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德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yāo bù shèng dé妖不勝德 | 比喻邪不壓正。 | 《史記·殷本紀》:“臣聞妖不勝德。” |
yī dé yī xīn一德一心 | 德:心意。大家一條心,為一個共同目標而努力。 | 《尚書 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
jiǎn yǐ yǎng dé儉以養德 | 節儉有助于養成質樸勤勞的德操。 | 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
dé yīn mò wéi德音莫違 | 德音:善言;莫違:不要違背。別人的好話不要不聽。 | 《詩經·邶風·谷風》:“德音莫為,及爾同死。” |
dé yǐ bào yuàn德以抱怨 | 德:恩德;怨:仇怨,怨恨。以恩德回報仇怨。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劉繇傳》:“知敦以厲薄,德以抱怨,收骨育孤,哀亡愍存,捐既忘之猜,保六尺之托,誠深恩重分,美名厚實也。” |
dé lóng wàng zūn德隆望尊 | 見“德隆望重”。 | 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
cái shū dé bó才疏德薄 | 才識疏淺,德行不高。常用作自謙之詞。 | 元 無名氏《東籬賞菊》第三折:“小生才疏學薄,敢勞大人下降,真乃蓬蓽生輝也。” |
qián dé mì xíng潛德秘行 | 見“潛德隱行”。 | 明·宋濂《陳府君墓志銘》:“其績用昭著者,易于言;而潛德秘行者,難于形容也。” |
yī xīn yī dé一心一德 | 大家一條心,為一個共同目標而努力。 | 《尚書 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
yǐ yuàn bào dé以怨報德 | 怨:仇恨;報:報答;回報;德:恩惠。指忘恩負義;反而加害于人。 | 《國語 周語中》:“以怨報德,不仁。” |
hòu dé zǎi fú厚德載福 | 《易·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國語·晉語六》:“吾聞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無德而服者眾,必自傷也。”后謂有德者能多受福為“厚德載福”。 | 《易·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國語·晉語六》:“吾聞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無德而服者眾,必自傷也。” |
lí xīn lí dé離心離德 | 心:思想;德:信念。思想不統一;信念不一致。形容人心各異;各行其是。 | 《尚書 泰誓中》:“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
huái cái bào dé懷材抱德 | 抱:胸懷。既有才學,又有德行。 | 元·秦簡夫《剪發待賓》第一折:“因為山間林下,多有懷材抱德之人,不肯進取功名,今著小官五路采訪。” |
yǐ dé bào yuàn以德報怨 | 拿恩惠報答仇恨。形容對人寬容;不僅不記仇;反而給以好處。 | 《論語 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chēng dé duó gōng稱德度功 | 稱:衡量;度:估量。對被任用的人既要考慮到他的品德,也要考慮到他的功勞。 | 《管子·君臣下》:“稱德度功,勸其所能。” |
dé yóu rú yǔ德輶如羽 | 見“德輶如毛”。 | 晉·張華《勵志詩》:“仁道不遐,德輶如羽。求焉斯至,眾鮮克舉。” |
jī shàn chéng dé積善成德 | 善:善行,好事;德:高尚的品德。長期行善,就會形成一種高尚的品德。 | 《荀子·勸學》:“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èr sān qí dé二三其德 | 二三:不專一。形容三心二意。 | 《詩經 衛風 氓》:“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
fēng gōng shuò dé豐功碩德 | 同“豐功茂德”。 | 元·王惲《淇州創建故周府君祠碑銘》:“其豐功碩德,具載墓碑,茲不復云。” |
jūn zǐ ài rén yǐ dé君子愛人以德 | 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愛:愛護;德:道德。按照道德標準去愛護和幫助他人。指對人不偏私,不姑息。 | 西漢·戴圣《禮記·檀弓上》:“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
