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gè)之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fū shòu zhī xiāng膚受之愬 | 指讒言。膚受,謂浮泛不實(shí),或謂利害切身。 | 春秋·魯·孔丘《論語·顏淵》:“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yuǎn)也已矣。” |
zhī zhī fēi jiān,xíng zhī wéi jiān知之非艱,行之惟艱 | 惟:是。知道它并不難,去做它就難了。 | 《尚書·說命中》:“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
tāo tiān zhī zuì滔天之罪 | 形容罪惡極大。 | 宋 蘇軾《呂惠卿責(zé)授建寧軍節(jié)度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稍正滔天之罪,永為垂世之規(guī)。” |
yī jǐn zhī róng衣錦之榮 | 衣:穿。顯貴后穿錦繡衣服回歸故鄉(xiāng)的榮耀 | 《周書·令狐整傳》:“然公門之內(nèi),須有衣錦之榮。” |
wú fèng zhī míng梧鳳之鳴 | 《詩·大雅·卷阿》:“鳳皇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毛傳:“梧桐盛也,鳳凰鳴也,臣竭其力,則地極其化;天下和洽,則鳳凰樂德。”后因以“梧鳳之鳴”比喻政教和協(xié)、天下太平。 | 《詩·大雅·卷阿》:“鳳皇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毛傳:“梧桐盛也,鳳凰鳴也,臣竭其力,則地極其化;天下和洽,則鳳凰樂德。” |
wēi jí cún wáng zhī qiū危急存亡之秋 | 危險(xiǎn)至極的緊急關(guān)頭。 | |
xióng pí zhī xiáng熊羆之祥 | 熊羆:猛獸;祥:吉兆。生男的吉兆。 | 《詩經(jīng)·小雅·斯干》:“維熊維羆,男子之祥。” |
wú yuán zhī shuǐ,wú běn zhī mù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 源:水源;本:樹根。沒有源頭的水,沒有根的樹。比喻沒有基礎(chǔ)的事物。 | 《左傳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
fū shòu zhī sù膚受之訴 | 比喻被人說了有關(guān)切身利益的壞話。 | 《論語 顏淵》:“浸潤之譖,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遠(yuǎn)也已矣。” |
yǐ sǐ jì zhī以死繼之 | 不惜一死來把某事繼續(xù)下去。形容決心很大,不可動(dòng)搖。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九年》:“其濟(jì),君之靈也。不濟(jì),則以死繼之。” |
shēng yòu zhī jìng鼪鼬之徑 | 鼪:黃鼠狼;鼬:指黃鼬之類的動(dòng)物;徑:小路。黃鼠狼等來往的小路。引申為荒涼偏僻的小道。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徐無鬼》:“夫逃虛空者,藜藿柱乎鼪鼬之徑,踉位其空,聞人足音蛩然而喜矣。” |
fū shòu zhī yán膚受之言 | 膚:膚淺;受:感受。指膚淺的,使人感受不深的言論。也指不切合實(shí)際的言辭。 | 《后漢書·楊璇傳論》:“風(fēng)景之賞未甄,膚受之言互及。” |
zhōng gòu zhī yán中冓之言 | 中冓:內(nèi)室。內(nèi)室的私房話。也指有傷風(fēng)化的丑話。 | 《詩經(jīng)·鄘風(fēng)·墻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漢書·濟(jì)川王明傳》:“不窺人閨門之私,聽聞中冓之言。” |
chā zhī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 開始時(shí)雖然相差很微小,結(jié)果會(huì)造成很大的錯(cuò)誤。 | 先秦 孔子《論語 先進(jìn)》:“過猶不及”宋 朱熹集注:“夫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繆以千里。” |
kēng kēng zhī yú硁硁之愚 | 硁硁:淺陋而又固執(zhí)的樣子。堅(jiān)持自己看法的謙詞。 | 《論語·憲問》:“子擊磬于衛(wèi),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 |
