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鼓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qiāo biān gǔ敲邊鼓 | 比喻從旁幫腔或助勢。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4回:“這話須得你老哥自己去找他,我們旁人只能敲敲邊鼓。” |
gǔ qí xiāng dāng鼓旗相當 | 同“旗鼓相當”。 | 《后漢書·隗囂傳》:“如令子陽到漢中、三輔,愿因將軍兵馬,鼓旗相當。” |
gǔ gǔ nāng nāng鼓鼓囊囊 | 軟外皮中塞得圓鼓鼓的;藏物凸起的樣子。 |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四十九回:“看見皮瓠藤籃之類,鼓鼓囊囊的裝著許多東西。” |
cháo zhōng mù gǔ朝鍾暮鼓 | 見“朝鐘暮鼓”。 | |
wò gǔ yǎn qí臥鼓偃旗 | 臥鼓:停止敲鼓;偃旗:放倒旗子。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隱蔽行軍,不暴露目標。 | 《周書·王思政傳》:“東魏太尉高岳、行臺慕容紹宗、同劉豐生等,率步騎十萬來攻潁川,城內臥鼓偃旗,若無人者。” |
bù gǔ léi mén布鼓雷門 | 布鼓:用布蒙的鼓;雷門:古代會稽的城門名。在雷門前擊布鼓。比喻在能手面前賣弄本領。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尊傳》:“毋持布鼓過雷門。”顏師古注:“雷門,會稽城門也,有大鼓,越擊此鼓,聲聞洛陽,故尊引之也。布鼓,謂以布為鼓,故無聲。” |
táo róng gǔ zhù陶镕鼓鑄 | 陶镕:燒制陶器;鼓鑄:冶煉金屬。比喻給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響。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60回:“軍機處各大臣,雖經洋翰林、洋進士一番陶镕鼓鑄,也只曉得‘立憲,立憲’!” |
yǔ yáng pí gǔ漁陽鞞鼓 | 見“漁陽鼙鼓”。 | 唐·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鞞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
zhāo zhōng mù gǔ朝鐘暮鼓 | 佛寺晨撞鐘,暮擊鼓以報時。 | 唐 李咸用《山中》詩:“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長掛情。” |
gǔ pén zhī qī鼓盆之戚 | 舊指死了妻子。 | 先秦 莊周《莊子 至樂》:“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 |
zhuàng zhōng fá gǔ撞鐘伐鼓 | 奏樂,指寺院的晨鐘暮鼓。 | 柳亞子《論詩五絕答鵝雛》:“撞鐘伐鼓幾人知?王薼清言世已非。” |
gǔ chún zǎ shé鼓唇咋舌 | 同“鼓唇搖舌”。 | 清·錢泳《履園叢話·舊聞·席氏多賢》:“而胥吏衙役輩鼓唇咋舌,欲以罔利。” |
zhuàng zhōng jī gǔ撞鐘擊鼓 | 奏樂,指寺院的晨鐘暮鼓。 | 戰國·鄭·墨翟《墨子·非樂上》:“撞巨鐘,擊鳴鼓。” |
pāo jīn qì gǔ拋金棄鼓 | 金:鑼。拋下助戰用的鑼與鼓。形容被打敗而逃走。 | 元·無名氏《杏林莊》第二折:“俺如今不須用刀死追復,他每都拋金棄鼓,領著殘卒,離營撇寨那廂撲。” |
zhōng gǔ zhuàn yù鐘鼓饌玉 | 謂鳴鐘鼓,食珍饈。形容富貴豪華的生活。 | 唐·李白《將進酒》詩:“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 |
jiāo zhù gǔ sè膠柱鼓瑟 | 膠:用膠粘住;柱:瑟上調音用的短木;鼓:彈奏;瑟:一種古樂器。用膠把柱粘住;再去彈瑟;比喻拘泥固執而不知變通。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