dà ēn dà dé大恩大德 | 恩:恩惠;德:恩德,好處。巨大的恩德,形容恩澤深厚。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7卷:“若非妹丈救我性命,必作異鄉之鬼矣。大恩大德,將何補報!” |
cái dé jiān bèi材德兼備 | 材:通“才”。既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又有好的思想品質。 | 《禪真逸史》前言:“路上為民除害,以武藝高強、材德兼備,[林時茂]被薦為建康寶剎妙相寺副住持。” |
shùn dé zhě chāng,nì dé zhě wáng順德者昌,逆德者亡 | 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違逆道德的就遭到滅亡。 | 東漢·班固《漢書·高帝紀》:“臣聞‘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山無名,事故不成’。” |
dào wēi dé báo道微德薄 | 道行和才能都很差。多作謙辭。 | 《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貧僧道微德薄,不堪為師。” |
qián dé yǐn xíng潛德隱行 | 謂不為人知的德行。 | 宋·歐陽修《右班殿直贈右羽林軍將軍唐君墓志銘》:“士之為善者,雖潛德隱行,必有時而發。” |
dé pī bā fāng德被八方 | 品德高尚,滿布天下。 | 明·郭勛《英烈傳》第29回:“不可,不可!主公德被八方,名高天下,豈可稱臣逆賊!” |
mǔ yí zhī dé母儀之德 | 母儀:作為母親的典范。母親的品德。泛指婦女的品德。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光武郭皇后紀》:“好禮節儉,有母儀之德。” |
fēng gōng mào dé豐功茂德 | 巨大的功勛,隆盛的德澤。 | 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江東以來,有國有家,豐功茂德,未有如斯之盛者。” |
shī rén bù dé施仁布德 | 指實行仁義,布施恩德,多行善事。亦作“施恩布德”。 | 元·無名氏《看錢奴》楔子:“則俺這家豪富祖先積,他為甚施仁布德,也則要搏一個孝子和賢妻。” |
bù dé shī ēn布德施恩 | 布:給予;施:施舍。給人們以道德和恩惠。 | 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四折:“則為你積功累行陰功厚,布德施恩神天佑。” |
zuì jiǔ bǎo dé醉酒飽德 | 感謝主人宴請的客氣話。 | 《詩經 大雅 既醉》:“既醉以酒,既飽以德。” |
guǒ xíng yù dé果行育德 | 以果斷的行動培養高尚的道德。 | 《易·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
shùn dào zhě chāng,nì dé zhě wáng順道者昌,逆德者亡 | 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違逆道德的就遭到滅亡。同“順德者昌,逆德者亡”。 | 晉·司馬彪《戰略》:“古人有言‘順道者昌,逆德者亡’。” |
dé shèng tóu huí德勝頭迴 | 德,通“得”。迴,同“回”。宋明話本、通俗小說的引首。 | |
jìn dé xiū yè進德脩業 | 指增進道德與建立功業。 | |
huì dé zhāng wén穢德彰聞 | 穢:穢惡;穢德:丑惡的行為;彰:明顯。丑惡的行為已經為人所共知。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7回:“這等的穢德彰聞,焉得不人皆掩鼻!” |
dé zūn wàng zhòng德尊望重 | 見“德高望重”。 | 《東周列國志》第七五回:“吾主以令尹德尊望重,故令某等獻上良馬,以備驅馳之用。” |
xiū dé shèn fá修德慎罰 | 修:實行。實行德政,慎用刑罰。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20回:“且勸吳主修德慎罰,以安內為念,不當以黷武為事。” |
jiào dé chāo qín較德焯勤 | 顯著的德行和功勞。 | 唐·韓愈《劉統軍碑》:“自我公薨至葬,凡所以較德焯勤者,莫不粗完。” |
wéi dé bù zhōng為德不終 | 見“為德不卒”。 | 葉圣陶《鄉里善人》:“唉,為德不終,我想起來非常之難過!” |
zhòng dé bù bào重德不報 | 重德:大德;報:報答。指對人施恩德太大,不會得到相應的報答。 | 西漢·司馬遷《史記·鄭世家》:“假曰:‘重德不報,誠然哉!’” |
huái cái bào dé懷才抱德 | 抱:胸懷。既有才學,又有德行。 | 元·關漢卿《陳母教子》楔子:“怕有那山間林下,隱跡埋名,懷才抱德。” |
