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得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qí kāi dé shèng旗開得勝 | 形容戰斗順利;一出兵就取得了勝利。 | 元 無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托賴主人洪福,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
yáng yáng zì dé洋洋自得 | 猶言洋洋得意。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5回:“主意打定,正在洋洋自得,那差出去的管家也回來了。” |
dé shòu qí jiān得售其奸 | 售:推銷,推行。得以推行他的奸計。 | 章炳麟《為辛亥同志俱樂部糾正段祺瑞廢止法統令通電》:“主權所在,名器不可假人,勿令矯偽者得售其奸也。” |
yī cù ér dé一蹴而得 | 見“一蹴而就”。 | 茅盾《路》十二:“現在,他們認為勝利不能一蹴而得,必須用持久戰。” |
dé cùn sī chǐ得寸思尺 | 得:取得,獲得。得了一寸,還想再進一尺。比喻貪得無厭。 | 《清史稿·食貨志》:“小民惟利是圖,往往得寸思尺。” |
dé cùn zé cùn得寸則寸 | 得到一寸就是一寸。指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得多少就是多少。 | 《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
dé mǎ shēng zāi得馬生災 | 《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后以“得馬生災”謂因福而得禍。 | 《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 |
chéng bài dé shī成敗得失 | 得:得利。失:失利。成功與失敗,得到的與丟掉的。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步騭傳》:“成敗得失,皆如所慮,可謂守道見機,好古之士也。” |
dé mǎ shé zú得馬折足 | 見“得馬生災”。 | 典出《淮南子·人間訓》。見“得馬生災”。 |
yī fū dé dào,jiǔ zú shēng tiān一夫得道,九族升天 | 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系的人也都跟著沾光。 | 清·劉鶚《老殘游記續集》第九回:“我聽說一夫得道,九祖升天,那有個九族升天之說嗎?” |
dé ráo rén chù qiě ráo rén得饒人處且饒人 | 指做事不要做絕,須留有余地。 | 《唾玉集·常談出處》:“蔡州褒信縣有道人式棋,常饒人先,其詩曰:‘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
jìn shuǐ lóu tái xiān dé yuè近水樓臺先得月 | 水邊的樓臺先得到月光。比喻由于近便而獲得優先的機會。 | 宋 俞文豹《清夜錄》:“范文正公鎮錢唐,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公即薦之。” |
lóu yǐ dé zhì螻蟻得志 | 螻蟻:螻蛄和螞蟻,比喻力量微小或地位低微的人。比喻小人得志。 | 西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海大魚,網弗能止也,釣弗能牽也,蕩而失水,則螻蟻皆得志焉。” |
duǒ dé hé shàng duǒ bù dé sì躲得和尚躲不得寺 | 寺:寺廟。指躲避一時,但終究不能根本逃避。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54回:“你不愿慌,‘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我自然有個料理。” |
yī dé zhī jiàn一得之見 | 一點點膚淺的見解。表示謙虛。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
yī rén dé dào,jī quǎn fēi shēng一人得道,雞犬飛升 | 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系的人也都跟著沾光。 | 魯迅《二心集·張資平氏的“小說學”》:“但作者一轉方向,則一人得道,雞犬飛升,何況神仙的遺蛻呢。” |
yī rén gāo shēng,zhòng rén dé jì一人高升,眾人得濟 | 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系的人也都跟著沾光。 | 梁斌《紅旗譜》第一卷:“一人高升,眾人得濟。你一個人掙錢,一大家子人不受急窄了。” |
xiāng dé yì zhāng相得益章 | 指互相配合、補充、更能顯出各自的長處。 | 漢·王褒《圣主得賢臣頌》:“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
tiǎo dé lán lǐ biàn shì cài挑得籃里便是菜 | 比喻得到一點就行,毫不挑剔。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0卷:“挑得籃里便是菜,一個信送將進去,登時把陳定放了出來。” |