yáo líng dǎ gǔ搖鈴打鼓 | 搖動著鈴,敲打著鼓。比喻大聲張揚,喧嘩吵鬧。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2回:“既是你喬親家爹主張,兌三百二十兩,抬了來罷!休要只顧搖鈴打鼓的了。” |
hán bǔ ér xī,gǔ fù ér yóu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 含哺:口含食物;鼓腹:手拍肚皮。口含食物,飽食挺腹。形容人過著安樂的生活。 | 戰國·宋·莊周《莊子·馬蹄》:“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
yāo gǔ xiōng dì腰鼓兄弟 | 腰鼓:古樂器,兩頭粗,中間細。比喻兄弟輩里居中的的那一個較差。 | 《齊書·沈沖傳》:“沖與兄淡淵,名譽有優劣,世號為腰鼓兄弟。” |
zhòng zhèn qí gǔ重振旗鼓 | 見“重整旗鼓”。 | 清·湘靈子《軒亭冤·驚夢》:“儂欲重振旗鼓,煩你擬篇男女平權文勸戒女子。” |
zhòng xīng qí gǔ重興旗鼓 | 猶言重整旗鼓。 | 清·新廣東武生《黃蕭養回頭》:“現下招集人才,團練軍馬,倘有機會可乘,一定重興旗鼓。” |
gǔ yuè qí míng鼓樂齊鳴 | 擊鼓和奏樂聲一齊響。形容熱鬧景象。 | 郭沫若《虎符》第二幕:“群眾起來,鼓樂齊鳴。” |
luó qí gǔ bù qí鑼齊鼓不齊 | 比喻人到不齊或條件不具備。 | |
gǔ jīng bào yǎn鼓睛暴眼 | 眼睛突出的樣子。 |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中國的鼓睛暴眼的文字實在是比穿山甲、比猬毛還要難于接近的逆鱗。” |
yǎn qí wò gǔ偃旗臥鼓 | 見“偃旗息鼓”。 | 《梁書·王僧辯傳》:“及賊前鋒次江口,僧辯乃命眾軍,乘城固守,偃旗臥鼓,安若無人。” |
dāng miàn luó,duì miàn gǔ當面鑼,對面鼓 | 比喻面對面地商量、對證或爭論。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1回:“他聽見俺娘說不拘幾時要對這話,他如何就慌了。要是我,你兩個當面鑼、對面鼓的對不是!” |
xuán yáng dǎ gǔ懸羊打鼓 | 懸:吊掛。把羊吊起來,使羊腳亂動擊鼓。古代作戰時使用空營誘惑敵人。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57回:“又暗令兵士通知各位元帥,將各營虛設旗帳,懸羊打鼓。” |
bài gǔ zhī pí敗鼓之皮 | 敗:破舊。破鼓皮可作藥材。比喻雖微賤,卻是有用的東西。 | 唐 韓愈《進學解》:“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
gǔ shé yáo chún鼓舌搖唇 | 同“鼓唇搖舌”。 | 元·高文秀《誶范叔》第二折:“幾時行通利方,憑著咱鼓舌搖唇,立取他封侯拜將。” |
xián ér gǔ zhī弦而鼓之 | 弦:琴弦,裝上弦;鼓:彈。裝上弦開始彈奏音樂。 | 明·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 |
gǔ něi qí mí鼓餒旗靡 | 鼓點無力,旗幟歪倒。形容軍隊士氣不振。 | 清·魏源《圣武記》卷一:“凡行陣參伍彌縫之際,略覺鼓餒旗靡處,得健銳兵數十屹立其間,則整而復進。” |
gǔ chuī xuān tián鼓吹喧闐 | 形容音樂演奏的聲音嘈雜熱鬧。 | 《醒世姻緣傳》第九三回:“離店家不上五六里之地,只是后面鼓吹喧闐,回頭觀看,燈火燭天。” |
xuán yáng jī gǔ,è mǎ tí líng懸羊擊鼓,餓馬提鈴 | 懸:吊掛。把羊吊起來,使羊腳亂動擊鼓;把鈴吊在餓馬的蹄子上發出聲音。古代作戰時使用空營誘惑敵人。 | 元·無名氏《千里獨行》楔子:“俺今夜倒下個空營,著懸羊擊鼓,餓馬提鈴。” |
huān hū gǔ wǔ歡呼鼓舞 | 形容歡樂興奮之極。 | 宋·蘇軾《繳進免五谷力勝稅錢議札子》:“去歲扈從南郊,親見百姓父老,瞻望圣顏,歡呼鼓舞。” |
jīn gǔ xuān tián金鼓喧闐 | 金鼓:金鉦和鼓。喧闐:聲音大。形容音樂演奏的聲音嘈雜熱鬧。亦形容軍威壯盛或戰況激烈。 | 清 金捧閶《守一齋筆記 蘆花會》:“忽金鼓喧闐,儀衛甚盛,觀者踵接肩摩。” |
gǔ wǔ huān xīn鼓舞歡忻 | 同“歡欣鼓舞”。 | |
