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發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dǎo lì fā yáng蹈厲發揚 | 蹈厲:踏地猛厲;發揚:奮發。比喻奮勇直前。 | 西漢·戴圣《禮記·樂記》:“發揚蹈厲,大公之志也。” |
tiān liáng fā xiàn天良發現 | 天良:人生來的良知。指人的良心又重新恢復。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66回:“他若昧了良心,自然要笑;設或天良發現,自然要哭了。” |
zhuó yì zāi huā huā bù fā,wú yì chā liǔ liǔ chéng yīn著意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 | 著意:用心。有心栽種的花沒開,無意插下的柳枝卻成了一片柳蔭。比喻存心想求得的沒得到,不經意的卻意外地取得了收獲。 | 元·關漢卿《魯齋郎》第二折:“著意栽花花不發,等閑插柳柳成蔭。” |
xīng chí diàn fā星馳電發 | 謂迅速如流星閃電。 | 北魏·高允《北伐頌》:“躍馬裹糧,星馳電發。” |
pī fà zuǒ rèn披發左衽 | 左衽:衣襟向左掩。頭發披散;前襟左開。指古代東方;北方少數民族的裝束;也指淪為異族。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
yī mù sān zhuō fà,yī fàn sān tǔ bǔ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 | 沐:洗頭;捉:用手攥住;哺:口中含的食物。洗一次頭與吃一頓飯要停頓三次。形容渴求賢才,謙恭下士。形容為延攬賢才而忙碌。 | 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
shù fā fēng bó束發封帛 | 《新唐書 列女傳 賈直言妻董》:“直言坐事。貶嶺南,以妻少,乃訣曰:‘生死不可期,吾去,可亟嫁,無須也。’董不答,引繩束發,封以帛,使直言署,曰:‘非君手不解。’直言貶二十年乃還,署帛宛然。乃湯沐,發墮無馀。”后以“束發封帛”指婦女忠貞不渝。 | 《新唐書·列女傳·賈直言妻董》:“直言坐事。貶嶺南,以妻少,乃訣曰:‘生死不可期,吾去,可亟嫁,無須也。’董不答,引繩束發,封以帛,使直言署,曰:‘非君手不解。’直言貶二十年乃還,署帛宛然。乃湯沐,發墮無馀。” |
yī yán bù fā一言不發 | 一句話也不說。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一:“三巧兒聽說丈夫把她休了,一言不發,啼哭起來。” |
fā hào chū lìng發號出令 | 發:發布;號:號令;令:命令。發布命令,下指示進行指揮。 | 西漢·戴圣《禮記·經解》:“發號出令而民說謂之和,上下相親謂之仁。” |
fā zōng zhǐ shì發蹤指示 | 獵人發現野獸的蹤跡,指示獵狗追殺。比喻在幕后操縱指揮。 | 西漢·司馬遷《史記·蕭相國世家》:“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 |
tóu pí fā má頭皮發麻 | 形容極其恐懼的感覺。 | 劉知俠《鐵道游擊隊》第18章:“當西邊‘中央軍’被殲以后,一些偽保長確實感到頭皮發麻。” |
zhuó fà nán shǔ擢發難數 | 拔下的頭發難以數清(擢:拔)。比喻罪行很多。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范睢蔡澤列傳》:“擢賈之發以續之罪,尚未足。” |
fā zòng zhǐ shì發縱指示 | 發:發現;縱:放縱,也通“蹤”。發現野獸的蹤跡,指示獵狗跟蹤追捕。比喻暗中操縱指揮。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蕭相國世家》:“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 |