yī fàn zhī dé一飯之德 | 喻微小的恩德。 | 西漢·司馬遷《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范雎于是散家財物,盡以報所嘗困厄者。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
dé yóu rú máo德輶如毛 | 德輕得象羽毛一樣。謂施行仁德并不困難,而在于其志向有否。 | 《詩經·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 |
tóng xīn hé dé同心合德 | 同“同心同德”。 | 清·李漁《蜃中樓·獻壽》:“我有兩個同胞兄弟,一個是洞庭君,一個錢塘君。洞庭與俺同心合德。” |
zhāo dé sāi wéi昭德塞違 | 彰明美德,杜絕錯誤。 | 《左傳·恒公二年》:“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孔穎達疏:“昭德,謂昭明善德,使德益彰聞也;塞違,謂閉塞違邪,使違命止息也。” |
dé lóng wàng zhòng德隆望重 | 猶言德高望重。 | 《晉書·會稽文孝王道子傳》:“元顯因諷禮官下議,稱己德隆望重,既錄百揆,內外群僚皆應盡敬。” |
suì zhǒu dé chú誶帚德鋤 | 漢賈誼《治安策》:“商君遺禮義,棄仁恩,并心于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故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借父耰鋤,慮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誶語。”后以“誶帚德鋤”形容風俗敗壞,不仁愛。 | 漢·賈誼《治安策》:“商君遺禮義,棄仁恩,并心于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故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借父耰鋤,慮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誶語。” |
qí rú shuò dé耆儒碩德 | 耆:老;碩:大。盛德高年的儒者。 | 唐·張九齡《論教皇太子狀》:“必使耆儒碩德,為之師保。” |
gōng xiū gōng dé,pó xiū pó dé公修公德,婆修婆德 | 指修德屬個人,不得兼代。 | 《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這燒香可是神佛兒的事情,‘公修公德,婆修婆德’,咱‘各人兒洗面兒各人兒光’,你不要,可行不得。” |
dé shèng tóu huí德勝頭回 | 德,通“得”。回,同“回”。宋明話本、通俗小說的引首。 | |
sì dé sān cóng四德三從 | 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從: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指封建禮教束縛婦女的道德標準。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娶了個四德三從宰相女,平生愿足,托賴著眾親故。” |
dé bó cái shū德薄才疏 | 薄:淺;疏:空虛。品行和才能都很差。常作謙辭。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八回:“小弟德疏才薄,怎敢承當此位!若得居末,尚自過分。 |
fù dé gū ēn負德孤恩 | 缺少恩義。 | 宋·李覯《閔雨詩》:“安知愚下鬼,負德孤恩難制指,弄天之權侮人命。” |
gē gōng sòng dé歌功頌德 | 頌揚功績和德行。現多含阿諛奉承的意思。功:功績。德:德行。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周本紀》:“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
chēng gōng sòng dé稱功頌德 | 稱頌功德。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三回:“何必借我們,你鼓唇搖舌的,自己開心作戲,卻說是稱功頌德呢。” |
chóu gōng bào dé酬功報德 | 酬:報謝;報:報答。酬謝功勞,報答恩德。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80回:“嗚呼!酬功報德,率由舊章。” |
chēng gōng sòng dé稱功誦德 | 稱:稱道;功:功績;德:德行。頌揚功績和德行。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7卷:“但凡下人,肚腸極是窄狹,得了須微之利,便極口稱功誦德,歡聲溢耳。” |
