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牛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zhuā niú bí zǐ抓牛鼻子 | 比喻抓工作能夠抓根本、抓重點。 | |
guī mǎ fàng niú歸馬放牛 | 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 《尚書 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
niú zhī yī máo牛之一毛 | 牛身上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亦作“九牛一毛”。 | 《魏略》:“臣知言出必死,而臣自比于牛之一毛,生既無益,死亦何損?” |
niú bù yǐn shuǐ qiáng àn tóu牛不飲水強按頭 | 比喻強迫他人干某一件事。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九章:“牛不飲水強按頭尚且不行,何況是婚姻大事。” |
niú bù hē shuǐ qiǎng àn tóu牛不喝水強按頭 | 比喻用強迫手段使就范。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6回:“家生女兒怎么樣?‘牛不喝水強按頭’嗎?我不愿意,難道殺我老子娘不成!” |
gē jī yān yòng niú dāo割雞焉用牛刀 | 殺只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辦小事情用不著花大氣力。 |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
tóng niú jiǎo mǎ童牛角馬 | 童牛:沒有角的牛;角馬:長角的馬。比喻不倫不類的東西。也比喻違反常理,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 漢 揚雄《太玄 更》:“童牛角馬,不今不古。測曰,童牛角馬,變天常也。” |
lǎo huáng niú老黃牛 | 比喻老老實實、勤勤懇懇工作的人。 | 吳強《紅日》第一章:“這個‘老黃牛’我倒真有點心跳得慌!” |
jí niú léi tún瘠牛羸豚 | 瘠:瘠瘦;羸:病弱的。瘦弱的牛和豬。比喻弱小的民族或國家。 | 清 梁啟超《匈加利愛國者噶蘇士傳》:“杜蘭斯哇人,撒遜人等,亦隨其所敵視之馬哥耶族,同成灰燼。瘠牛羸豚,坐待割。” |
lí niú zhī zǐ犁牛之子 | 比喻父雖不善卻無損于其子的賢明。 | 春秋·魯·孔丘《論語·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
niú tóu ē páng牛頭阿旁 | 佛教稱地獄中長著牛頭的鬼卒。 | 《新唐書·路巖傳》:“奢肆不法,俄與韋保衡同當國,二人勢動天下,時目其黨為‘牛頭阿旁’,言如鬼陰惡可畏也。” |
yī niú hǒu dì一牛吼地 | 謂牛鳴聲可及之地。喻距離較近。 | 《翻譯名義集·數量》:“拘盧舍,此云五百弓,亦云一牛吼地,謂大牛鳴聲所極聞。或云一鼓聲。《俱舍》云二里,《雜寶藏》云五里。” |
duì niú tán qín對牛彈琴 | ①比喻對蠢人談論高深的道理;白費口舌(主要譏笑聽話的人聽不出所以)。②比喻說話時不看對象(主要譏諷說話的人);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對外行人說內行話。常含有徒勞無功或諷刺對方愚蠢之意。 | 漢 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
qiān niú xià jǐng牽牛下井 | 比喻事情棘手,很難辦到。 | 清 彭養鷗《黑籍冤魂》第15回:“至如負販經商,登山涉水,吃煙人更是牽牛下井。” |
fēng mǎ niú風馬牛 | 風:放逸,走失。指齊楚兩地相離甚遠,馬牛不會走失至對方地界。后用以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同“風馬牛不相及”。 | 唐 段成式《酉陽雜俎 盜俠》:“唐責之:‘某與公風馬牛耳,不意盱眙相遇,實慕君子,何至騶卒不若也。’” |
káng dǐng biàn niú扛鼎抃牛 | 扛鼎:把鼎舉起來。抃牛:把兩頭相斗的牛位開。能把鼎舉起來,能把相斗的兩頭牛拉開。形容勇武有力,超越常人。 | 《史記·項羽本紀》:“籍(項羽)長八尺余,力能扛鼎。” 漢·楊雄《法言·淵騫》:“秦悼武、烏獲、任鄙,扛鼎抃牛,非絕力也?” |
wáng yáng dé niú亡羊得牛 | 丟掉羊,得到牛。比喻損失小而收獲大。 | 《淮南子·說山訓》:“亡羊而得牛,則莫不利失也。” |