huáng fā dài bèi黃發駘背 | 見“黃發臺背”。 | 唐·李德裕《上尊號玉冊文(會昌二年奉敕撰)》:“于是服冕之士,戴鹖之倫,暨藩侯邦伯,黃發駘背,不謀而進曰……” |
qiān yī fà ér dòng quán shēn牽一發而動全身 | 比喻動極小的部分就會影響全局。 | 清 龔自珍《上大學士書》:“故事何足拘泥?但天下事,有牽一發而全身為之動者,不得不引申觸類及之也。” |
fā rén shēn xǐng發人深省 | 發:啟發;省:醒悟。啟發人們深思而有所醒悟。 | 唐 杜甫《游龍門奉先寺》詩:“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
fā tì jiān fú發擿奸伏 | 發:揭發。揭發隱秘的壞人壞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法雄傳》:“善政事,好發擿奸伏,盜賊稀發,吏人畏愛之。” |
fèn fā yǒu wéi奮發有為 | 精神振作,有所作為。 | 《元史 陳祖仁傳》:“孰不欲奮發有為,成不世之功。” |
yī fà qiān jūn一發千鈞 | 鈞:古代重量單位;約等于現在三十斤。千萬斤的重量吊在一根頭發上;比喻情況萬分危急。 | 東漢 班固《漢書 枚乘傳》:“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懸無極之高,下垂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將絕也。” |
fā fèn dǎo lì發奮蹈厲 | 發:奮發,振作;蹈:跳、踏;厲:猛烈,有力。后比喻精神奮發,意氣風發昂揚。 | 鄒韜奮《萍蹤寄語》:“總以為社會大眾謀幸福為第一義;發奮蹈厲,艱苦備嘗,為的是這件事。” |
liú zhōng bù fā留中不發 | 皇帝把臣下的奏章留在宮禁中,不交議也不批答。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15回:“武后臨朝,心中郁悶,曾三上封章,勸其謹守婦道,迎主還朝,武后俱留中不發。” |
duàn fà wén shēn斷發文身 | 剪短頭發,身上刺著花紋。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風俗。 | 左丘明《左傳 哀公七年》:“仲雍嗣之,斷發文身,祼以為飾。” |
chuō lì fèn fā踔厲奮發 | 見“踔厲風發”。 | 孫中山《中國革命史·革命之運動》:“其慷慨助餉,多為華僑;熱心宣傳,多為學界;沖鋒破敵,則在軍隊與會黨,踔厲奮發,各盡所能,有此成功。” |
máo fà sǒng lì毛發悚立 | 毛發:頭發和汗毛;聳:豎起。頭發與汗毛豎起。形容非常恐懼。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迄今思之,尚毛發悚立也。” |
hè fà jī pí鶴發雞皮 | 鶴發:白發;雞皮:形容皮膚有皺紋。皮膚發皺,頭發蒼白。形容老人年邁的相貌。 | 北周 庾信《竹杖賦》:“噫,子老矣!鶴發雞皮,蓬頭歷齒。” |
fèn fā dǎo lì奮發蹈厲 | 奮:振作;發:激勵;蹈:踩,引伸為做,實行;厲:猛烈,迅疾。精神振奮,行動迅猛。 | 鄒韜奮《抗戰以來·自動奮發的千萬青年》:“且有整千整百的女青年奮發蹈厲地走出家庭,奔赴前線,不讓男同胞專美。” |
máo fā dǎo shù毛發倒豎 | 倒豎:尾端朝上直立。汗毛、頭發都豎起來。①比喻怒不可遏。②形容很害怕,很緊張。亦作“毛發皆豎”、“毛發盡豎”、“毛發為豎”。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0回:“騰讀畢,毛發倒豎,咬牙嚼舌,滿口流血。” |
páng méi hè fā龐眉鶴發 | 同“龐眉皓發”。 | 宋·陳合《寶鼎記·壽賈師憲》詞:“盡龐眉鶴發,天上千秋難老。” |
zhū yán hè fā朱顏鶴發 | 朱顏:紅潤的臉。紅潤的臉和像鶴羽毛一樣白的頭發。形容老年人精神煥發的樣子。 | 明·陶宗儀《輟耕錄·道士壽函》:“一老道士者,朱顏鶴發,延至其室。” |
wò fà tǔ cān握發吐餐 | 握發:握著頭發;吐:吐出。為了禮賢下士而停止洗頭和吃飯。指為國而禮賢下士。 | 南朝·宋·何承天《宋鼓吹饒歌·思悲公篇》:“萬國康,猶弗已。握發吐餐,下群士。惟我君,繼殷周。” |
