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色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hún shè sè jǔ魂懾色沮 | 形容驚恐萬狀。 | 《舊唐書·忠義傳·李櫈》:“及兵交之后,被鐵騎唐突,飛矢如雨,皆魂懾色沮,望賊奔散。” |
bù lù shén sè不露神色 | 神色:態度,神情。內心活動不在臉色上流露,以防別人覺察 | 老舍《老張的哲學》:“南飛生不露神色,只是兩手微顫,龍樹古坦然的和別的會員說閑話,像沒有看見選舉結果似的。” |
guān wàng fēng sè觀望風色 | 觀望:看風頭。指猶豫不定,坐觀情勢發展,以便見機行事。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27章:“由于黎的態度逐步軟化,原屬國民黨的國會議員紛紛南下或者躲在六國飯店里觀望風色。” |
yǐ máng biàn sè以盲辨色 | 用盲眼去辨別色彩。比喻沒有正確的方法是達不到目的的。 | 戰國·趙·荀況《荀子·修身》:“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舍亂妄無為也。” |
qiú mǎ shēng sè裘馬聲色 | 衣輕裘,乘肥馬,醉心歌舞,迷戀女色。謂貪圖享受,生活糜爛。 | 明 歸有光《宋史論贊 諸王總論》:“宋諸王咸以文雅自飭,工筆札,喜《詩》《書》,不專溺于裘馬聲色之間,蓋其風流自上被之也。” |
zhū sè rén děng諸色人等 | 各種各樣、各色各等的人們。 | 唐·陸贄《優恤畿內百姓并除十縣令詔》:“百姓及諸色人等如能力行仁義,均減有無,赒貸貧人,全活數眾者,府司具事跡聞奏,朕當授以官秩,蠲其征徭。” |
qiān lǐ kuì liáng,shì yǒu jī sè千里餽糧,士有饑色 | 指遠糧不解近饑。 | |
bù dòng shēng sè不動聲色 | 動:變動;聲:說話的聲音;色:臉色。內心活動絲毫沒有在語言和神情上流露出來。形容鎮靜、沉著。也作“聲色不動”、“不露聲色”。 | 宋 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 |
sè lì nèi rěn色厲內荏 | 色:神色;歷:歷害;內:內心。荏:軟弱;怯懦。形容外表嚴厲強硬;內心怯懦軟弱。 |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
sè shòu hún yǔ色授魂與 | 色:神色;授、與:給予。形容彼此用眉目傳情,心意投合。 | 漢 司馬相如《上林賦》:“長眉連娟,微睇綿藐,色授魂與,心愉于側。”李善注引張揖曰:“彼色來授,我魂往與接也。” |
zhèng sè zhí yán正色直言 | 正色:嚴肅或嚴厲的神色。態度嚴肅,語言正直。形容剛直不阿。亦作“正色危言”。 | 《晉書·王恭傳》:“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憚而忿之。” |
sè yì wú shuāng色藝無雙 | 色藝:容貌和技藝。姿色和技藝沒有第二個人可比。 |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第五卷:“小旦馬大保,為美臣子,色藝無雙。” |
sè zhōng è guǐ色中餓鬼 | 比喻極其貪色的人。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5回:“一個字便是僧,兩個字是和尚,三個字鬼樂官,四字色中餓鬼。” |
shén sè bù jīng神色不驚 | 神色:神情。神情顯得沒有受到驚動而十分鎮定。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靈》卷十:“和尚當時被節度使拋向水中,神色不動,如今何得恁么地?” |
qíng jiàn yú sè情見于色 | 真情從臉色中表現出來。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俠女》:“生甚怒之,情見于色。” |
sè ruò sǐ huī色若死灰 | 面目慘白。原比喻面部沒有什么表情。現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 | 先秦 莊周《莊子 盜跖》:“孔子再拜趨走,出門上車,執轡三失,目茫然無見,色若死灰。” |
hú guāng shān sè湖光山色 | 湖水風光;山巒秀色。形容山水景色之美。 | 宋 吳自牧《夢梁錄》:“杭城湖光山色之美,鐘為人物,所以清奇杰特,為天下冠。” |
yǒu shēng yǒu sè有聲有色 | 既有聲音;又有色澤。形容表演或說話十分生動、精彩。 | 宋 汪藻《浮溪集 翠微堂記》:“其意從謂世之有聲有色者,未有不爭而得,亦未有不終磨滅者。” |