dǎ biān gǔ打邊鼓 | 指從旁鼓吹、協助。 | 魯迅《集外集 序言》:“只因為那時詩壇寂寞,所以打打邊鼓,湊些熱鬧。” |
léi gǔ míng jīn擂鼓鳴金 | 金:指鑼。指戰場上擊鼓打鑼,以壯聲勢。 | 元·無名氏《午時牌》第二折:“我今日傳了將令,則要您記的叮嚀:也不許搖旗吶喊,也不許擂鼓鳴金。” |
yáo chún gǔ huì搖唇鼓喙 | 猶言搖唇鼓舌。 | 明·宋濂《送徐大年還淳安序》:“世之好議論者,見其辭祿而歸,搖唇鼓喙,詡詡相夸獎。” |
yáo chún gǔ shé搖唇鼓舌 | 鼓舌:嚼舌頭;指詭辨。搖動嘴唇;鼓動舌頭。形容利用口才進行煽動或游說。 | 先秦 莊周《莊子 盜跖》:“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 |
yáo wěn gǔ shé搖吻鼓舌 | 耍嘴皮,嚼舌頭。形容耍弄嘴皮進行挑撥煽動,泛指賣弄口才。 | 宋·陳亮《辯士傳序》:“一時鮮廉寡恥之徒往來乎其間,搖吻鼓舌,劫之以勢,誘之以利。” |
gǔ yǎn nǔ jīng鼓眼努睛 | 眼睛張大、凸起的樣子。謂使眼色。 | 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七:“‘你跟我來,有句話問你。’他鼓眼努睛,對她這樣說。” |
gǔ shuāi lì jìn鼓衰力盡 | 鼓:戰鼓聲。衰:微弱。戰鼓聲音微弱,力量已經用盡。形容戰爭接近失敗時的慘狀,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無力。 | |
huān xīn gǔ wǔ歡忻鼓舞 | 形容歡樂振奮,感情激動。 |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三國》:“故因名以勸實,因文以全質,而天下歡忻鼓舞于敦實崇質之中。” |
kāi tái luó gǔ開臺鑼鼓 | 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的開頭部分。也比喻一個事件的開頭。 |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我的粗枝大葉的東西,就當作一番開臺鑼鼓好了。” |
dǎ tuì táng gǔ打退堂鼓 | 退堂:指古代封建官吏坐堂問事完畢。封建官吏在退堂前;差役要打退堂鼓;表示停止辦公或審理案件結束。現比喻跟人共同做事時中途退出。也比喻遇到困難或問題時;向后退縮。 | 元 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左右,打散堂鼓,將馬來,回私宅去也。” |
gǔ pò zhòng rén chuí鼓破眾人捶 | 指眾人群起攻擊落魄失勢之人。 |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32回:“人常說:墻倒眾人推,鼓破亂人捶。” |
gǔ nǎo zhēng tóu鼓腦爭頭 | 爭著出頭;要冒尖,強出頭。 | 《全元散曲·柳營曲·風月擔》:“勤兒每正鼓腦爭頭,斗喧呼謝館秦樓。” |
pò gǔ luàn rén chuí破鼓亂人捶 | 比喻人失勢受到大家的欺侮。 | 馮驥才《神鞭》:“好啊!破鼓亂人捶呀!等三爺把傻巴兒的辮子揪下來,就砸你的鋪子!” |
diào shé gǔ chún掉舌鼓唇 | 炫耀口才,夸夸其談。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79回:“妝女的呈嬌獻媚,令人消魂;耍丑的掉舌鼓唇,令人捧腹。” |
pū qí xī gǔ仆旗息鼓 | 息:停止。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隱蔽行軍,不暴露目標。比喻無聲無息地停止運動。 | 《新唐書·南蠻傳》:“會蠻踵來,還攻大度河,仆旗息鼓。” |
gǔ fù jī rǎng鼓腹擊壤 | 同“擊壤鼓腹”。 | 《隋書·儒林傳·何妥》:“上古之時,未有音樂,鼓腹擊壤,樂在期間。”唐·盧照鄰《益州至真觀主黎君碑》:“鑿井耕田者不知自然,鼓腹擊壤者不知帝力。” |
gǔ zú gàn jìn鼓足干勁 | 鼓:鼓動,振作。把勁頭鼓足,準備做事。 | 朱德《上黔靈山》:“青年子弟多豪俊,鼓足干勁建家鄉。” |