fā rèn zhī shǐ發軔之始 | 發軔:撤蕩撐住車輪的木頭,啟動車輛啟程。比喻事情的發端。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28回:“以李彥青一生事業而論,此時還不過發軔之始。” |
bái fà láng guān白發郎官 | 指直到年老也沒晉升的人。 | 東漢·班固《漢武故事》:“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署。” |
fā shàng zhǐ guàn發上指冠 | 毛發豎起貌。形容極度憤怒。 | 戰國·宋·莊周《莊子·盜跖》:“盜跖聞之,目如明星,發上指冠。” |
zhāo lóng fā kuì昭聾發聵 | 使耳聾的人也能夠聽到。比喻用語言文字等給人以極大的啟發,即使糊涂麻木的人也會清醒過來。 | 《天討·望帝<四川討滿洲檄>》:“巴縣鄒烈士容首起大呼,昭聾發聵,正義浹乎寰宇,回響振乎棧峽。” |
shì tiān duàn fā誓天斷發 | 斷發向天起誓。 |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哀也。” |
pī fà xiǎn zú被發跣足 | 被發:披散頭發;跣足:赤腳。披散頭發,光著腳。形容困苦或生活散漫。 |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王侃》:“瞥見一畫衣女子,被發跣足,冒風而至,連呼:‘三郎救我命!’” |
fā méng qǐ zhì發蒙啟滯 | 發蒙:啟發蒙昧;滯:不流通。啟發蒙昧,打通阻塞。 | 《宋書·武帝紀下》:“古之建國,教學為先,弘風訓世,莫當于此,發蒙啟滯,咸必之。” |
tǔ bǔ zhuō fā吐哺捉發 | 見“吐哺握發”。 | 唐·韓愈《后廿九日復上書》:“今雖不能如周公吐哺捉發,亦宜引而進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
fà zhǐ zì liè發指眥裂 | 頭發向上豎起;眼眶也裂開。形容極度悲傷;憤怒。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 |
dài fā hán yá戴發含牙 | 見“戴發含齒”。 | 清·洪昇《長生殿·罵賊》:“雷海清呵!若不把一肩擔,可不枉了戴發含牙人是俺。但得綱常無缺,須眉無愧,便九死也心甘。” |
zì liè fà zhǐ眥裂發指 | 眼角裂開,頭發上豎。形容憤怒到極點。 | 《史記·項羽本紀》:“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 |
yī mù sān zhuō fà一沐三捉發 | 沐:洗頭;捉:用手攥住。洗一次頭要停頓三次。形容渴求賢才,謙恭下士。 | 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
biāo fā diàn jǔ飆發電舉 | 飆:暴風;舉:起飛。形容聲勢迅猛。 | 《明史 戚繼光傳》:“大猷老將務持重,繼光則飆發電舉,屢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
zhāo fā xī zhì朝發夕至 | 早上出發;晚上到達。 | 唐 韓愈《鱷魚文》:“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鱷魚朝發而夕至也。” |
bái fà cāng cāng白發蒼蒼 | 蒼蒼:灰白色。形容年邁而頭發花白。 | 唐 韓愈《祭十二郎文》:“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白發蒼蒼,而齒牙搖動。” |
jiàn bù xū fā箭不虛發 | 箭射得準;每發必中。也作“弓不虛發”。 | 漢 司馬相如《上林賦》:“弓不虛發,應聲而倒。” |
péng tóu sàn fà蓬頭散發 | 形容頭發披垂,非常散亂。 |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60回:“眾役將婆子打的蓬頭散發,和開路鬼一般。” |