bù rù hǔ xué,bù dé hǔ zǐ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不進老虎洞,就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擔風險就不可能取得成果。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班超傳》:“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 |
kāi juàn yǒu dé開卷有得 | 開卷:打開書本,指讀書;得:收獲。打開書來看就會有收獲。 | 晉·陶潛《與子儼等疏》:“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
xiǎo rén dé zhì小人得志 | 小人:舊指道德低下或行為不正派的人。指人格卑下的人取得權勢。 | 南朝·宋·何承天《為謝晦檄京邑》:“若使小人得志,君子道消。” |
dé cái mǎi fàng得財買放 | 得:貪得;放:釋放。收受賄賂,私放嫌犯。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40卷:“你做公差所干何事?若非用計謀死,必然得財買放,有何理說?” |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 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 |
jiàn zài xián shàng,bù dé bù fā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 箭:弓箭;弦:弓上用以發箭的牛筋繩子。箭已搭在弦上,不得不發射。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采取行動的時候。 | 三國·魏·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李善注引《魏志》:“矢在弦上,不可不發。” |
bù dé kāi jiāo不得開交 | 交:相錯,糾纏。形容沒法解開或擺脫。 | |
yí rán zì dé怡然自得 | 怡然:安閑、愉快的樣子。形容愉快而又自得其樂的神情。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黃帝》:“黃帝既寤,怡然自得。” |
bù rù hǔ xué,yān dé hǔ z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焉:怎么。不進老虎窩,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親歷險境就不能獲得成功。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班超傳》:“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 |
pīn dé yī shēn guǎ,gǎn bǎ huáng dì lā xià mǎ拼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 剮:古代酷刑,割肉。比喻再難的事,拼著一死也敢干下去。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8回:“拼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
róng rǔ dé shī榮辱得失 | 榮耀和恥辱,得到和失去。 | 明·洪應明《菜根譚》:“此身常放在閑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 |
zhì mǎn yì dé志滿意得 | 志向實現,心滿意足。 | 宋 陸九淵《與劉伯協書》:“當無道時,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小人志得意滿,君子阨窮禍患,甚者在囹圄,伏刀鋸、投荒裔。” |
shàng bù dé tái pán上不得臺盤 | 臺:桌子。比喻不懂禮節或地位卑微的人不能在正式的或隆重的場合出現。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胡老爹上不得臺盤,只好在廚房里或女兒房里幫著量白布、稱肉,亂竄。” |
bù rù shòu xué,ān dé shòu zǐ不入獸穴,安得獸子 | 不進野獸窩,怎能捉到小野獸。比喻不冒險進入險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周書·李遠傳》:“古人有言:‘不入獸穴,安得獸子。’若以奇兵出其不意,事或可濟。” |
jié zú xiān dé捷足先得 | 捷:快;敏捷;足:腳步。跑得快先得到。指行動敏捷的人先達到目的。 | 清 孔尚任《桃花扇 迎駕》:“自古道:‘中原逐鹿,捷足先得。’我們不可落他人之后。” |
yī wú suǒ dé一無所得 | 什么東西也沒有得到。 | 漢 焦贛《易林》:“步走逐鹿,空無所得。” |
dé yì yáng yáng得意洋洋 | 洋洋:得意的樣子。形容稱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樣子。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管晏列傳》:“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
yī dé zhī yú一得之愚 | 指自己對某件事的一點看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
jí zú xiān dé疾足先得 | 比喻行動迅速的人首先達到目的。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