xīn bù fù rén,miàn wú cán sè心不負人,面無慚色 | 負:虧欠;慚:羞愧。內心沒有對不起人的對方,表情也就會很坦然。 | 《新編五代史評話·唐史》:“若以愛惜庫物,遭大王殺死,仆見先王于地下,面無慚色矣。” |
diū méi nòng sè丟眉弄色 | 做眉眼 | 元·高文秀《黑旋風》第二折:“我才說道恕生面少拜識,他做多少丟眉弄色。” |
mǎn yuán chūn sè滿園春色 | 整個園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欣欣向榮的景象。 | 宋·葉紹翁《游小園不值》詩:“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
sè sè jù quán色色俱全 | 各種各樣的東西都很齊全。 | 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12回:“掌柜的招呼進內,先把那包首飾秤準分兩,再揀取應用各件,色色俱全。” |
shuǐ sè shān guāng水色山光 | 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凈。形容山水景色秀麗。 | 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詩:“樓閣高低樹淺深,山光水色暝暝沈沈。” |
mǎn liǎn chūn sè滿臉春色 | 比喻滿臉充滿喜悅的笑容。 | 茅盾《子夜》:“談話自然又熱鬧起來,剛才發牢騷的朱吟秋和陳君宜也是滿臉春色。” |
jīn shēng yù sè金聲玉色 | 比喻人的堅貞品格和操守。 | 《尚書大傳》第四卷:“千七百七十三諸侯,皆莫不磬折玉音,金聲玉色。” |
miàn yǒu nán sè面有難色 | 臉上露出為難的神色。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5回:“賈大少爺因為奎官之事,面有難色,尚未回答得出。” |
juàn wěi chì sè倦尾赤色 | 比喻十分困苦。 | 《詩經 周南 汝墳》:“魴魚赤尾。” |
cài shū zhī sè菜蔬之色 | 比喻人們在饑荒年景度日所顯現的營養不良的臉色。 | 晉·潘岳《籍田鼠》:“野有菜蔬之色,朝靡代耕之秩。” |
dà yǒu qǐ sè大有起色 | 明顯地出現好轉的樣子(多指煥散的工作或覺重的疾病)。 | 清·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皖省惟英、霍有零賊,余亦肅清,南中軍務,大有起色。” |
shēng sè quǎn mǎ聲色犬馬 | 聲:歌舞;色:女色;犬:養狗;馬:騎馬。形容剝削階級荒淫無恥的生活方式。 | 宋 蘇轍《龍川別志》上卷:“不然,血氣方剛,若不留意聲色犬馬,則土木、甲兵、禱祠之事作矣。” |
sè yì shuāng jué色藝雙絕 | 色藝:容貌和技藝。姿色和技藝都絕無僅有,非常美妙。 | 宋·無名氏《李師師外傳》:“為帝言隴西氏色藝雙絕,帝艷心焉。” |
gè sè rén děng各色人等 | 色:種類;人等:人們。社會上各種職業各個階層的人們。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61回:“各色人等,務望各安本分,勿再稍事紛擾,自召虛驚。” |
sè fēi méi wǔ色飛眉舞 | 色:臉色,表情。形容人非常得意興奮的樣子。 | 清·楊復吉《夢闌瑣筆·蔡濤》:“蔡曰:‘步月山塢,忽聞清音,令人色飛眉舞。’” |
sè dǎn mí tiān色膽迷天 | 色:女色。形容貪戀淫欲膽量很大。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7卷:“吳氏經過兒子幾番道兒,也該曉得謹慎些,只是色膽迷天,又欺他年小,全不照顧。” |
shēng sè bù dòng聲色不動 | 聲:說話的聲音;色:臉色;動:變動。不說話,不流露感情。形容神態非常鎮靜。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五卷:“眾人道是一番天樣大、火樣急的事,怎知襄敏公看得等閑,聲色不動,化做一杯雪水。” |
chóu yán nǎn sè愁顏赧色 | 赧:羞慚臉紅。面帶愁容和愧色。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0回:“宋江、盧俊義出內,卸了公服檏頭,上馬回營,面有愁顏赧色。” |
miàn yǒu cài sè面有菜色 | 形容因饑餓而顯得營養不良的樣子。 | 《禮記 王制》:“雖有兇旱水溢,民無菜色。《荀子 富國》:“故禹十年水,湯七年旱,而天下無菜色者。” |
wú yán luò sè無顏落色 | 失色,面無人色。 | 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三折:“唬得他無顏落色,驚得他手腳難抬。” |