pī fà zuǒ rèn被發左衽 | 被發:散發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也指淪為夷狄。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
chūn sǔn nù fā春筍怒發 | 春天的竹筍迅速茂盛地生長。比喻好事層出不窮地產生。 | |
bǎi zhòng bǎi fā百中百發 | 中:射中目標。發:發射。形容射箭、投擲或射擊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從不落空。同“百發百中”。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一:“回陳桐聞腦后鸞鈴響處,料是飛虎趕來,掛下畫戟,取火龍標掌在手中,此標乃異人秘授,出手煙生,百中百發。” |
pī fà yáng kuáng被發陽狂 | 被發:披散頭發。披散頭發,裝作瘋狂 | 《隋書·楊伯丑傳》:“于是被發陽狂,游行市里,形體垢穢,未嘗櫛沐。” |
tóng yán hè fà童顏鶴發 | 顏:臉色。仙鶴羽毛似雪白的頭發,孩子似的紅潤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氣色好。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5回:“策見其人,童顏鶴發,飄然有出世之姿。” |
fā méng jiě fu發蒙解縛 | 發蒙:啟發蒙昧;解縛:解除束縛。指啟發蒙昧,解除束縛。 | 明 唐順之《與顧箸溪書》:“其齷齪處,又恨不得就明公而為發蒙解縛也。” |
bái fà xiāng shǒu白發相守 | 白頭:頭發白。指夫妻相愛相守一直到老 |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七卷:“但小女無瑕之玉被汝點破,端期白發相守,慎毋見棄可也。” |
pī fā rù shān披發入山 | 謂離開俗世而隱居。 | 明·王世貞《綱鑒會纂·后漢紀》:“汝欲取蜀,吾當披發入山,不失信天下也。” |
wò fā tǔ sūn握發吐飧 | 見“握發吐哺”。 | |
jiàn liǎn guì fā賤斂貴發 | 見“賤斂貴出”。 | 《新唐書·鄭珣瑜傳》:“既至河南,清靜惠下,賤斂貴發,以便民。” |
máo fà jìn shù毛發盡豎 | 豎:直立。汗毛和頭發都豎立起來。形容憤怒或極度恐懼、緊張的樣子。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71回:“黑蠻龍聽了,不覺腮邊火冒,毛發盡豎。” |
fā hào tǔ lìng發號吐令 | 發:發布;號:號令;令:命令。發布命令,下指示進行指揮。 | 晉·葛洪《抱樸子·君道》:“發號吐令,則訇若雷霆之激響,而不為邪辨改其正。” |
pī zī xuē fà披緇削發 | 緇:黑色僧衣。剃去頭發披上僧衣。指出家為僧尼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7卷:“何不舍離愛欲,披緇削發,就此出家。” |
páng méi huáng fā龐眉黃發 | 眉斑白,頭發黃。指老人。龐,用同“厖”。 | 《北史·隋紀下·煬帝》:“朕永言稽古,用求至理,是以龐眉黃發,更令收敘,務簡秩優。” |
ài fà shuāi róng艾發衰容 | 艾:蒼白色。灰白色的頭發,衰老的面容。 | 唐 元稹《郡齋感懷見寄》:“艾發衰容惜寸輝。” |
fā fán yán lì發凡言例 | 發凡:揭示全書的通例。分類舉例以說明書的體例。 | 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其發凡以言例,皆經國之常制。” |
chōng guàn nù fā沖冠怒發 | 形容極為憤怒。 | 《舊唐書·鄭畋傳》:“而畋沖冠怒發,投袂冶兵,羅劍戟于樽前,練貔貅于閫外。” |
bù jué rú fà不絕如發 | 絕:斷。形容局勢危急。 | 東漢 班固《漢書 燕刺王劉旦傳》:“先日諸呂陰謀大逆,劉氏不絕如發。” |
zhāo fā mù zhì朝發暮至 | 指早晨出發晚上就到達。形容路程很近或交通方便。 | 語出《后漢書 烏桓傳》:“居止近塞,朝發穹廬,暮至城郭,五郡民庶,家受其辜。” |
