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目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shǔ mù zhāng tóu鼠目獐頭 | 眼睛像老鼠那樣又小又圓,腦袋象獐子那樣又小又尖。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 | 《舊唐書 李揆傳》:“龍章鳳姿之士不見用,獐頭鼠目之子乃求官。” |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不識廬山真面目 | 廬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認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質。 | 宋 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lóng méi fèng mù龍眉鳳目 | 形容貴人相貌不同尋常。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回:“馬上那人,生得龍眉鳳目,皓齒朱唇。” |
mù zì jìn liè目眥盡裂 | 目眥:眼眶。眼眶都瞪裂了。形容憤怒到了極點。 | |
shì mù qīng ěr拭目傾耳 | 拭目:擦了眼睛看;傾耳:側過耳朵聽。形容仔細看聽。 | 東漢·班固《漢書·張敞傳》:“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傾耳,觀化聽風。” |
ěr wén mù lǎn耳聞目覽 | 親自聽見和親眼看見的。 | 唐 孫揆《靈應傳》:“寶及晡方寤,耳聞目覽,恍然如在。” |
ěr xí mù rǎn耳習目染 | 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 老舍《四世同堂》:“老人自幼生長在北平,耳習目染的和旗籍人學了許多規矩禮路。” |
méi yáng mù zhǎn眉揚目展 | 展:伸張。形容神采飛揚,精神振奮。 | 清·李漁《閑情偶寄·賓白》:“同一話也,以尖新出之,則令人眉揚目展,有如聞所未聞。” |
shén yáo mù xuàn神搖目眩 | 搖:擺動;眩:眼花。眼花繚亂,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種景象令人吃驚的樣子。 | 清·陸次云《費宮人傳》:“每升御坐,輒神搖目眩,見白衣人長數丈者在前立。” |
jīng zhēn mǎn mù荊榛滿目 | 荊榛:帶刺的叢生灌木。放眼望去,都是荊榛。形容遭遇變故后到處都是荒涼的景象。也比喻處境困難,障礙重重。 | 《舊五代史·盧文進傳》:“文進在平州,率奚族勁騎,鳥擊獸搏,倏來忽往,燕趙諸州,荊榛滿目。” |
zhēng mù zhāng xū睜目張須 | ||
shén mù rú diàn神目如電 | 神的眼睛相閃電一樣明亮。指天理昭彰,報應不爽。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6卷:“小人沒處申訴,天理昭彰,神目如電。” |
mù pī shǒu chāo目披手抄 | 披:翻閱。邊讀書邊抄錄。形容讀書刻苦認真 |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序》:“終日明窗凈幾,目披手抄,誠心好之,遂忘其勞。” |
méi mù chuán qíng眉目傳情 | 用眉眼的活動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情意。常用來形容用眼色表示愛情。參見“眉來眼去”。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只你那眉眼傳情未了時。” |
jué mù xuán mén抉目懸門 | 見“抉目吳門”。 | 傅蓴《次韻和亞子》:“撫頭看鏡斯何事,抉目懸門事可哀。” |
guì ěr jiàn mù貴耳賤目 | 重視傳來的話,輕視親眼看到的現實。比喻相信傳說,不重視事實。 | 漢 張衡《東京賦》:“若客所謂末學膚受、貴耳而賤目者也。” |
jǔ mù jiē shì舉目皆是 | 抬頭看滿眼都是。形容數量多。 | 林語堂《思滿大人》:“今也不然,舉目皆是‘同志’。” |
wú miàn mù jiàn jiāng dōng fù lǎo無面目見江東父老 | 以之為羞見故鄉人之典實。 | 語本《史記 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
