高 | 高視闊步。形容態度傲慢。 | 春秋·魯·左丘明《國語·周語》:“柯陵之會,單襄公見晉厲公,視遠步高。” |
yǐ qiè shì wén以郄視文 | 從縫隙里看雜色文采。比喻見識淺陋狹隘。郄,通“隙”。 |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仰天嘆曰:‘夫子之為方也,若以管窺天,以郄視文。越人(扁鵲名)之為方也,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 |
mù shí ěr shì目食耳視 | 用眼睛吃,用耳朵看。比喻顛倒錯亂。 | 宋·司馬光《迂書·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視而目食者,鮮矣。” |
shì rén rú zǐ視人如子 | 見“視民如子”。 | 唐·張說《河西節度副大使鄯州都督安鄉神道碑》:“其在軍州,傾心下士,視人如子,無約而視附,不言而條理。” |
xióng shì yī shì雄視一世 | 形容稱雄于一代。 | 清·邵長蘅《侯方域魏禧傳》:“朝宗始唱韓歐之學于舉世不為之日,遂以古文雄視一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