pī fà yáng kuáng被發詳狂 | 被發:披散頭發。披散頭發,裝作瘋狂 | 漢·趙曄《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子胥之吳,乃被發詳狂,跣足涂面,行乞于市。” |
fā fèn wàng cān發憤忘餐 | 發憤:下決心,立志;餐:吃飯。發憤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 | 《魏書·高允傳》:“拔萃衡門,俱漸鴻翼,發憤忘餐,豈要斗食。” |
fā jiān zhāi yǐn發奸摘隱 | 發:揭發。揭發隱秘的壞人壞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9卷:“再說陸公在任,公文不要,愛民如子,況又發奸摘隱,剔清利弊。” |
máo fà sēn shù毛發森豎 | 豎:直立。汗毛和頭發都豎立起來。形容憤怒或極度恐懼、緊張的樣子。 | 宋·岳珂《桯史·館娃浯溪》:“余忽心動,毛發森豎,乃跡故步,還至水滸。” |
qín chǐ dài fā噙齒戴發 | 形容男子漢的豪邁氣概。 |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三折:“奉先你是個男子漢,頂天立地,噙齒戴發,與老婆做不的主,要你何用。” |
tǔ shí wò fā吐食握發 | 同“吐哺握發”。 | 晉·葛洪《抱樸子·交際》:“雖筆不集札,菽麥不辨,為之倒屣,吐食握發。” |
yīng zī bó fā英姿勃發 | 英勇威武,神采四溢。 | 賴少其《<錢松喦畫集>序》:“現在的畫面上舍棄了兩棵大黃桷樹,把柏樹從小改大,使其英姿勃發,昂首挺立。” |
yīng zī huàn fā英姿煥發 | 英姿:英勇威武姿態;煥發:光彩四射。形容英俊威武的樣子。 | 宋·蘇軾《念媽嬌·赤壁懷古》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出嫁了,雄姿英發。” |
fā xiàn bù lìng發憲布令 | 猶發號施令。 | 《墨子 尚同下》:“試用家君發憲布令其家。” |
jiǎn fà pī hè剪發披褐 | 剪發:剪掉頭發,指削發為僧;褐:獸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比喻剪發為僧。 | 唐·李公佐《謝小娥傳》:“里中豪族爭求聘,娥誓心不嫁。遂剪發被褐,訪道于牛頭山。” |
fā fèn wéi xióng發奮為雄 | 發奮:振作興起。決心奮斗使自己成為杰出人才。 | 孫中山《上李鴻章書》:“雖處布衣而以天下為己任,此其人必能發奮為雄,卓異自立。” |
yī fā ér bù kě shōu一發而不可收 | 事情一經發生便不能收住。 |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隋文帝》:“亂敗之及,一發而不可收也。” |
háo fà wú yí毫發無遺 | 毫:細毛;發:頭發;毫發:比喻細微;遺:遺漏。形容沒有一絲一毫的遺漏。 | 唐·韓愈《進順宗皇帝實錄表狀》:“致有差誤,圣明所監,毫發無遺,恕臣不逮。” |
pò jiān fā fú破奸發伏 | 揭露隱藏的壞人。 | 宋·范仲淹《宋故衛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銘》:“徙隴城郡,歷比、駕二部外郎,在郡未幾,破奸發伏,有神明之號。” |
fèn fā chuō lì奮發踔厲 | 奮發有為,意氣昂揚。語本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踔厲風發,率常屈其座人。” | 語出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踔厲風發,率常屈其座人。” |
qǐ gēn fā yóu起根發由 | 比喻指出事物的根源。 | |
hè fā sōng zī鶴發松姿 | 白色的頭發,松樹的姿態。形容人雖老猶健。 | 金·元好問《紫微劉丈山水為濟川賦》詩:“千章古木散巖谷,鶴發松姿馀典刑。” |