yī jiàn zhī yáo一箭之遙 | 相當(dāng)于一箭射程的距離。比喻相距不遠(yuǎn)。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回:“宋江上得馬來,前行的眾頭領(lǐng),已去了一箭之地,見宋江和貫忠說話,都勒馬伺候。” |
yú mǐ zhī xiāng魚米之鄉(xiāng) | 指河流湖泊交錯(cuò);土地肥沃;盛產(chǎn)魚米的富庶地方。也作“魚米之地”。 | 唐 王脧《清移突厥降人于南中安置疏》:“諂以繒帛之利,示以麋鹿之饒,說其魚米之鄉(xiāng),陳其畜牧之地。” |
wáng mìng zhī tú亡命之徒 | 指逃亡的人。也稱冒險(xiǎn)犯法;不顧性命的人。亡:無;命:名;亡命:逃匿則削除名籍;故以逃亡為亡命;即逃亡;流亡;徒:一類人(含貶義)。 | 《周書 郭彥傳》:“亡命之徒,咸從賦役。” |
duàn xiù zhī pǐ斷袖之癖 | 指男子搞同性戀的丑惡行徑。 | 《漢書·董賢傳》:“常與上臥起。嘗晝寢,偏藉上袖,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dòng)賢,乃斷袖而起。” |
jù zhī mén wài拒之門外 | 拒:拒絕。把人擋在門外,不讓其進(jìn)入,形容拒絕協(xié)商或共事。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3章:“看來賈老師念過去的一面交情,還不準(zhǔn)備把他拒之門外。” |
xián gē zhī yīn弦歌之音 | 弦歌:弦樂。彈琴和唱歌的聲音。泛指教學(xué)活動(dòng)。 | 西漢·司馬遷《史記·儒林列傳》:“高皇帝誅項(xiàng)籍,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xí)禮樂,弦歌之音不絕。” |
yú mǐ zhī dì魚米之地 | 見“魚米之鄉(xiāng)”。 | 元·柯丹邱《荊釵記·參相》:“江西是魚米之地。” |
yú rén zhī lì漁人之利 | 漁人:比喻第三者。比喻雙方爭執(zhí)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6卷:“他日可以在里頭看景生情,得些漁人之利。” |
àn mèi zhī shì暗昧之事 | 暗昧:昏暗。指見不得人的丑事。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32回:“龐吉你乃堂堂國戚,如何行此小人暗昧之事?” |
zhì shuǐ zhī qīng置水之清 | 置:放。表示人民對(duì)官吏公正清廉的期望。 | 唐·劉禹錫《答饒州元使君》:“置水之清必勵(lì),則人知敬。” |
zhǐ chǐ zhī shū咫尺之書 | 書信。古代書寫用木簡,信札之簡長盈尺,故稱。 | 《史記·淮陰侯列傳》:“而后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于燕,燕必不敢不聽從。”宋·蘇洵《上歐陽內(nèi)翰第一書》:“欲徒手奉咫尺之書,自托于執(zhí)事,將使執(zhí)事何從而知之,何從而信之哉?” |
yú cì zhī rǔ榆次之辱 | 用以指無故受辱之典。 | 《史記 刺客列傳》:“荊軻嘗游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 |
nán fāng zhī qiáng南方之強(qiáng) | 南方堅(jiān)強(qiáng)剛毅之人。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南方之強(qiáng)與?北方之強(qiáng)與?抑而強(qiáng)與?” |
qù jiù zhī fēn去就之分 | 去就;進(jìn)退或取舍。分:分寸。引申為應(yīng)持的態(tài)度。比喻進(jìn)取、取舍的分寸。亦作“去就之際”。 | 西漢·司馬遷《報(bào)任安書》:“仆雖怯懦,欲茍活,亦頗識(shí)去就之分矣。” |
niú shān zhī bēi牛山之悲 | 在牛山上發(fā)出的悲嘆。譏諷因非份之想而引起的悲哀 | |
hào zì wéi zhī好自為之 | 為:干,做。喜歡自己親手去做。 | 田海燕《吳玉章同志在辛亥革命前后的革命活動(dòng)》:“至于四川的革命事情,還望四川同志好自為之。” |
mù gěng zhī huàn木梗之患 | 喻客死他鄉(xiāng),不得復(fù)歸故里。 | 漢·劉向《說苑·正諫》:“今秦,四塞之國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 |
lǚ shuāng zhī jiè履霜之戒 | 走在霜上知道結(jié)冰的時(shí)候快要到來。比喻看到眼前的跡象而對(duì)未來提高警惕。 | 清 何琇《樵香小記》:“亂臣既得兵權(quán),遂肇弒逆,圣人用示履霜之戒。” |