yì qì zì dé意氣自得 | 意氣:意態,氣概;自得:自覺得意。形容驕傲自滿、洋洋得意的樣子。 | 《魏書·北海王子顥傳》:“兄顥入洛,成敗未分,便以意氣自得為時人所笑。” |
bù rù shòu xué,bù dé shòu zǐ不入獸穴,不得獸子 | 不進野獸窩,不能捉到小野獸。比喻不冒險進入險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北史·韋佑傳》:“古人稱不入獸穴,不得獸子。安危之事未可預量。” |
yī dé zhī gōng一得之功 | 一得:一點兒心得;功:成績。一點兒很微小的成績;指微小的成功。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
yī rén dé dào,jī quǎn shēng tiān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 一個人得道面仙,全家連雞、狗也都隨之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系的人也都跟著得勢。 | 漢 王充《論衡 道虛》:“淮南王學道,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之士,是以道術之士并會淮南,奇方異術,莫不爭出。王遂得道,舉家升天,畜產皆仙,犬吠于天上,雞鳴于云中。” |
dé yì wàng quán得意忘筌 | 捕得魚后;忘了捕魚的竹器。比喻達到目的之后;就忘記了原來的憑借。 | 《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
qī kāi bā dé七開八得 | 形容反反復復,十分周備。 | 老舍《龍須溝》第三幕:“我找二嘎子去啦,找了七開八得,也找不著他!” |
wáng yáng dé niú亡羊得牛 | 丟掉羊,得到牛。比喻損失小而收獲大。 | 《淮南子·說山訓》:“亡羊而得牛,則莫不利失也。” |
ràng lǐ yī cùn,dé lǐ yī chǐ讓禮一寸,得禮一尺 | 比喻以禮相讓,事雖微而獲益必大。 | 語出《太平御覽》卷四二四引三國魏曹操《禮讓令》:“里諺曰:‘讓禮一寸,得禮一尺。’斯合經之要矣。” |
yáng yáng dé yì洋洋得意 | 形容神氣十足,非常得意。 | 宋 朱淑真《春上亭上觀魚》:“春暖長江水正清,洋洋得意漾波生。” |
dé shī chéng bài得失成敗 | 指獲得與損失、成功與失敗。 | 晉 陸機《五等諸侯論》:“得失成敗,備在典謨,是以其詳,可得而言。” |
rú yú dé shuǐ如魚得水 | 好像魚得到水一樣。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很適合的環境。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傳》:“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
bù tàn hǔ xué,bù dé hǔ zǐ不探虎穴,不得虎子 | 探:探測。不進老虎窩,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險進入險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東觀漢記·班超傳》:“超悉會其吏士三十六人,酒酣激怒曰:‘不探虎穴,不得虎子。’” |
yù yù bù dé zhì郁郁不得志 | 郁郁:憂傷、愁悶的樣子。因自己的抱負志向不能施展而憂郁苦悶。 | 《快心編》第七回:“或因有才不售,郁郁不得志的。” |
chǔ dé chǔ gōng楚得楚弓 | 見“楚弓楚得”。 | 見“楚弓楚得”。 |
chǒu xí fù miǎn bù dé jiàn gōng gū丑媳婦免不得見公姑 | 公姑:公婆。比喻害怕見人而不得不見人。 | 清·張岱《與祁世培》:“丑媳婦免不得見公姑,緬焉呈面,公姑具眼,是妍是丑,其必有以區別之也。” |
yǒu qián shǐ dé guǐ tuī mò有錢使得鬼推磨 | 推磨:指辛苦勞累的工作。形容金錢萬能。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十卷:“常言道:‘有錢使得鬼推磨。’我們不少的是銀子,匡得將來買上買下。” |
bù tàn hǔ xué,ān dé hǔ zǐ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探:探測;安:怎么。不進老虎窩,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險進入險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晉·陳壽《三國志·呂蒙傳》:“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zhì dé qì yíng志得氣盈 | 猶志得意滿。 | 清·李伯元《南亭筆記》卷四:“王志得氣盈,不以巡撫置意中。每詣院謁巡撫,仰面視天,言如泉涌。” |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bù chóu méi chái shāo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 比喻只要基礎或根本還存在,暫時遭受損失或挫折無傷大體。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2回:“姑娘身上不大好,還得自己開解著些。身子是根本,俗語說的:‘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
dé guò qiě guò得過且過 | 得:能夠;且:姑且。只要勉強過得去;就這樣過下去形容胸無大志;沒有長遠打算;也指工作敷衍了事;不負責任。 | 元 無名氏《小孫屠》戲文第四出:“孩兒,我聽得道你要出外打旋,怕家中得過且過,出去做甚的?” |