yī lù huò sè一路貨色 | 一路:同一類。貨色:貨物。比喻同一類丑貨。 | 郭澄清《大刀記》第七章:“叫我看,一進了他們這個大染缸,就全變成一路貨色了。” |
fèn rán zuò sè忿然作色 | 因忿怒而變了臉色。 | 孫臏《孫臏兵法 威王問》:“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日其急則也。” |
gǔ sè gǔ xiāng古色古香 | (陳設、器物或藝術品)具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調。古香:古書畫散發出的氣味。 | 宋 陸游《小室》:“窗幾窮幽致,圖書發古香。” |
miàn rú tǔ sè面如土色 | 土色:灰黃色。臉色像泥土的顏色一樣。形容非常恐懼的樣子。 | 《敦煌變文集 捉季布傳文》:“歸到壁前看季布,面如土色結眉額。” |
gè sè gè yàng各色各樣 | 猶言各式各樣。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87回:“卻說盛公子一派話兒,把官親投任的人,各色各樣,形容的一個詳而且盡。” |
xià qì yí sè下氣怡色 | 形容氣色和悅,態度恭順。同“下氣怡聲”。 | 《禮記 內則》:“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 |
sè dǎn bāo tiān色膽包天 | 形容貪戀淫欲膽量很大。 |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三十九回:“常言道:色膽包天,這回鈕逢之竟要把天來包一包。” |
sè jí shì kōng色即是空 | 佛家語。指世家一切色法(物質)的本性(內在真實性)都是空無所有。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12回:“本庵法名,向以‘色即是空’四字為則,如前歲收的幾個小徒。” |
zhèng sè gǎn yán正色敢言 | 態度嚴肅,敢于直言。 | 《明史 王竑傳》:“十一年授戶科給事中,豪邁負氣節,正色敢言。”又《劉健傳》:“健學問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之重。” |
chūn sè liáo rén春色撩人 | 撩:撩拔,挑逗、招惹。春天的景色引起人們的興致。 | 宋·陸游《劍南詩稿·山園雜詠五首》:“桃花爛漫杏花稀,春色撩人不忍為。” |
tán hǔ sè biàn談虎色變 | 色:臉色;神色。原指被老虎咬過的人一談起老虎;嚇得臉色都變了。后比喻一提起可怕的事;就情緒緊張。 | 宋 《二程遺書》第二卷上:“真知與常知異。常見一田夫,曾被虎傷,有人說虎傷人,眾莫不驚,獨田夫色動異于眾。” |
xíng xíng sè sè形形色色 | 形容事物類別很多;各種各樣的都有。形形:原指生出這種形體;色色:原指生出這種顏色。 | 元 戴表元《剡源集》:“如造化之于萬物,大而大容之,小而小養之,形形色色,無所棄遺。” |
guān xíng chá sè觀形察色 | 見“觀貌察色”。 | 《水滸傳》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說……觀形察色,見貌之情。” |
xíng sè é méi行色怱怱 | 見“行色匆匆”。 | |
xíng shū sè shòu形輸色授 | 謂以舉止、神態傳遞傾慕之情。多以形容男女相悅。 |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無題詩》:“一日見某部某郎,不覺傾倒,形輸色授,頗難自持。” |
chǐ yá chūn sè齒牙春色 | 形容爽朗地大笑。 | 宋·陶彀《清異錄·作用》:“婁師德位貴而性通豁,尤善捧腹大笑。人謂師德笑,為齒牙春色。” |
jiàn mào biàn sè鑒貌辨色 | 觀察和辨識人的容顏神色,指善于觀察別人臉色,以求取悅于人。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守清禪師》:“僧曰:‘爭知某甲不肯?’師曰:‘鑒貌辨色。’” |
zhí yán zhèng sè直言正色 | 謂言語正直,儀容嚴肅。 | 《三國志·魏志·國淵傳》:“每于公朝論議,常直言正色,退無私焉。” |
zhèng sè wēi yán正色危言 | 態度嚴肅,語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同“正色直言”。 | 《宋史 杜衍等傳論》:“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習,不敢窺覦。” |
zhèng sè zhí shéng正色直繩 | 謂嚴正執法。 | 《南史·孔休源傳》:“[孔休源]遷御史中丞,正色直繩,無所回避,百僚憚之。” |