jiāng guì zhī xìng,dào lǎo yù là姜桂之性,到老愈辣 | 姜:生姜;桂:肉桂;性:性質(zhì)。生姜和肉桂愈久愈辣。比喻年紀(jì)越大性格越剛強(qiáng)。 | 《宋史·晏敦復(fù)傳》:“況吾姜桂之性,到老愈辣,請(qǐng)勿言。” |
bīng chē zhī huì兵車之會(huì) | 春秋時(shí)齊桓公爭霸,屢次與諸侯會(huì)盟,其中在魯僖公年間的四次,齊國帶有軍隊(duì),你為“兵車之會(huì)”。 | 《穀梁傳 莊公二十七年》:“兵車之會(huì)四,未嘗有大戰(zhàn)也。” |
qū qū zhī xīn區(qū)區(qū)之心 | 區(qū)區(qū);微小。微不足道的一點(diǎn)看法或觀點(diǎn)。 | 漢·李陵《答蘇武書》:“卒復(fù)勾踐之仇,報(bào)魯國之羞,區(qū)區(qū)之心,竊慕此耳。” |
shū hū zhī jiān倏忽之間 | 倏:忽然,極快地。指極短的時(shí)間。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楚策四》:“晝游乎茂樹,夕調(diào)乎酸咸,倏忽之間,墜于公子之乎。” |
yǐ xiǎo rén zhī xīn,duó jūn zǐ zhī f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測品行高尚的人。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八年》:“愿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 |
wú jī zhī yán無稽之言 | 沒有根據(jù)、無從查證的話。 | 《尚書·大禹謨》:“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 |
bù tiāo zhī zǔ不挑之祖 | 比喻創(chuàng)立某種事業(yè)而受到尊崇的人。 | 清 宋育人《三堂詩品》:“高適達(dá)夫七古,與岑一骨,駢語之中,獨(dú)能頓宕,啟后人無限法門,當(dāng)為七言不挑之祖。” |
xián wài zhī yīn弦外之音 | 原指音樂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話里間接透露,而不是明說出來的意思。 | 清 袁枚《隨園詩話》第三卷:“故言盡而意亦止,絕無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
zhì zhī dù wài置之度外 | 放在考慮之外(置:放;度:打算;計(jì)較)。形容不放在心上。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隗囂傳》:“帝積苦兵間,以囂子內(nèi)侍,公孫述遠(yuǎn)據(jù)邊陲,乃謂諸將曰:‘且當(dāng)置此兩子于度外耳。’” |
chǐ huò zhī qū尺蠖之屈 | 尺蠖:蟲名,體長約二三寸,屈伸而行。尺蠖的彎曲。比喻為達(dá)到某種目的而采取以退為進(jìn)的策略。 | 《周易·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
dǒu shāo zhī bèi斗筲之輩 | 斗:容器,1斗=10升;筲:竹器,1筲=12升。形容人的氣量狹小,見識(shí)短淺。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76回:“囊瓦乃斗筲之輩,貪功僥幸,今史皇小挫,未有虧損,今夜必來掩襲大寨,不可不備。” |
kēng kēng zhī xìn硁硁之信 | 硁硁:淺陋而又固執(zhí)的樣子。固執(zhí)的信念。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6回:“主公猶執(zhí)硁硁之信,隱忍不言。” |
zhōng xīn cáng zhī中心藏之 | 中心:內(nèi)心,心中。深深地記在心里。 | 《詩經(jīng)·小雅·服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
qiān lǐ zhī zú千里之足 | 原指千里馬。后也用以比喻英俊的人才。 |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七:“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造父亦無千里之手矣。” |
hòu lái zhī xiù后來之秀 | 秀:特別優(yōu)秀的。后輩中的優(yōu)秀人物。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yù)》:“范豫章謂王荊州:‘卿風(fēng)流俊望,真后來之秀。’王曰:‘不有此舅,焉有甥?’” |
zhī sǐ mí tā之死靡他 | 同“之死靡它”。 | 宋·王讜《唐語林·補(bǔ)遺一》:“一言革面,愿比家奴,之死靡他。”明·李贄《昆侖奴》:“忠臣俠忠,則扶顛持危,九死不悔,志士俠義,則臨危自奮,之死靡他。” |