bù dé ér zhī不得而知 | 得:能夠。無從知道。 | 唐 韓愈《爭臣論》:“故雖諫且議,使人不得而知焉。” |
shì dé qí fǎn適得其反 | 恰恰得到相反的結果。形容結果正好與希望相反。 | 清 魏源《籌海篇 議守上》:“今議防堵者,莫不曰:‘御諸內河不若御諸海口,御諸海口不若御諸外洋。’不知此適得其反也。” |
dé tiān dú hòu得天獨厚 | 天:天生;自然的;獨:獨特;厚:優厚。得到天然的特別優厚的待遇。形容所處的自然環境或具備的客觀條件特別好。也指人的際遇、天賦非常好。 | 明 張居正《答宗伯董潯陽》:“精神步履新銳少年弗逮也,何得天之厚如是哉!” |
shì fēi dé shī是非得失 | 正確與錯誤,得到的與失去的。 | 宋·朱熹《辭免兼實錄院同修撰奏狀》:“不知所言,重念臣愚,素無史學,然于是非得失之故,實有善善惡惡之心。” |
chǒu xí fù zǒng de jiàn gōng pó丑媳婦總得見公婆 | 比喻隱藏不住,總要露相。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十六回:“丑媳婦總得要見公婆的,索性我自己招罷。” |
tà pò tiě xié wú mì chù,dé lái quán bù fèi gōng fū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 比喻急需的東西費了很大的力氣找不到,卻在無意中得到了。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滿將大門閉了,兩個促膝細談。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
shě dé yī shēn guǎ,gǎn bǎ huáng dì lā xià mǎ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 比喻再難的事,拼著一死也敢干下去。 | 《紅樓夢》第六十八回:“拚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
rén rén dé ér zhū zhī人人得而誅之 | 得:可以,能夠;誅:殺死。所有的人都可以殺死他。極言某人罪大惡極。 | 《莊子·庚桑楚》:“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 |
dé wèi céng yǒu得未曾有 | 從來沒有過。 | 唐 萬齊融《阿育王寺常住田碑》:“阿寶塔之莊嚴,得未曾有。” |
bǎi sī bù dé qí jiě百思不得其解 | 百:多次;思:考慮,思考;解:理解。指經過百般思索仍舊不能理解。 | 清 梁啟超《論宗教與哲學家之長短得失》:“若此者皆不誠之人所百思不得其解也。” |
chuān jǐng dé rén穿井得人 | 比喻話傳來傳去而失真。 | 漢·王充《論衡·書虛》:“丁氏穿家井,井中得一人。” |
zài rén wū yán xià,bù dé bù dī tóu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頭 | 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順從。 | 《上饒集中營·煉獄雜記》:“他勸你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頭。” |
dé pián yí mài guāi得便宜賣乖 | 得到好處或實惠賣弄乖巧。 | 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七回:“真是名利雙收,得了便宜賣了乖,再也沒有這么美的事了。” |
bù dé bù ěr不得不爾 | 得:能;爾:如此。不得不這樣。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司馬芝傳》:“今諸典農,各言‘留者為行者宗田計,課其力,勢不得不爾。’” |
yōu rán zì dé悠然自得 | 悠然:安閑舒適的樣子;自得:內心得意而舒適。形容態度悠閑;心情舒適。 | 《晉書 隱逸傳 楊柯》:“常食粗飲水,衣褐缊袍,人不堪其憂,而柯悠然自得。” |
zhòng guā dé guā,zhòng dòu dé dòu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 得:得到,收獲。種什么,收什么。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樣的結果。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五回:“古人有篇偈子說得好,道是朝看釋迦經,莫念華嚴咒。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
zhì dé yì mǎn志得意滿 | 志向意愿都得到滿足。形容躊躇滿志的得意情態。 | 宋 陸九淵《與劉伯協書》:“當無道時,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小人志得意滿,君子厄窮禍患,甚者在囹圄,伏刀鋸,投荒裔。” |
dé qí suǒ zāi得其所哉 | 所:處所;哉;語氣詞。得到了合適的地方。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載!” |
dé shī cān bàn得失參半 | 得失:得到與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一半。即得失相當。 | |
chuí shǒu kě dé垂手可得 | 垂;放下。放下雙手就可以得到;形容事情非常容易;不費吹灰之力。也作“唾手可得”、“垂手而得”。 | 明 施耐庵《水滸傳》:“只除呼延灼將軍賺開城門,垂手可得。” |