tán hǔ sè biàn譚虎色變 | 譚:同“談”;色:臉色。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就情緒緊張起來。 | 明·歸有光《論三區賦役水利書》:“有光生長窮鄉,譚虎色變,安能默然而已。” |
méi fēi sè yuè眉飛色悅 | 形容人非常得意興奮的樣子。 | 臧克家《迎春辭》:“大伙兒聚在一塊把希望敘說,激情滿懷,眉飛色悅,打倒了‘四人幫’,心里多么快活!” |
qīng yī sè清一色 | 原指打麻將時由一種花色組成的一副牌。后比喻全部由同一種成分構成。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九回:“而且他[佘小觀]賭品甚高,輸得越多心越定,臉上神色絲毫不動。又歡喜做‘清一色’。所以同賭的人更拿他當財神看待。” |
hé róng yuè sè和容悅色 | 同“和顏悅色”。 | 《紅樓夢》第六八回:“那鳳姐卻是和容悅色,滿嘴里‘好妹妹’不離口。” |
xiù sè kān cān秀色堪餐 | 秀色:美女的姿容或自然的美景;堪:可;餐:吃。形容女子容貌秀麗動人或景色非常美。 | 宋·柳永《愛恩深》詞:“黃花開,淡濘細香明艷,盡天與,助秀色堪餐。” |
jí shēng lì sè疾聲厲色 | 言語急促,神色嚴厲。形容對人發怒。 | 明 馬愈《馬氏日抄 胡宗伯》:“雖盛怒,未嘗疾聲厲色。” |
bó rán biàn sè勃然變色 | 勃然:突然地。變色:變了臉色。突然生氣,變了臉色。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下》:“曰:‘君有大過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王勃然變乎色。” |
xǐ yùn bù xìng yú sè喜慍不形于色 | ||
yàn sè jué shì艷色絕世 | 姿色美麗,冠絕當代。 |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雀汾》:“良久,妓女十余,排大門而入,輕綃翠翹,艷色絕世。” |
miàn wú rén sè面無人色 | 臉色沒有一點血色。形容恐懼到極點或非常虛弱。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李將軍列傳》:“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 |
wǔ yán liù sè五顏六色 | 色彩鮮艷繁多;非常美麗。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14回:“惟各人所登之云,五顏六色,其形不一。” |
shén sè zì dé神色自得 | 神色:神情,態度;自得:自覺得意,快意。神情顯露出得意的樣子。 | 唐·溫庭筠《乾誄子·權長孺》:“長孺視之,忻然有喜色,如獲千金之惠,涎流于吻,連撮瞰之,神色自得,合坐驚異。” |
tān cái hǎo sè貪財好色 | 貪圖財貨,喜好女色。 | 《漢書·高帝紀》:“沛公居山東時,貪財好色。” |
bù lù xíng sè不露形色 | 不讓思想活動從行動和表情上流露出來。 | |
miàn wú cán sè面無慚色 | 慚:羞愧。臉上沒有一點羞愧的神色。 | 《新編五代史平話 唐史》:“若以愛民惜庫物,遭大王殺死,仆見先王于地下,面無慚色矣。” |
àn rán wú sè黯然無色 | 黯然:發黑的樣子。指事物失去原有光彩,變得暗淡無光。 | 清 鄭燮《題畫竹》:“昔東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無竹,則黯然無色矣。” |
qiǎo lì míng sè巧立名色 | 見“巧立名目”。 | 明·李贄《三大夫像議》:“我這里佛自解放光,不似世上一等魍魎匠、魍魎僧巧立名色,誑人錢財也。” |
zhèng yán lì sè正顏厲色 | 顏:臉色。形容板著臉;神情非常嚴厲。 | 明 王廷相《雅述》:“有德之人,心誠辭直,正顏厲色,不作偽飾,以為心害。” |
yàn sè yào mù艷色耀目 | 顏色鮮艷,光彩耀眼 |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第七卷:“莫非玉羈、金勒、寶艠、花鞢、艷色耀目,香風襲人。” |
gǒu mǎ shēng sè狗馬聲色 | 良犬、駿馬、音樂、女色。借指窮奢極侈的享樂。 | 宋·張孝祥《宣州新建御書閣記》:“謂雖極天下之貴,而退朝燕息,從容娛樂者,獨在于是,狗馬聲色技巧之奉,不皇及也。” |
bù lù shēng sè不露聲色 | 露:顯露;聲:說話的聲音或語氣;色:臉上的表情。指不讓自己的思想感情從聲音、語氣和表情上流露出來。形容鎮靜、沉著。 | 清 王韜《淞隱漫錄 薊素秋》:“女知為所紿,特不知何人設此坑阱。女固黠,不露聲色,靜以待之。” |