wú wéi zhī zhì無為之治 | 指道家順應(yīng)自然,不求有所作為的治理方法。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6回:“既能奪他們之權(quán),生他們之利,豈不能行無為之治?” |
wú shǔ zhī jì梧鼠之技 | 同“梧鼠五技”。 |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南海圣人’,多方善療,而梧鼠之技,不過于五,亦有時(shí)而窮矣。” |
chǔ zhī chuò rán處之綽然 | 處:對(duì)待;綽然:寬裕舒緩的樣子。形容對(duì)待困難或緊急情況能顯得從容坦然。 | 宋·程頤《明道先生行狀》:“人皆病于拘礙,而先生處之綽然。” |
gǎn kǎi xì zhī感慨系之 | 有所感觸;慨嘆隨之而生。指對(duì)某件事有所感觸而不禁興起慨嘆。 | 晉 王羲之《蘭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
bǎi chéng zhī fù百城之富 | 形容藏書極多,似擁有許多城市那樣富有。 | 語出《魏書 李謐傳》:“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 |
bǎi nián zhī hǎo百年之好 | 永久而美滿的結(jié)合。指男女結(jié)為夫妻。亦作“百歲之好” | 宋 羅燁《醉翁談錄 張氏夜奔呂星哥》:“今寧隨君遠(yuǎn)奔,以結(jié)百年之好。” |
zài tiān zhī líng在天之靈 | 已經(jīng)升天的靈魂。指已經(jīng)去世的人的精神。 | 宋 朱弁《曲洧舊聞》第八卷:“陛下雖欲用之,如其在天之靈何?” |
tiān rǎng zhī pàn天壤之判 | 壤:地。天和地,一在極上,一在極下,比喻差別極大。 | 老舍《老張的哲學(xué)》:“老張享受的是精神,真是天壤之判了。” |
yī jiā zhī zhǎng一家之長 | 家庭的當(dāng)家人。 | 劉斯奮《白門柳·雞鳴風(fēng)雨》第六章:“一家之長冒起宗就斷然決定:所有男丁立即剃掉頭發(fā)。” |
bǎi nián zhī yè百年之業(yè) | 百年的事業(yè)。指長遠(yuǎn)的事業(yè)。 | 東漢·班固《西都賦》:“國藉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業(yè)。” |
shàng zhī suǒ hào,xià bì cóng zhī上之所好,下必從之 | 好:喜愛。在上的人喜歡什么,在下的人就一定會(huì)跟著做。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
zǒng jiǎo zhī jiāo總角之交 | 幼年時(shí)的好朋友(總角:古代未成年人把頭發(fā)分兩邊扎成形狀如角的髻)。 | 清 和邦額《夜譚隨錄 崔秀才》:“莫逆之交不足恃矣,然總角之交,應(yīng)非泛泛也。” |
lián chéng zhī bì連城之璧 | 連城:連成一片的許多座城。后用來形容某種東西非常珍貴。璧:玉。非常珍貴的、非常值錢的美玉。也指價(jià)值極高的寶物或比喻珍貴的東西。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shí),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遣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qǐng)易璧。” |
qiān lǐ zhī dī,kuì yú yǐ xuè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 堤:堤壩;潰:崩潰;蟻穴:螞蟻洞。一個(gè)小小的螞蟻洞,可以使千里長堤潰決。比喻小事不慎將釀成大禍。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喻老》:“千丈之堤,潰于蟻穴,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
jīn xī zhī gǎn今昔之感 | 從今天的現(xiàn)實(shí)回憶過去的事。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14回:“諸舊好俱在,譚孝若已作古人。今昔之感,凄悵莫狀。” |
chú ráo zhī jiàn芻蕘之見 | 芻蕘:割草打柴的人。認(rèn)為自己的意見很淺陋的謙虛說法。 | 《詩經(jīng)·大雅·板》:“先民有言,詢于芻蕘。” |
wáng yáng zhī tàn亡羊之嘆 | 亡:丟失。嘆:嘆息。為丟失了羊而嘆息。比喻探索學(xué)問,徘徊歧路,結(jié)果一無所得,空留遺憾。亦作“亡羊歧路”。 | |