dé bù cháng shī得不償失 | 所得到的補償不了所失去的。形容不上算。 | 宋 陸游《<方德亨詩集>序》:“得不償失,榮不蓋愧。” |
dé bù chóu shī得不酬失 | 見“得不償失”。 | 《后漢書·西羌傳論》:“軍書未奏其利害,而離叛之關已言矣。故得不酬失,功不半勞。” |
jiě rén nán dé解人難得 | 比喻知己難得。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安年少時,請阮光祿道《白馬論》,為論以示謝,于時,謝不即解阮語,重相咨盡。阮乃嘆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
dé bù bǔ shī得不補失 | 見“得不償失”。 | 《三國志·吳志·陸遜傳》:“權遂征夷州,得不補失。” |
shén lǐng yì dé神領意得 | 形容領悟透徹。 | 《高坐別傳》:“性高簡,不學晉語,諸公與之言,皆因傳譯。然神領意得,頓在言前。” |
zhì mǎn qì dé志滿氣得 | 猶志得意滿。 | 唐·韓愈《與崔群書》:“賢者恒無以自存,不賢者志滿氣得。” |
dé wèi cháng yǒu得未嘗有 | 見“得未曾有”。 | 宋·蘇軾《與郭功甫書》之一:“昨辱寵臨,久不聞語,殊出意表,蓋所謂得未嘗有也。” |
yǎ zǐ dé mèng啞子得夢 | 啞子:啞巴。啞子做了一個夢,心里全明白,卻不能向人表達。比喻有某種感受卻無法向人說出來。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石霜圓禪師》:“啞子得夢向誰說,須彌頂上浪滔天。” |
dé yì wàng xiàng得意忘象 | 謂只取其精神而無視其形式。 | 唐·梁肅《止觀統例議》:“非夫聰明深達,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 |
dé jūn xíng dào得君行道 | 得君:臣子獲得君主的信任;行:實行。有才學的人能得到賢明君主信任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 朱自清《論不滿現狀》:“真能得君行道,當然要多多少少改變那自己不滿別人也不滿的現狀。” |
dé shǒu yīng xīn得手應心 | 見“得心應手”。 | 《莊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 |
tài rán zì dé泰然自得 | 指身體感到不尋常的舒適的滿足。 | |
yáng yáng dé yì揚揚得意 | 形容十分得意的樣子。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隋煬帝逸游召譴》:“獨楊素殘忍深刻,揚揚得意,以為‘太子由我得立’。” |
qǔ fǎ hū shàng,jìn dé hū zhōng取法乎上,僅得乎中 | 取上等的為準則,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標準嚴要求。 | 語出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 |
dé yì wàng xíng得意忘形 | 形:形骸指自身的存在。高興得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常態。形容淺薄的人稍稍得志就忘記了應持的態度。 | 《晉書 阮籍傳》:“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 |
qǐ jiāng dé jiǔ乞漿得酒 | 討杯水喝,卻得到了酒。比喻得到的超過所要求的。 | 唐 劉知幾《史通 書志》:“太歲在酉,乞漿得酒;太歲在巳,販妻鬻子。” |
qiú shēng bù néng,qiú sǐ bù dé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 想死死不了,想活活不了。形容處境十分艱難。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34回:“屢次要尋自盡,無奈眾人日夜提防,真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
chǔ gōng chǔ dé楚弓楚得 | 楚國人丟掉的弓;仍然被楚國人拾到了。比喻自己丟失的東西落入與自己同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人手中。形容肥水沒有外流。 | 西漢 劉向《說苑》:“左右請求之。王曰:‘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
dé xiū biàn xiū得休便休 | 休:停止,罷休。該罷手時就罷手。指適可而止。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二回:“不如暫行停戰,與他議和,若他肯就我范圍,何妨得休便休,過了一年是一年,且到將來,再作計較。” |
dé shèng huí tóu得勝回頭 | 宋、元說書人的術語,在開講前,先說一段小故事做引子,取其吉利之意。 | 元·無名氏《錯斬崔寧》:“且先引下一個故事來,權做個得勝回頭。” |
dé xù rú lóng得婿如龍 | 形容得到稱心如意的佳婿。 | 宋·葉廷珪《海錄碎事·人事》:“后漢李贗、孫秀俱娶太尉恒焉女,時人謂恒叔元兩女俱乘龍,言得婿如龍。” |
qiú rén dé rén求仁得仁 |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實現。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