shén sè yí rán神色怡然 | 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心情愉快,面色安祥。 | 《新五代史·死事傳·孫晟傳》:“晟終不對,神色怡然,正其衣冠南望而拜。” |
liǎn sè bǐng qì斂色屏氣 | 收起笑容,屏住呼吸。形容謹慎畏懼,不敢放肆。 | 宋 歐陽修《江寧府句容縣令贈尚書兵部員外郎王公墓志銘》:“縣之奸豪,皆斂色屏氣,指權相戒,不可犯公法。” |
hé yán shuō sè和顏說色 | 見“和顏悅色”。 | 《論語·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劉寶楠正義引漢·鄭玄注:“言和顏說色為難也。” |
jìng yán lìng sè靜言令色 | 靜:安靜;令:和善。指用花言巧語和媚態來迷惑他人。 | 東漢 班固《漢書 翟方進傳》:“兄宣靜言令色,外巧內嫉。” |
wǔ sè bīn fēn五色繽紛 | 指顏色繁多,非常好看。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43回:“連日把書房改做了帳房……鋪設得五色繽紛。” |
dà jīng shī sè大驚失色 | 色:神色。大為吃驚;臉色失常。形容極度驚恐。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忽見曹操帶劍入宮,面有怒色,帝大驚失色。” |
biàn liǎn biàn sè變臉變色 | 因內心驚、懼、急、怒而改變面色。 | 《小說選刊》1981年第9期:“那知李尚尚一聽,就變臉變色地發起脾氣來。” |
jiǔ sè zhī tú酒色之徒 | 嗜酒好色的人。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以后相處的雖多,都是豪華之輩,酒色之徒,但知買笑追歡的樂意,哪有憐香惜玉的真心。” |
xǐ xíng yú sè喜形于色 | 形:表露;色:臉色。內心的喜悅表現在臉上。形容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 | 《北史 高允傳》:“允喜形于色,語人曰:‘天恩以我篤老,大有所賚,得以贍客矣。’” |
yōu xíng yú sè憂形于色 | 形:表現。色:面色表情。憂愁的神色從臉上表現出來。 | 《舊唐書·五行志》:“四年六月,天下旱,蝗食田,禱祈無效,上憂形于色。” |
hún cán sè chǐ魂慚色褫 | 惶愧失色,驚恐不安。 | 唐·司空圖《釋怨》:“二子魂慚色褫,跼聽玉音。” |
è yán lì sè惡言厲色 | 說話和臉色都很嚴厲。 | 高云覽《小城春秋》第三八章:“洪珊老師雖然照樣是惡言厲色的把書茵斥罵一頓,但態度已經和緩下來了。” |
shēng sè bìng lì聲色并厲 | 聲色:聲音和臉色。說話時聲音和臉色都很嚴厲。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敦聲色并厲,欲以威力便從己。” |
xǐ xíng yú sè喜行于色 | 高興顯現在臉上。 | |
zhèng yán lì sè正言厲色 | 正:嚴正;厲:嚴厲;色:臉色。話語嚴正;態度嚴厲。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9回:“黛玉見他說的鄭重,又且正言厲色,只當是真事。” |
zhèng sè lì shēng正色厲聲 | 態度嚴正,言辭嚴厲。 | 明·方孝孺《王彪之》:“眾情疑懼方若鋒刃之迫膚,而能處之從容,正色厲聲決以大事,非勇者不能也。” |
jué sè jiā rén絕色佳人 | 絕色:絕頂美麗;佳人:美人。當代最美的女人。 | 《漢書 外戚傳》載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
dòu sè zhēng yán斗色爭妍 | 形容花盛開,競相逞美。 | 明·何景明《二月見梅》詩:“巡檐一笑卿相慰,斗色爭妍非爾時。” |
liǎo wū jǔ sè了無懼色 | 懼:害怕;色:神色。沒有一點害怕的神色。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八回:“戚顏色不變,了無懼色。” |
bù lù cí sè不露辭色 | 辭色:言辭神色。不讓心里的打算從話音和臉色上流露出來。形容說話沉著老練。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窺其際,好以甘言啖人,而陰中傷之,不露辭色。” |
hái nián zhù sè還年駐色 | 恢復年輕,永葆青春。 | 南朝·梁·劉孝標《山棲志》:“金鹽重于素壁,玉豉貴于明珠,可以養性銷痾,還年駐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