gé sù zhī chóu隔宿之仇 | 宿:夜。隔夜的仇怨。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98回:“誰家兩口子沒有言差語錯(cuò)呀?夫妻們有隔宿之仇么?” |
xiōng zhōng zhī yǐng胸中之穎 | 穎:聰明。心中的聰明才智。 | 漢·王充《論衡·程材》:“博學(xué)覽古今,計(jì)胸中之穎,出謚十萬。” |
cāng sāng zhī biàn滄桑之變 | 滄海變桑田的變化。比喻世事變化巨大。 | 《續(xù)夷堅(jiān)志》序:“有金元遺山先生,具班馬之才,閱滄桑之變,隱居不仕,著述自娛。” |
jǐng dǐ zhī wā井底之蛙 | 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shí)短淺的人。 | 先秦 莊周《莊子 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 |
bū táo zhī sǒu逋逃之藪 | 逋逃:逃亡者;藪:人或物集中的地方。一般指某處成為逃亡者的藏身之所。 | 《尚書 武成》:“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 |
fāng wén zhī shì方聞之士 | 方聞:有道而博聞。有道而博聞的人。 | 東漢·班固《漢書·武帝紀(jì)》:“詳延天下方聞之士,咸薦諸朝。” |
jì zhī yǐ sǐ繼之以死 | 不惜一死來把某事繼續(xù)下去。形容決心很大。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 |
hū zhī huò chū呼之或出 | 呼:招呼;之:代詞,指代呼喚的對(duì)象。形容所描繪的人物生動(dòng)逼真,也指人選已醞釀成熟,即將就任。 | 宋·蘇軾《郭忠恕畫贊序》:“空蒙寂歷,煙雨滅沒,恕先在焉,呼之或出。” |
rén zhī cháng qíng人之常情 | 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 | 南朝 粱 江淹《雜體詩三十首》序:“文貴遠(yuǎn)賤近,人之常情;重耳輕目,俗之恒弊。” |
fù mǔ zhī bāng父母之邦 | 指祖國。 | 先秦 孔子《論語 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
chǔ zhī tài rán處之泰然 | 處:處理;對(duì)待;之:代詞。泰: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樣子。形容處理事情不慌不忙;沉著鎮(zhèn)定。也指對(duì)事情無動(dòng)于衷。也作“泰然處之”。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宋 朱熹注:“顏?zhàn)又毴绱耍幹┤唬灰院ζ錁贰!?/td> |
yī jǔ shǒu zhī láo一舉手之勞 | 比喻不費(fèi)力,只是一抬手那樣。 | 唐·韓愈《應(yīng)科目時(shí)與人書》:“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yùn)轉(zhuǎn)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 |
shéng shū zhī zǐ繩樞之子 | 樞:門上的轉(zhuǎn)軸;繩樞:用繩子系樞軸。形容生活貧窮的人或指貧苦人家子弟 |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jì)》:“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
gān xīn zhī fèi甘馨之費(fèi) | 甘:甜;馨:芳香。指供養(yǎng)雙親的費(fèi)用。 | 唐·白居易《謝官狀》:“養(yǎng)闕甘馨之費(fèi),病乏藥石之資。” |
rén yì zhī bīng仁義之兵 | 兵:軍隊(duì)。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duì)。同“仁義之師”。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丞相興仁義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戰(zhàn),破袁紹百萬之眾。” |
bù jí zhī fǎ不及之法 | 指不適用的法規(guī)。 | 《莊子·拼拇》:“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 |
fēng wū zhī guò豐屋之過 | 見“豐屋之戒”。 | |