zhēng māo diū niú爭貓丟牛 | 比喻貪小失大。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70回:“真正是爭得貓兒丟了牛。” |
niú kǒu zhī xià牛口之下 | 借指卑下的地位。 | 《史記·商君列傳》:“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聞秦繆公之賢而原望見,行而無資,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繆公知之,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呂氏春秋·舉難》等又載有寧戚飯牛得到齊桓公賞識的事。 |
xué rú niú máo,chéng rú lín jiǎo學如牛毛,成如麟角 | 牛毛:比喻多;麟角:麒麟的角,比喻少。學的人很多,學成的人極少。形容要學業有成極不容易。 | 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第13卷:“學如牛毛,成如麟角,出蔣之《萬機論》。” |
chū shēng niú dú bú pà hǔ初生牛犢不怕虎 | 牛犢:小牛;剛生下來的小牛不怕老虎。比喻年輕人勇敢膽大;無所畏懼;敢作敢為。也作“初生牛犢不懼虎”、“初生牛犢不畏虎”。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4回:“俗云:‘初生牛犢不懼虎。’” |
niú tí zhōng yú牛蹄中魚 | 牛蹄:是指牛蹄印里的積水。牛蹄印坑里的魚。比喻死期迫近。 | 三國(魏) 應璩《與韋仲將書》:“誠恐將為牛蹄中魚,卒鮑氏之肆矣。” |
niú tí zhī yú牛蹄之魚 | 見“牛蹄中魚”。 | 《孔叢子·連叢子下》:“且今已乏矣,而方須租人,是猶古人欲決江海以救牛蹄之魚之類也。” |
chuáng xià niú dòu床下牛斗 | 聽到床下螞蟻動,誤以為牛在相斗。形容體衰耳聰,極度過敏。 | 《晉書·殷仲堪傳》:“仲堪父嘗患耳聰,聞床下蟻動,謂之牛斗。” |
biān dǎ kuài niú鞭打快牛 | 越是走得快的牛,越是用鞭子打它,讓它走得更快。比喻賞罰不明,獎懶罰勤。 | 洪放《秘書長》:“不能鞭打快牛,這不科學。” |
mù niú wú quán目牛無全 | 《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后因以“目牛無全”比喻技藝純熟或謀劃高明。 | 《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 |
mǎ bó niú sōu馬浡牛溲 | 見“馬勃牛溲”。 | 明·王世懋《藝圃擷馀》:“杜子美出,而百家稗官都作雅音,馬浡牛溲咸成郁致,于是詩之變極矣。” |
niú tóu bù duì mǎ miàn牛頭不對馬面 | 比喻答非所問或對不上號。 |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二十四回:“盡其所有寫上,都是牛頭不對馬面。” |
niú tīng dàn qín牛聽彈琴 | 比喻聽不懂。 | 瞿秋白《亂彈》:“現在,‘治于人的小人’,要想在無線電的播音里去聽清楚昆曲的平上去入,自然是牛聽彈琴,一竅不通了。” |
zhuàng qì tūn niú壯氣吞牛 | 形容氣勢雄壯遠大。 | 明 孫梅錫《琴心記》第二十出:“男兒漢壯氣吞牛,丈夫志豈困荒丘?” |
shǔ rù niú jiǎo鼠入牛角 | 比喻勢力愈來愈小。 | 《新五代史·南漢世家·劉玢》:“奈何吾子孫不肖,后世如鼠入牛角,勢當漸小爾!” |
chōng dòng hàn niú充棟汗牛 | 謂書籍堆得高及棟梁,多至牛馬運得出汗。形容藏書或著述之富。語出唐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 語出唐·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
wō xíng niú bù蝸行牛步 | 蝸牛爬行,老牛慢走。比喻行動或進展極慢。 | |
niú jiǎo guà shū牛角掛書 | 比喻讀書勤奮。 | 《新唐書·李密傳》:“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
xī niú wàng yuè犀牛望月 | 比喻見到的不全面。 | 《關尹子 五鑒》:“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 |
fú niú chéng mǎ服牛乘馬 | 役使牛馬駕車。 | 《周易 系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 |