chēn mù àn jiàn瞋目案劍 | 瞋目:瞪大眼睛;案:通“按”,握住。瞪圓雙眼,握著寶劍。形容帶劍者怒目圓睜的樣子。 | 西漢·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酈生瞋目案劍叱使者曰:‘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 |
zhēng níng miàn mù猙獰面目 | 形容兇惡的相貌。 | 《塞上行·行紀·憶西蒙》:“兩個蒙古青年騎快馬而來,下馬入帳,以猙獰面目,厲聲問我要票。” |
níng rán zhāng mù獰髯張目 | 猶言吹胡瞪眼。形容暴怒。 | 清·王韜《甕牖馀談·賊中悍酋記》:“曾賊知軍門自至,突出欲擒之,獰髯張目,勇氣百倍,直呼軍門名。” |
zòng mù yuǎn wàng縱目遠望 | 縱目:放眼遠望。放眼向遠處眺望。 | 唐·杜甫《登充州城樓》詩:“東郡趨庭日,南樓縱目初。” |
zhù wǒ zhāng mù助我張目 | 張目:睜大眼睛,比喻張揚氣勢。比喻得到別人的贊助,聲勢更加壯大。 | 三國魏·曹植《與吳季重書》:“墨翟不好伎,何為過朝歌而回車乎?足下好伎,值墨翟回車之縣,想足下助我張目也。” |
mù dèng kǒu jié目瞪口結 | 同“目瞪口呆”。 | 王以仁《流浪》:“當他們要我在那張表上填寫著我的職業和來杭的目的時,我真是目瞪口結的呆住了。” |
qīng ěr dài mù傾耳戴目 | 傾耳:側著耳朵細心傾聽;戴目:仰視。認真聽,抬頭看。形容殷切期盼 | 東漢·班固《漢書·賈山傳》:“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視,傾耳耳聽。” |
chěng huái yóu mù騁懷游目 | 騁懷:放開胸懷,往遠處想;游目:遠眺。縱目四望,開闊心胸。 | 晉 王羲之《蘭亭集序》:“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
mù zhēng kǒu dāi目怔口呆 | 同“目瞪口呆”。 | 茅盾《驚蟄》:“當下那霹靂似的一聲,真把所有在場的貴客都嚇得目怔口呆。” |
méi shū mù zhǎn眉舒目展 | 展:伸張。形容神采飛揚,精神振奮。 | 京劇《平原作戰》第三場:“暗夜中見光明眉舒目展,三天前子弟兵回到平川。” |
ěr rú mù jí耳濡目及 | 濡:沾濕。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 明 吳承恩《開府介川毛公德政頌》:“凡此諸條,耳濡目及,默化陰孚,匪言可悉。” |
chù mù jǐng xīn觸目警心 | 看到某種情況,心中引起警覺。 | 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大學·傳第六章一》:“如為子而必誠于孝,觸目警心,自有許多痛癢相關處。” |
chù mù jǐng xīn觸目儆心 | 看到某種情況而引為儆戒。 | 清·林則徐《拿獲行動盜犯袁潰等審明定擬折》:“并將各犯首級在于上下游干革命梟示,俾各觸目儆心。” |
miàn mù yī xīn面目一新 | 一下子出現了嶄新的面貌。 |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 內山完造作<活中國的姿態>序》:“似乎大抵受著英國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氣質》的影響,但到近來,卻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結論了。” |
zhòng mù kuí kuí眾目睽睽 | 大家的眼睛都睜得大大地注視著。睽睽:睜大眼睛注意看的樣子。 | 唐 韓愈《鄆州溪堂詩并序》:“新舊不相保持,萬目睽睽,公于此時能安以治之。” |
guā mù xiāng jiàn刮目相見 | 見“刮目相待”。 |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士別三日,刮目相見。況時閱數載,諸君較昔當必長足之進步矣。” |
mù dà bù dǔ目大不睹 | 睹:看。眼睛很大卻看不見東西。形容徒具形式。 | 戰國·宋·莊周《莊子·山木》:“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執彈而留之。” |
héng méi dèng mù橫眉瞪目 | 形容怒目相視,態度兇狠的樣子。同“橫眉努目”。 | 南寧《檢驗工葉英》:“[廢品]好像是唉聲嘆氣,抱怨自己的主人,又好像是在橫眉瞪目地指責自己的主人。” |
yī mù shí háng一目十行 | 看書時同時可以看十行。形容看書非常快。 | 宋 劉克莊《雜記六言詩》詩:“五更三點待漏,一目十行讀書。” |