cūn gē shè gǔ村歌社鼓 | 民間的歌謠、鼓樂。 | 元·姚守中《粉蝶兒·牛訴冤》套曲:“為伍的是伴哥王留,受用的是村歌社鼓。” |
chén zhōng mù gǔ晨鐘暮鼓 | 暮:傍晚。佛教規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鐘。比喻可以使人警覺醒悟的話。 | 宋 陸游《短歌行》:“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鐘暮鼓無休時。” |
gǔ zào ér jìn鼓噪而進 | 鼓噪:擂鼓和吶喊。擂鼓吶喊,大張聲勢地向前沖去。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十七年》:“越子為左右句舉,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進。” |
shāng yáng gǔ wǔ商羊鼓舞 | 商羊:傳說鳥名。商羊飛舞定有大雨。比喻重大變故發生之前的預兆。 | 《孔子家語·辨政》:“且謠曰:‘天將大雨,商羊鼓舞。’” |
huān biàn gǔ wǔ歡忭鼓舞 | 見“歡忻鼓舞”。 | |
yáng luó dǎo gǔ揚鑼搗鼓 | 揚:搖。比喻大聲張揚,喧嘩吵鬧。 | 曾樸《孽海花》第23回:“料想雯青這回必然要揚鑼搗鼓的大鬧,所以張夫人身雖在這邊,心卻在那邊。” |
juǎn qí xī gǔ卷旗息鼓 | 猶偃旗息鼓。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不讓敵人覺察。現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 | 清 孫郁《繡幃燈 公討》:“須等那不賢之婦親口道允,我等才卷旗息鼓,暫寬一時。” |
gǔ zú gàn jìn,lì zhēng shàng yóu鼓足干勁,力爭上游 | 鼓:鼓動,振作;上游:比喻前列或高位。把勁頭鼓足,努力爭取進入先進行列。 | 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在1958年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
gǔ zào sì qǐ鼓噪四起 | 鼓噪:鳴鼓喧嘩。四面戰鼓響起,聲勢浩大。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如遇魏兵,不可大擊,只鼓噪吶喊,以疑兵驚之。” |
qí gǔ xiāng dāng旗鼓相當 | 旗鼓:古時作戰以搖旗擊鼓指揮進退。比喻雙方力量不相上下。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隱囂傳》:“如令子陽到漢中、三輔,愿因將軍兵馬,旗鼓相當。” |
yáng fān léi gǔ揚幡擂鼓 | 幡:垂直的長條旗子。舞動著幡,敲打著鼓。形容熱熱鬧鬧地大事張揚。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8回:“如今是揚幡擂鼓,弄至大家都知道了,都看見了。” |
mèn zài gǔ lǐ悶在鼓里 | 被包在鼓里面。比喻受人蒙蔽,對有關的事情一點兒也不知道。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8章:“坐井觀天,悶在鼓里,怎么行?” |
lóu chuán xiāo gǔ樓船簫鼓 | 乘坐樓船,吹簫擊鼓。樓船:有樓飾的游船。 | |
míng gǔ ér gōng zhī鳴鼓而攻之 | 比喻宣布罪狀,遣責或聲討。 | 《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
mù gǔ chén zhōng暮鼓晨鐘 | 寺廟中早晚報時的鐘鼓之聲。比喻令人警覺醒悟的學說或言論。形容僧尼那樣寂寞單調的生活。 | 南北朝 庚信《陪駕幸終南山和宇文月史》:“戍樓鳴夕鼓,山寺響晨鐘。” |
gǔ jiǎo xiāng wén鼓角相聞 | 鼓角:鼓和號角。形容軍隊戒備不懈,紀律森嚴。 | 毛澤東《西江月·井岡山》:“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 |