nìng wéi jī shī,bù wéi niú cóng寧為雞尸,不為牛從 | 尸:主持,主管。比喻寧可做小國的主人,也不做大國的仆從。指寧可在小地方當家作主,不去大地方受人指使。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寧為雞尸,不為牛從。” |
jīng xī niú yǐn鯨吸牛飲 | 鯨吸:像鯨魚吸水一樣。如鯨吸百川,似牛飲池水。比喻放量狂飲。 | 漢·韓嬰《韓詩外傳》第四卷:“桀為酒池,可以運舟,糟丘足以道望十里,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 唐·杜甫《飲中八仙歌》:“飲如長鯨吸百川。: |
niú sōu mǎ bó牛溲馬勃 | 牛溲:牛屎;一說指車前草。馬勃:一種生長在濕地及腐木上的菌類植物;俗稱牛尿和馬屁菌。借指不值錢的下賤而有用的東西。 | 唐 韓愈《進學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
fàng niú guī mǎ放牛歸馬 | 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 《尚書 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
qiāo niú zǎi mǎ敲牛宰馬 | 謂宰殺牲畜。 | 元·無名氏《千里獨行》第四折:“兩壁廂敲牛宰馬,做一個慶喜的筵席。” |
niú yī suì yuè牛衣歲月 | 謂貧困的生活。 | 清·曾國藩《送妹夫王五歸》詩之四:“織屨辟纑終古事,牛衣歲月即羲皇。” |
jiǔ niú yī háo九牛一毫 | 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極其微小,微不足道。 | 陳毅《感事書懷》詩:“九牛一毫莫自夸,驕傲自滿必翻車。” |
qí wáng shě niú齊王舍牛 | 《孟子·梁惠王上》:“王(齊宣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后以“齊王舍牛”比喻帝王對臣民懷有惻隱之心。 | 《孟子·梁惠王上》:“王(齊宣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
niú láng zhī nǚ牛郎織女 | 牛郎織女是從牽牛星和織女星兩個星名衍化而成的傳統神話中的兩個主角。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織造云錦;但跟牛郎結婚以后;就中斷織錦;致使天帝震怒;責令分離;每年七夕準相會一次。現比喻夫妻長期分離。 | 《群音類選 南西廂記》:“你影只形單,羞睹牛郎織女星。” |
niú jì gòng láo牛驥共牢 | 驥:好馬。牛跟馬同槽。比喻不好的人與賢人共處。 | 《晉書 張載傳》:“及其無事也,則牛驥共牢,利鈍齊列,而無長涂犀革以決之,此離朱與瞽者同眼之說也。” |
héng méi lěng duì qiān fū zhǐ,fǔ shǒu gān wéi rú zǐ ni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橫眉:怒目而視;千夫指:眾人都指責;孺子牛:甘為為人服務的人。指對待敵人決不屈服,對人民大眾甘愿服務。 | 魯迅《自嘲》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zhì chōng dǒu niú志沖斗牛 | 斗牛:牽牛星與北斗星。形容怒氣沖天或氣勢很盛。 | |
hū niú hū mǎ呼牛呼馬 | 呼:稱呼。稱我牛也好,稱我馬也好。比喻別人罵也好,稱贊也好,決不計較。 | 莊周《莊子 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
niú zhǔ fàn yuè牛渚泛月 | 牛渚:地名,在安徽當涂縣;泛月:月夜劃船游玩。比喻才士相逢,以文會友。 | 《晉書·袁宏傳》:“謝尚時鎮牛渚,秋夜乘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泛江,會宏在舫中諷詠,聲既清會,辭又藻拔,遂駐聽久之。” |
bó niú zhī méng搏牛之虻 | 原意是說主要目標應像擊殺牛背上的虻蟲一樣去滅掉秦國,而不是像消除蟣虱那樣去與別人打敗。后來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 《史記·項羽本紀》:“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 |
ní niú rù hǎi泥牛入海 | 泥塑的牛進入大海中就會化掉。比喻一去不返;杳無音信。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潭州龍山和尚》:“我見兩個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無消息。” |