wéi mù hóng ěr嵬目鴻耳 | 見“嵬眼澒耳”。 | 明·瞿佑《剪燈新話》序:“所惜筆路荒蕪,詞源淺狹,無嵬目鴻耳之論以發揚之耳。” |
miàn mù kě zēng面目可憎 | 面目:面貌;可憎:令人厭惡。相貌丑陋;令人厭惡。 | 唐 韓愈《送窮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語言無味者,皆子之志也。” |
mù dèng shén dāi目瞪神呆 | 瞪:眼睛發愣。眼睛發愣,神情呆滯。形容吃驚的樣子。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18回:“登時驚得目瞪神呆,惟恐他們盤問,就要出丑。” |
luó zhī yī mù羅之一目 | 網之一孔。比喻局部在整體中才能起其作用;脫離了整體,局部便不起作用。 | 《淮南子 說山訓》:“有鳥將來,張羅而待之,得鳥者羅之一目也。今非昔比為一目之羅,則無時得鳥矣。” |
mù yuān xīn wǎng目眢心忳 | 猶言淚竭神傷。形容悲痛之甚。 | 清·惲敬《祭張皋文文》:“四瀛茫茫,日月何遒,目眢心忳,已矣誰儔。” |
guāng huī duó mù光輝奪目 | 奪目:耀眼。形容光采極為鮮明,令人眼花繚亂。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98回:“見兩旁有金山玉山二座,光輝奪目。” |
shì xīn yú mù適心娛目 | 猶言喜心悅目。 | 清·周亮工《書影》第十卷:“予謂名人適心娛目,偶一為之,亦復何損。” |
dèng mù chǐ kǒu瞪目哆口 | 睜大眼睛,張開嘴巴。形容驚呆的樣子。 | 清 無名氏《帝城花樣 春珊傳》:“諸名士且搖玉柄麈尾,擎鐵如意,瞪目哆口如木雞。” |
shǒu huī mù sòng手揮目送 | 手揮:揮動手指彈琴;目送:眼睛追視歸鴻。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做。也比喻語言文字的意義雙關,意在言外。 | 三國 魏 稽康《四言贈兄秀才公穆入軍》詩:“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
mù dèng kǒu jiāng目瞪口僵 | 同“目瞪口呆”。 | 郁達夫《遲桂花》:“我那忠厚老實的娘……一聽了媒人的這一番說話,目瞪口僵,立刻就滾下了幾顆眼淚來。” |
héng méi nǔ mù橫眉努目 | 聳眉瞪眼。形容怒目相視,態度兇狠的樣子。 | 后蜀 何光遠《鑒戒錄》卷十引陳裕詩:“橫眉努目強干嗔,便作閻浮有力神。禍福豈由泥捏漢,燒香供養弄蛇人。”努,一本作“怒”。 |
àn jiàn chēn mù案劍瞋目 | 案:同“按”,握住;瞋目:瞪眼。手握寶劍,怒目而視。 | 先秦 莊周《莊子 盜跖》:“案劍瞋目,聲如乳虎。” |
mù dèng shé qiáng目瞪舌強 | 同“目瞪口呆”。 | 宋·陳亮《眾祭潘用和文》:“俄而于朋輩之中奪其一人而去,使其徒回皇四望,而目瞪舌強,不知所以為策。” |
sǐ bù míng mù死不瞑目 | 死了也不閉眼。指人將要死之時心里有放不下的事情。多用來形容志向或心愿未能實現;死不甘心。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孫堅傳》:“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懸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 |
huò mù kāi jīn豁目開襟 | 豁目:開闊眼界;襟:襟懷,胸懷。極目遠視,開闊胸襟 | 唐·李中《登毗陵青山樓》詩:“高樓閑上對晴空,豁目開襟半日中。” |
fū qī fǎn mù夫妻反目 | 反目:翻眼相看,不和睦。指夫妻不和、吵架。 | 《周易·小畜》:“輿說輻,夫妻反目。” |
mù kōng tiān xià目空天下 | 比喻目中無人、狂妄或自負之甚。 |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隋煬帝》:“則億而中,為而成,心無顧恤而目空天下。” |
jǔ shǒu dài mù舉首戴目 | 舉:抬起;戴目:仰視的樣子。形容望著遠處而有所期待或殷切期待。 | 宋·王安石《上田正言書》:“天下舉首戴目,屬心執事者,難以一二計。” |
bài ěr fàn mù稗耳販目 | 比喻見聞淺薄的人。 | 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北朝經學》:“此可見諸儒師資有自,非同后世稗耳販目之學也。” |