gǔ chún yáo shé鼓唇搖舌 | 耍嘴皮,嚼舌頭。形容耍弄嘴皮進行挑撥煽動。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三回:“何必借我們,你鼓唇搖舌的, 自己開心作戲,卻說是稱功頌德呢。”\"\"\" |
xuán gǔ dài zhuī懸鼓待椎 | 《淵鑒類函·樂·鼓二》引明陳耀文《天中記》:“宋范仲淹一日攜子純仁訪民家。民舍有鼓為妖。坐未幾,鼓自風滾至庭不已,民舍皆股栗。仲淹徐謂純仁曰:‘此鼓久不擊,見好客至,故自來庭以尋槌耳。’令純仁削槌以副之,其鼓立碎。”因以“懸鼓待椎”喻急不可待。 | 《淵鑒類函·樂·鼓二》引明陳耀文《天中記》:“宋范仲淹一日攜子純仁訪民家。民舍有鼓為妖。坐未幾,鼓自風滾至庭不已,民舍皆股栗。仲淹徐謂純仁曰:‘此鼓久不擊,見好客至,故自來庭以尋槌耳。’令純仁削槌以副之,其鼓立碎。” |
yú yáng pí gǔ漁陽鼙鼓 | 漁陽:地名,現河北省薊縣,唐時安祿山駐軍在此;鼙鼓:古代軍中用的小鼓。漁陽郡響起了戰鼓。指有戰事發生。 | 唐·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
gǔ zào ér qǐ鼓噪而起 | 鼓噪:起哄。喧擾哄鬧起來。 | 《谷梁傳·定公十年》:“兩君就壇,兩相相揖,齊人鼓噪而起,欲以執魯君。” |
gǔ wǔ rén xīn鼓舞人心 | 鼓舞:振作,奮發。振奮人們的信心。增強人們的勇氣。 | 漢·揚雄《法言·先知》:“鼓舞萬物者,雷風乎?鼓舞萬從者,號令乎?” |
shī cháng gǔ chuī詩腸鼓吹 | 鼓吹:樂器合奏。特指聽到黃鸝鳴聲,可以引起詩興。 | 唐·馮贄《云仙雜記》卷二:“戴颙春攜雙柑斗酒,人問何之,曰:‘往聽黃鸝聲,此俗耳針砭,詩腸鼓吹,汝知之乎!’” |
jīn gǔ lián tiān金鼓連天 | 金鼓:古時作戰,用金鉦和戰鼓指揮士兵,擊鼓表示前進,鳴金表示后退;連天:響徹云霄。形容軍威盛大或戰斗激烈。 | 明 陳汝元《金蓮記 焚券》:“金鼓連天,喊聲震地,不是赤眉嘯聚,定為碧眼橫行,待我出門一看,便知端的。” |
chóng zhāng qí gǔ重張旗鼓 | 重:重新;旗鼓:古時作戰用的旌旗與戰鼓。比喻失敗或受挫折后,重新整頓與組織力量,準備再干。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48回:“圣清室已覆,袁為總統,他自然重張旗鼓,又復上臺。” |
dà zhāng qí gǔ大張旗鼓 | 大規模地搖旗擂鼓(張:展開;鋪排;旗鼓:古代作戰時傳達軍令的用具)。原形容作成的規模和聲勢大;現泛指做事規模和聲勢很大。 | 清 張春帆《宦海》:“李參戎帶著這些人陸續出了鎮南關,便大張旗鼓,排齊隊伍,浩浩蕩蕩地向前進發。” |
gǔ yuè xuān tiān鼓樂喧天 | 鼓:彈奏。喧天:聲音大而嘈雜。彈奏著各種樂器,聲響大得直沖云天。 | 《五代史平話 漢史》:“笙歌聒地,鼓樂喧天。” |
zhōng gǔ zhī yuè鐘鼓之樂 | 鐘鼓;鐘與鼓,樂器。指鐘鼓一類的音樂。 | 漢·賈誼《論時政疏》:“勞智慮,苦身體,乏鐘鼓之樂。” |
jī rǎng gǔ fù擊壤鼓腹 | 原謂人民吃得飽,有余閑游戲。后用為稱頌太平盛世之典。 | 《莊子 馬蹄》:“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
huān xīn gǔ wǔ歡欣鼓舞 | 歡欣:快樂而興奮;鼓舞:振奮。指快樂得歡舞跳躍。形容非常高興;非常振奮。 | 宋 蘇軾《上知府王龍圖書》:“自公始至,釋其重荷……是故莫不歡欣鼓舞之至。” |
dǎ dāng miàn gǔ打當面鼓 | 比喻有話當面說,不背后議論。 | 羅旋《南國峰煙》:“你怎么想就怎么說,噼哩啪拉,把什么都擺出來,打當面鼓,不敲背后鑼,我就是喜歡這樣的同志。” |
chóng zhěng qí gǔ重整旗鼓 | 重:重戰;整:整頓;整治;旗鼓:古代作戰時用來發號令的旌旗和戰鼓;用以代表軍事力量。比喻失敗或受挫后;重新整頓組織力量;準備再干。也作“重振旗鼓”。 | 宋 克勤《圓悟佛果禪師語錄》第17卷:“法燈重整槍旗,再裝甲胄。” |
gǔ fù ōu gē鼓腹謳歌 | 拍著肚皮唱歌。指吃得飽而歌頌世道好。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文準禪師》:“鼓腹謳歌笑不徹。” |
táo róng gǔ zhù陶熔鼓鑄 | 比喻給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響。 | |