wèn niú zhī mǎ問牛知馬 | 比喻從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 《漢書·趙廣漢傳》:“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價),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后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 |
jīn jū mǎ niú襟裾馬牛 | 像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沒有頭腦和無知。 | 語出唐 韓愈《符讀書城南》詩:“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
niú mǎ jīn jū牛馬襟裾 | 猶言衣冠禽獸。 | 元·石德玉《秋胡戲妻》第三折:“我罵你個沐猴冠冕,牛馬襟裾。”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折:“教人道這喬男女,則是些牛馬襟裾。” |
mǎ niú jīn jū馬牛襟裾 | 襟、裾:泛指人的衣服。馬、牛穿著人衣。比喻人不懂得禮節。也比喻衣冠禽獸。 | 唐 韓愈《符讀書城南》詩:“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
niú yī duì qì牛衣對泣 | 睡在牛衣里,相對哭泣。形容夫妻共同過著窮困的生活。 | 《漢書·王章傳》:“初,章為渚生學長安,獨與妻居。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與妻決,涕泣。” |
niú xīng zhī nǚ牛星織女 | 即牛郎織女。 | 漢·無名氏《古詩十九首》詩之十:“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
niú mián lóng rào牛眠龍繞 | 指有助于后代升官發財的墳地。 | 清·蒲松齡《東郭外傳》:“那東門外頭許多牛眠龍繞的吉地,那富貴人家的冢田多半在這里。” |
hàn niú chōng dòng汗牛充棟 | 棟:棟宇;房屋。指藏書太多;運輸時可使牛出汗;存放時可堆至屋頂。形容書籍極多。 | 唐 柳宗元《文通先生陸給事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
jī kǒu niú hòu雞口牛后 | 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 《戰國策·韓策》:“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
jū mǎ jīn niú裾馬襟牛 | 像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沒有頭腦和無知。亦作“襟裾馬牛”。 | 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
nìng wéi jī shī,wú wéi niú cóng寧為雞尸,無為牛從 | 尸:主持,主管。比喻寧可做小國的主人,也不做大國的仆從。指寧可在小地方當家作主,不去大地方受人指使。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周顯王三十六年》胡三省注:“蘇秦說韓王寧為雞尸,無為牛從。尸,主也。” |
xiū niú guī mǎ休牛歸馬 | 亦作“休牛散馬”。放歸軍用的牛馬,表示停止戰事。語本《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 語出《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書弗服。”《隋書·薛道衡傳》:“于是八荒無外,九服大同,四海為家,萬里為宅。乃休牛散馬,偃武修文。” |
zhuī niú shà xuè椎牛歃血 | 古時聚眾盟誓,殺牛取其血含于口中或以血涂嘴唇,表示誠意。 | 清·戴名世《紀紅苗事》:“或欲有剽掠,則潛結眾誓于神,椎牛歃血,乃出所獲者,集而瓜分之。” |
mù niú liú mǎ木牛流馬 | 木制的牛馬形體、可行走的運輸器具。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性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
lí niú mài jiǎo犁牛骍角 | 見“犁生骍角”。 | 春秋·魯·孔丘《論語·雍也》:“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