zài shēng zhī dé再生之德 | 指救命的恩德。 |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第三回:“賢妻,牌頭金玉之言,實為再生之德。” |
shuò wàng xiǔ dé碩望宿德 | 猶言德高望重。 | 明·宋濂《送用明上人還四明序》:“凈覺大師以碩望宿德為釋子所宗,亦以上人為法器,俾出世于菩提律奪。” |
yí dé yú liè遺德余烈 | 指先人留下的德澤和功業。 | 宋 王珪《天地太廟七室皇后廟奉慈廟奏告仁宗皇帝謚號祝文》:“伏以仁宗皇帝遺德余烈,蒙被天下,施之無窮。” |
zhī ēn bào dé知恩報德 | 受別人的恩惠,心存感激意圖報答。 | 《群英類選·〈紅蕖記·觸身諧配〉》:“可憐見咱魂銷盡,知恩報德情難混。” |
lóng dé zài tián龍德在田 | 《易·干》:“‘見龍在田’,德施普也。”后因以“龍德在田”謂恩德廣被。 | 《易·干》:“‘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
tóng dé tóng xīn同德同心 | 見“同心同德”。 | 《舊唐書·馬燧傳》“長城壓境,巨艦濟川,同德同心,扶危持顛。”明·羅貫中《平山冷燕》第一回:“然君臣同德同心,于茲可見。” |
dé běn cái mò德本財末 | 謂治國平天下,德為根本,財由德致,故理財為末。語本《禮記·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孔穎達疏:“德能致財,財由德有,故德為本財為末也。” | 語出《禮記·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孔穎達疏:“德能致財,財由德有,故德為本財為末也。” |
dé qiǎn xíng báo德淺行薄 | 行:德行、品行。指品德、操行淺薄。 | 明·朱權《沖模子》第二折:“道窈然難言哉,恐子德淺行薄,何以克當?” |
jù rén cháng dé巨人長德 | 巨:大。形容德高望重的人。 | 唐·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遷太常卿,天下愈推為鉅人長德。” |
míng dé zhòng wàng名德重望 | 猶德高望重。 | 明·李贄《與弱侯太史書》:“所幸菩薩不至終窮,有柳塘老以名德重望為東道主。” |
huáng tiān wú qīn,wéi dé shì fǔ皇天無親,唯德是輔 | 皇天:上天;輔:輔助。老天爺公正無私,總幫助有德行的人。 | 《尚書·蔡仲之命》:“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 |
nián gāo dé shào年高德邵 | 邵:美好。年紀大,品德好。 | 漢·揚雄《法言·孝至》:“吾聞諸傳,老則戒之在得。年彌高而德彌邵者,是孔子之徒歟!” |
fù dé bèi yì負德背義 | 猶言負恩背義。 | 《東周列國志》第二四回:“[申侯]今又以國媚楚,使子之君,負德背義,自召干戈,禍及民社。” |
xíng hǎo jī dé行好積德 | 行:從事,做。做好事,積功德。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9回:“我雖錯了,姑娘們吩咐了,以后改過,姑娘們那不是行好積德。” |
dé báo cái xiān德薄才鮮 | 自謙道德修養不足,才能薄弱。 | |
dé bó wàng qīng德薄望輕 | 薄:輕微;望:名望,聲望。德行不足,聲望低微。 |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唐玄宗》:“大義不可易,顯道不可誣,茍且因仍,無能改者,不容終隱于人心,而不幸發自德薄望輕之口。” |
zhì dé yào dào至德要道 | 至:極,最。最美好的品德和最精要的道理。 | 《孝經·開宗明義》:“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 |
dé yán gōng róng德言工容 | 見“德言容功”。 | 語出《禮記·昏義》。見“德言容功”。 |
miè dé lì wéi滅德立違 | 滅:消滅。敗壞道德,做違背道德的事。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桓公二年》:“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 |
gū ēn fù dé孤恩負德 | 孤:負。指背棄恩義,忘恩負義。 | 漢·李陵《答蘇武書》:“陵雖孤恩,漢亦負德。” |
shèng dé bù mǐn盛德不泯 | 盛德:美盛的品德;泯:滅。美盛的德行永遠不會泯滅。指品德高尚的人永世受人崇敬。 | 南朝·宋·傅亮《為宋公修張良廟教》:“夫盛德不泯,義存祀典。” |
jù rén cháng dé鉅人長德 | 指德高望重的人。 | 唐·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遷太常卿,天下愈推為鉅人長德。” |