yī gǔ zuò qì一鼓作氣 | 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士氣。作戰時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戰士的銳氣。比喻趁勁足時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
míng gǔ ér gōng zhī明鼓而攻之 | 宣布罪狀,遣責或聲討。 | 《論語 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
yī gǔ yī bǎn一鼓一板 | 鼓、板都是演唱時用以調和節奏的,兩者不可分離,因以喻互相幫襯。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公子身邊最講得話、像心稱意的,有兩個門客……大小事多要串通得這兩個,方才弄得成。這兩個一鼓一板,只要公子出脫得些,大家有味。” |
yī gǔ ér xià一鼓而下 | 一次擊鼓發動進攻就把敵人打跨了。指趁有利形勢一舉打垮敵人。 | 明·沈采《千金記·定謀》:“昨日令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逕截趙魏,掩其不備,一鼓而下。” |
shāi luó léi gǔ篩鑼擂鼓 | 敲鑼打鼓。形容大聲吵鬧。也比喻竭力把事情夸大。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8回:“翻筋斗,豎蜻蜓當街上篩鑼擂鼓,無所不為的玩耍。” |
mì luó jǐn gǔ密鑼緊鼓 | 鑼聲緊,鼓點密。戲曲開臺前的一陣節奏急促的鑼鼓。比喻為配合某人的上臺或某事的推行而制造的氣氛、聲勢。 | 陳殘云《山谷風煙》第18章:“如今村子上在密鑼緊鼓地查什么陰謀,你走路也得當心呵,要帶眼識人。” |
yǎn qí xī gǔ掩旗息鼓 | ①卷起軍旗,停擂戰鼓。指軍隊隱蔽行動,避免暴露目標。②比喻停止行動。 | 《明史·流賊傳·張獻忠》:“獻忠因得與山民市鹽芻米酪,收潰散,掩旗息鼓,益西走白羊山。” |
hán bǔ gǔ fù含哺鼓腹 | 哺:口中所含的食物;鼓腹:鼓起肚子,即飽食。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時代無憂無慮的生活。 | 莊周《莊子 馬蹄》:“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
cūn xiāo shè gǔ村簫社鼓 | 指民間鼓樂。 | |
gǔ fù hán bǔ鼓腹含哺 | 鼓腹:鼓起肚子,即飽食;哺:口中所含的食物。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時代無憂無慮的生活。 | 《莊子 馬蹄》:“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
léi gǔ shāi luó擂鼓篩鑼 | 擂鼓:急擊鼓。篩鑼:敲鑼。敲鑼打鼓。形容大聲吵鬧。也比喻竭力把事情夸大。 | 元 杜仁杰《耍孩兒 莊家不識構闌》曲:“抬頭覷是個鐘樓模樣,往下覷卻是人旋窩。見幾個婦女向臺兒上坐,又不是迎神賽社,不住的擂鼓篩鑼。” |
jié gǔ cuī huā羯鼓催花 | 羯鼓:兩面蒙皮,腰部較細的一種鼓。敲擊羯鼓,使杏花早開。 | 唐·南卓《羯鼓錄》載:唐玄宗喜好羯鼓,曾經在內庭擊鼓,并且自己做了一曲《春光好》。當時正趕上庭中杏花開放,唐玄宗笑著說:“此一事,不喚我作天公可乎?” |
jīn gǔ xuān tiān金鼓喧天 | 金鼓:古時作戰,用金鐘和戰鼓指揮士兵,擊鼓表示前進,鳴金表示后退。形容軍威盛大或戰斗激烈。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7回:“公子偃命軍中舉火,一時金鼓喧天,直前沖突。” |
gǔ jiǎo qí míng鼓角齊鳴 | 鼓:戰鼓;角:古代軍隊中的樂器,即號角。戰鼓響,號角鳴。形容軍隊出擊時的雄壯陣勢。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齊鳴,一彪軍出,放過馬謖,攔住張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