xī zhào niú zhǔ犀照牛渚 | 比喻洞察幽微。 | 《晉書·溫嶠傳》:“捍溫嶠呴至牛渚磯,水深不可測,世云其下多怪物,嶠遂燬犀角而照之。” |
páo dīng jiě niú庖丁解牛 | 庖丁:廚師。廚師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觀規律的人;技術純熟神妙;做事得心應手。 | 先秦 莊周《莊子 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 |
lǎo niú pò chē老牛破車 | 老牛拉著破車。比喻做事慢;成績小;工作效率低。 | 《宋書 顏延之傳》:“常乘贏牛笨車,逢峻鹵簿,即屏往道側。” |
lǎo niú lā pò chē老牛拉破車 | 形容人做事就像老牛拉破車,慢慢吞吞,不講究效率。 | 吳強《紅日》第六章:“那么,什么時候解決戰斗?還是老牛拉破車,慢慢吞吞的嗎?” |
niú dāo xiǎo shì牛刀小試 | 牛刀:宰牛的刀。用宰牛刀在小生物身上做試驗。比喻有大本領而先在小事上略微施展一下。 | 宋 蘇軾《送歐陽主簿赴官韋城》詩:“讀遍牙簽三萬軸,欲來小邑試牛刀。” |
mǎ niú qí fēng馬牛其風 | 謂馬、牛奔逸。《書·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孔穎達疏:“僖四年《左傳》云:‘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賈逵云:‘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然則馬牛風佚,因牝牡相逐,而逐至放佚遠去也。”后用以表示互不相干。 | 《書·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孔穎達疏:“僖四年《左傳》云:‘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賈逵云:‘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然則馬牛風佚,因牝牡相逐,而逐至放佚遠去也。” |
xué zhě rú niú máo,chéng zhě rú lín jiǎo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 牛毛:比喻多;麟角:麒麟的角,比喻少。學的人很多,學成的人極少。形容要學業有成極不容易。 | 三國·魏·蔣濟《蔣子萬機論》:“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
bǎn zhù fàn niú版筑飯牛 | 版筑,造土墻;飯牛,喂牛。后以之為賢臣出身微賤之典。 | 《書 說命上》載:相傳商代賢者傅說筑于傅巖,武丁用以為相。《呂氏春秋 舉難》載:春秋時衛國賢者寧戚飯牛車下,扣牛角而歌,桓公異之,拜為上卿。 |
mǎi niú xī gē買牛息戈 | 猶言賣劍買牛。 | 明·何景明《雁門太守行》:“太守下牛,買牛息戈。” |
niú tí zhī cén牛蹄之涔 | 涔:雨水。牛蹄印中的積水。形容水量極少。也比喻處在不能有所作為的境地。 | 《淮南子 汜論訓》:“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鳣鮪。”《淮南子 俶真》:“牛蹄之涔,無尺之鯉。”北周 庾信《為杞公讓宗師表》:“況復一枝倦曲,終危九層之臺;一股涔蹄,必傷千里之駕。” |
niú guǐ shé shén牛鬼蛇神 | 牛頭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李賀詩的想象奇特、虛幻怪誕。后多用于比喻形形色色的壞人。 | 唐 杜牧《李賀詩序》:“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 |
xiū niú fàng mǎ休牛放馬 | 休:休息。將牛馬放牧,停止軍用。比喻天下太平,停止戰爭。 | 晉·葛洪《抱樸子·釋滯》:“今喪亂即平,休牛放馬,烽燧滅影。” |
xiū yǐ niú hòu羞以牛后 | 牛后:牛的肛門,比喻從屬的地位。指不愿處在從屬地位,為人牽制。 | 漢·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昔蘇秦說韓,羞以牛后,韓王按劍,作色而怒。” |
niú xì tuì dí牛餼退敵 | 餼:活的牲口。用牛羊擊退敵軍。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張衡傳》:“弦高以牛餼退敵,墨翟以縈帶全城。” |
cán sī niú máo蠶絲牛毛 | 比喻多而細密。 | 明·宋濂《答郡守聘五經師書》:“茍于孝道有闕,則雖分析經義如蠶絲牛毛,徒召辱耳。” |