dé shēn wàng zhòng德深望重 | 德:品德;深:高;望:聲望,名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多用于稱頌年長與名位高的人。 | 南朝·宋·宋明帝《下廬江王瑋詔》:“公若德深望重,宜膺大統;朕初平暴亂,豈敢當壁!” |
tóng dé xié lì同德協力 | 為同一目標而共同盡力。 | 鐵郎《論各省宜速響應湘贛革命軍》:“使其萬眾一心,同德協力,共逐白山之獸,追還我黃帝之魂。” |
qián xiū yǐn dé潛休隱德 | 隱藏美德。 | 明·方孝孺《宋氏為善堂記》:“而推榮二代,潛休隱德,見稱于圣主,而大白于四方。” |
nián gāo dé shào年高德劭 | 劭:美好。年紀大;品德好。 | 宋 周必大《跋金給事彥亨文集》:“是秋某以起居郎兼中書舍人同在后省,見公直諒多聞,年高而德劭。” |
zǎo shēn yù dé澡身浴德 | 修養身心,使純潔清白。 | 西漢 戴圣《禮記 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 |
dì chǒu dé qí地丑德齊 | 丑:同類。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條件一樣。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 |
duó dé liàng lì度德量力 | 度:衡量。衡量自己的品德;估計自己的能力。指辦事要充分考慮自己的威信和力量。 | 左丘明《左傳 隱公十一年》:“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 |
qiān dé huī hǎo愆德隳好 | 愆:過失;隳:毀壞。損害道義,破壞友好。指破壞了道義原則和友好關系。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6回:“而皇叔愆德隳好,已得西川,又占荊州,貪而忘義,恐為天下所恥笑。” |
huì dé gòu xíng穢德垢行 | 指自污濁其德行以避禍患。 | 宋 葉適《辯兵部郎官朱元晦狀》:“中材解體,銷聲滅影,穢德垢行,以避此名。” |
chóng dé bào gōng崇德報功 | 崇:尊重,推重。尊崇有德之人,酬報有功之人。 | 《尚書·武成》:“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
jī dé lěi shàn積德累善 | 積累德行與善事。 | 《史記 韓信盧綰列傳論》:“韓信、盧綰非素積德累善之世,徼一時權變,以詐力成功。”又《劉敬叔孫通列傳》:“婁敬曰:‘陛下取天下與周室異。周之先自后稷,堯封之邰,積德累善十有余世。” |
dé róng jiān bèi德容兼備 | 德容:指女子的品德和容貌。兼備:都具備。品德和容貌都非常好。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0卷:“必用心訪個德容兼備的,我老爺總肯是一般相看。” |
yǐ dé bào dé以德報德 | 德:恩惠。用恩惠報答恩惠。 |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ēn dé rú shān恩德如山 | 比喻恩德極為深生。 | 明·周楫《西湖二集·壽禪師兩生符宿愿》:“老夫垂死之命恩人救援,恩德如山,無可圖報。” |
ōu gōng sòng dé謳功頌德 | 謳:歌頌,贊美。指贊美功績,歌頌恩德。 | 西漢·司馬遷《史記·周本紀》:“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
dào gāo dé zhòng道高德重 | 道德高尚,很有威信。 | 艾蕪《回家》:“水元伯伯打發人來叫丁永森到他家去坐,丁永森知道定是講這件不愉快的事情的,但因為水元伯伯是這村里道高德重的人,沒法子違反他的命令,就只好硬著頭皮去了。” |
xiǎo dé chū rù小德出入 | 小德:小節;出入:偏離標準。指不必嚴格要求的一些小節。 | 《論語 子張》:“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
fēng gōng yì dé豐功懿德 | 同“豐功茂德”。 | 《三國志·魏志·公孫度傳》“誘呼鮮卑,侵擾北方”裴松之注引晉·王沈《魏書》:“自先帝初興,愛暨陛下,榮淵累葉,豐功懿德,策名褒揚,辯著廊廟,勝衣舉履,誦詠明文,以為口實。” |
sòng dé gē gōng頌德歌功 | 頌揚恩德,贊美功績。 | 《太平天國·天條書》:“世間享福盡由天,頌德歌功理固然。” |
shùn dé zhě jí,nì tiān zhě xiōng順德者吉,逆天者兇 | 順:依順;吉:吉利;逆:違逆;兇:不幸。符合道德的就可得到吉利,違背天意的必定遭受災禍。 | 元·楊梓《豫讓吞炭》第四折:“你道順德者吉,逆天者兇,我怎肯二意三心,背義忘恩,有始無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