yǐ lǘ zhī wàng倚閭之望 | 閭:古代里巷的門。形容父母盼望子女歸來的迫切心情。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49回:“姑母接了此信,見了阿妹,也好放心,也免許多倚閭之望。” |
jūn zǐ zhī jiāo dàn ruò shuǐ君子之交淡若水 | 君子:品行端正的人。君子的交往清淡如水,而不是互相拉攏、利用。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
wò tà zhī páng,qǐ róng tā rén hān shuì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 | 自己的床鋪邊,怎幺能讓別人呼呼睡大覺?比喻自己的勢力范圍或利益不容許別人侵占。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45回:“昔人云:\'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養(yǎng)癰致患\',猝然一發(fā),勢若燎原矣。” |
zhū liǎng zhī jiān銖兩之奸 | 銖兩:極輕微的分量。比喻極其輕微的事。指輕微的邪惡。 | 東漢·班固《漢書·趙廣漢傳》:“廣漢精于吏務(wù),善為購距,銖兩之奸,皆告之。” |
jǔ shǒu zhī láo舉手之勞 | 舉:抬起。一動(dòng)手就能辦到的一點(diǎn)勞動(dòng)。比喻事情輕而易舉;毫不費(fèi)力。 | 唐 韓愈《應(yīng)科目時(shí)與人書》: “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yùn)轉(zhuǎn)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 |
bǎi zhōu zhī jié柏舟之節(jié) | 指婦女喪夫后守節(jié)不嫁。同“柏舟之誓”。 | 宋 朱熹《與陳師中書》:“朋友傳說,令女弟甚賢,必能養(yǎng)老撫孤,以全柏舟之節(jié)。” |
yī niàn zhī wù一念之誤 | 見“一念之差”。 | 宋·曾慥《類說》卷四十七引《遁齋閑覽·口中芙蕖花香》:“此人前身為尼,誦《法華經(jīng)》二十年,一念之誤,乃至于此。” |
shǐ shí zhī nán矢石之難 | 矢石:箭和礧石,古代作戰(zhàn)的武器。難:不幸的遭遇。指戰(zhàn)爭中的危難。 | 西漢·司馬遷《史記·晉世家》:“矢石之難,許馬之勞,此復(fù)受次賞。” |
yán zhī yǒu lǐ言之有理 | 說的話有道理。 | 明 無心子《金雀記 守貞》:“還是左兄言之有理,極是曲體人情。” |
tiān rǎng zhī gé天壤之隔 | 天上和地下的間隔,形容差別極大。 | 清·錢泳《履園叢話·藝能·刻碑》:“全與《磚塔銘》相似,王虛舟云必是敬客一手書,而刻手惡劣,較《磚塔銘》竟有天壤之隔。” |
jiāng hàn zhī zhū江漢之珠 | 江漢:長江和漢水。江漢一帶所產(chǎn)的珍珠。形容貴重之物。 | 春秋·齊·管仲《管子·揆度》:“堯舜之王所以化海內(nèi)者,北用禺氏之玉,南用江漢之珠。” |
yī gù zhī róng一顧之榮 | 顧:看。指被有才學(xué)的人看一下就立即抬高了身價(jià)。 | |
zhǐ gē zhī wǔ止戈之武 | 戈:兵器。能平息戰(zhàn)亂,停止使用武器,才是真正的武功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光武帝紀(jì)》:“退功臣而進(jìn)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斯亦止戈之武焉。” |
péng dǎng zhī zhēng朋黨之爭 | 朋黨:指同類人結(jié)成的團(tuán)體。指為自私目的而結(jié)合起來的集團(tuán)間的爭斗。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趙策》:“屏流言之跡,塞朋黨之門。” |
bēi zhī wú shèn gāo lùn卑之無甚高論 | 表示只就淺易的說,沒有什么過高難行的意見。 | 東漢 班固《漢書 張釋之傳》:“釋之既朝畢,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論,令今可行也。’” |
hè hè zhī míng赫赫之名 | 赫赫:顯耀盛大的樣子;名:名聲。非常顯赫的名聲。 | 晉·陳壽《三國志·傅叚傳》:“故當(dāng)時(shí)無赫赫之名,吏民久而后安之。” |
shōu zhī sāng yú收之桑榆 | 《后漢書 馮異傳》:“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謂初雖有失,而終得補(bǔ)償。后以“收之桑榆”謂事猶未晚,尚可補(bǔ)救。 | 《后漢書·馮異傳》:“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