fā táng zhī qǐng發棠之請 | 發:發放;棠:齊國地名,積谷之處;請:請求。原指孟軻勸請齊王發放棠邑糧食賑濟饑民。后指請示賑濟。 | 《孟子·盡心下》:“齊饑,陳瑧曰:‘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棠。’” |
sī fā zhī gōng絲發之功 | 絲發:一根絲,一根頭發。指功勞極微小。 | 漢·蔡伯喈《上漢書十志疏》:“父子一門,兼愛恩寵,不能輸寫心力,以效絲發之功。” |
pī fà rù shān被發入山 | 被:通“披”;被發:披散頭發。指歸隱山林。 | 晉·袁曄《獻帝春秋》:“汝欲取蜀,吾當被發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
dǎo lì fèn fā蹈厲奮發 | 蹈:踩,引伸為做,實行;厲:猛烈,迅疾;奮:振作;發:激勵。精神振奮,行動迅猛。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59回:“吾父老子弟,尤當蹈厲奮發,為民前軀。” |
xīn fā yú xíng新發于硎 | 刀剛在磨刀石上磨過。形容非常鋒利。新發:剛磨過;硎:磨刀石。 | 先秦 莊周《莊子 養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
fā zōng zhǐ shǐ發蹤指使 | 操縱指揮。同“發縱指使”。 | 鄒韜奮《萍蹤憶語》四:“美國在一九一七年的參加世界大戰,也是出于華爾街的發蹤指使。” |
jié fā wéi yī截發剉稾 | 見“截發留賓”。 | |
fā rén shēn sī發人深思 | 深:無限,沒有窮盡。啟發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語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尋味。 | 京夫《手杖》:“雖平平淡淡,卻頗發人深思,讓人牽腸動情。” |
pī fā yīng guàn被發攖冠 | 被:通“披”,披散;攖:縈繞。披發散纓。形容匆忙急迫不及整束 | 《暴風雨前》第二部:“大家總必趕快把手上的事丟下,呼朋喚友,一齊跑來,一以表示他們被發攖冠的熱忱。” |
jiǎn fā bèi hè剪發被褐 | 見“剪發披緇”。 | 唐·李公佐《謝小娥傳》:“里中豪族爭求聘,娥誓心不嫁。遂剪發被褐,訪道于牛頭山。” |
niǎo fú fā yǐn擿伏發隱 | 擿:揭露。伏:隱藏。發:揭發。隱:隱蔽。揭露檢舉壞人和隱藏的壞事。亦作“擿奸發伏”、“擿伏發奸”。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9卷:“蒞任之后,擿伏發隱,不畏豪橫,不上半年,治得縣中奸尻斂跡,盜賊潛蹤,人民悅服。” |
hòu jī bó fā厚積薄發 | 厚積:指大量地、充分地積蓄;薄發: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積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準備充分才能辦好事情。 | |
jié fà cuò gǎo截發銼藳 | 銼藳:銼碎褥草。把頭發剪了賣錢招待客人,銼碎褥草給客人喂馬。指誠摯待客。 | 明·徐渭《壽史母序》:“陶侃之母貧約無他營也,截發銼藳,以易其供,以給其秣。” |
jīng shén huàn fā精神煥發 | 煥發:光彩四射的樣子。形容精神振作;情緒飽滿。 | 宋 周密《癸辛雜識后集 太學文變》:“江東李謹思、熊瑞諸人,倡為變體,奇詭浮艷,精神煥發,多用《莊》《列》之語,時人謂之換字文章。” |
yì lùn yīng fā議論英發 | 指崇論弘議,才華橫溢。 | 《續傳燈錄 洪英禪師》:“時會下龍象雜沓,而師議論英發,常傾四座,聲名藉甚。” |
háo fā sī sù毫發絲粟 | 形容極其微小。 | 宋·陳亮《跋焦伯強帖》:“諸公巨人踵武相接,天下毫發絲粟之才,皆得以牽連成就,況若伯強之卓然能自見者乎!” |
fā fèn yǒu wéi發奮有為 | 精神振作,有所作為。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39回:“你也可以借此報效朝廷,正是男子漢發奮有為之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