dù zhuó pōu liáng zhù,wén méng zǒu niú yáng蠹啄剖梁柱,蚊虻走牛羊 | 蠹:蛀蟲;剖:破開;虻:蚊蟲。蛀蟲能毀壞梁柱,蚊虻可以趕走牛羊。比喻忽視微小的有害因素就會產生大的禍患。 | 西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故蠹啄剖梁柱,蚊虻走牛羊,此之謂也。” |
xī tián duó niú蹊田奪牛 | 蹊:踐踏;奪:強取。因牛踐踏了田,搶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輕罰重。 | 《左傳·宣公十一年》:“‘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罰已重矣。” |
jiǔ niú lā bù zhuàn九牛拉不轉 | 形容態度十分堅決。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回:“旁人只說是慢慢的勸著就勸轉來了,那知他早打了個九牛拉不轉的主意,一言抄百總,任是誰說,算是去定了。” |
niú tóu bù duì mǎ zuǐ牛頭不對馬嘴 | 比喻答非所問或兩下不相合。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蘇知縣羅衫再合》:“見鬼,大爺自姓高,是江西人,牛頭不對馬嘴!” |
lǎo niú shì dú老牛舐犢 | 舐:舔;犢:小牛。老牛舔著小牛。比喻做父母的憐愛兒女。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楊彪傳》:“子修為曹操所殺,操見彪問曰:‘公何瘦之甚?’對曰:‘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
niú jì tóng cáo牛驥同槽 | 見“牛驥同皁”。 | 漢·焦贛《易林·升之小畜》:“牛驥同槽,郭氏以亡。” |
mù wú quán niú目無全牛 | 比喻技藝熟練到了得心應手的境界。 | 先秦 莊周《莊子 養生說》:“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 |
xiǎo shì niú dāo小試牛刀 | 稍微用一下宰牛的刀。比喻有大才的人在小事上試一下身手。 |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上卷:“簿書錢谷之余,小試牛刀,敢謂愛民如子弟。” |
qì tūn niú dǒu氣吞牛斗 | 牛:牽牛星。斗:北斗星。牛斗泛指星空。形容氣魄很大。 | 明 胡文煥《群音類選〈蟠桃記 誕孫相慶〉》:“看蘭孫,氣吞牛斗,知不是等閑人。” |
qì chōng niú dǒu氣沖牛斗 | 牛:牽牛星;斗:北斗星;指天空。原指寶劍的光氣射入天際。形容氣勢極盛;直沖星空。有時也指怒氣極盛。 | 唐 楊炯《杜袁卅墓志銘》:“寶劍之沉,夜氣沖于牛斗。” |
bǐng jí wèn niú丙吉問牛 | 看到牛的異常想起天氣變化,贊揚官員關心百姓疾苦。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四卷:“楚王軾怒蛙,以昆蟲之敢死;丙吉問牛,恐陰陽之失時。” |
mǎ bó niú sōu馬勃牛溲 | 馬勃:馬屁菌;牛溲:車前草。借指不值錢的東西。 | 清 褚人獲《堅瓠十集 遺臭文詞》:“馬勃牛溲君受用,何須開口出而哇。” |
shé shén niú guǐ蛇神牛鬼 | 牛頭的鬼,蛇身的神。形容作品虛幻怪誕。比喻形形色色的壞人。 | 清·李必恒《謁浮山禹次昌黎石鼓韻作歌》:“楚俗紛紛竟淫祀,蛇神牛鬼爭媕婀。” |
qì zhuàng rú niú氣壯如牛 | 氣很盛;但使人覺得笨拙。 | 劉玉民《騷動之秋》第十章:“‘我園藝場是書記的十大臺柱子之一!’他會氣壯如牛地告訴你。” |
xiū niú sàn mǎ休牛散馬 | 見“休牛歸馬”。 | 唐·魏徵壽《隋書·薛道衡傳》:“于是八荒無外,九服大同,四海為家,萬里為宅。乃休牛散馬,偃武修文。” |
hū niú zuò mǎ呼牛作馬 | 見“呼牛呼馬”。 | 《莊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
nìng wéi jī kǒu,wù wéi niú hòu寧為雞口,勿為牛后 | 寧:寧愿;牛后:牛的肛門。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二回:“生員雖貧士也,語云,‘寧為雞口,勿為牛后。’豈有圣門弟子,貪紈袴之膏粱,而亂朝廷之名教者乎!” |
sī mǎ niú zhī tàn司馬牛之嘆 | 比喻對孑然一身、孤立無援的感嘆。 | 《論語 顏淵》:“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