kǒu fèi mù chì口沸目赤 | 形容人情緒激動,聲音臉色都很嚴厲的樣子。 | 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九卷:“言人之非,嗔目扼腕,疾言噴噴,口沸目赤。” |
yóu mù chěng guān游目騁觀 | 縱目觀望,盡覽景物。 | 漢·蔡邕《漢津斌》:“于是游目騁觀,南援三州,北集京都。” |
zhuā gāng dài mù抓綱帶目 | 綱:網的總繩,引申為事物的關健環節;目:網眼,引申為次要部分。比喻辦事情、做工作的時候要抓住關健環節帶動一般。 | |
mù guāng rú diàn目光如電 | 目光:眼光。目光發亮像閃電。形容憤怒地注視著。也形容見識遠大。 | 晉·王嘉《拾遺記?昆吾山》:“煥子佩其一劍,過延平津,劍鳴飛入水。及入水中,但見雙龍纏屈于潭下,目光如電,遂不敢前取矣。” |
bǐ mù lián zhī比目連枝 | 比目:比目魚,傳說僅一眼,須兩魚并游;連枝:連在一起的樹枝。比喻形影不離的情侶和朋友。 | 元 賈固《醉高歌過紅繡鞋 寄金鶯兒》:“樂心兒比目連枝,肯意兒新婚燕兒。” |
ěr wén mù jī耳聞目擊 | 擊:接觸。親自聽說,親眼看見。 | 宋·劉克莊《后村全集·回劉汀州書》:“仆不佞,于世之杰士仁人,……皆耳聞目擊,一旦因賢嗣顯揚之請,遂得附名驥尾,以詔不朽,豈非幸歟!” |
ěr wén mù rǎn耳聞目染 | 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 叢維熙《北國草》第一章:“由于他小時候在巴黎耳聞目染的結果,愛情比同齡的年輕人要早醒得多。” |
ěr mù zhī yù耳目之欲 | 欲:欲望。指耳聽眼看,滿足于享樂的欲望。 | 漢 東方朔《非有先生論》:“務快耳目之欲,以茍容為度。” |
shǎng xīn yuè mù賞心悅目 | 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 《宋史 范鎮傳》:“凡可以蕩心悅目,不宜有加于舊。” |
zhòng mù gòng dǔ眾目共睹 | 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顯,亦作“眾目共視”、“眾目具瞻”。 | 宋·何尚之《答宋文帝贊揚佛教事》:“且觀世大士所降近驗,并即表身世,眾目共睹,祈求之家,其事相繼。” |
fū fù fǎn mù夫婦反目 | 反目:翻眼相看,不和睦。指夫妻吵架不和。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82回:“自此譚、巫夫婦反目難以重好。” |
qīng ěr shì mù傾耳拭目 | 傾耳:側著耳朵;拭目:擦眼睛。認真聽,仔細看。表示急切想看到所期待的事物。 | 宋·陸游《上殿札子》:“恭惟陛下龍飛御極之初,天下傾耳拭目之時,所當戒者,惟嗜好而已。” |
qīng ěr zhù mù傾耳注目 | 注目:集中視線注意看。原形容權勢極大,為眾敬畏。后也形容注意力極其集中。 | 《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夫能使天下傾耳注目者,當權者是矣,故謀能移主,威能懾下。” |
guā mù xiāng kàn刮目相看 | 去掉舊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呂蒙傳》:“遂拜蒙母,結友而別”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mù kōng sì hǎi目空四海 | 四海:指全國各地。眼看四海之內皆空。比喻目中無人、狂妄或自負之甚。 | 宋·陳亮《題喻季直文編》:“何茂恭目空四海,獨能降意于一世豪杰。” |
nù mù xiāng shì怒目相視 | ||
jiàn mù guì ěr賤目貴耳 | 指輕視眼前所見,重視遠道傳聞。比喻舍近求遠。 | 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 草三 蛇床》:“世人舍此而求補藥于遠域,豈非賤目貴耳乎?” |
zhē rén yǎn mù遮人眼目 | 謂遮掩別人的視聽,掩飾真情。 | 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十九回:“你只見庵觀寺院的和尚貧財好色,明蔬暗葷,遮人眼目,俺莊內須與他們不同,葷酒俱有,待人甚恕。” |
mù xià shí xíng目下十行 | 形容看書速度極快。 | 《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一個首相姓王名安石,臨川人也。此人目下十行,書窮萬卷。” |
mù wú yú zǐ目無馀子 | 見“目中無人”。 | |
mù zhì shǒu yíng目治手營 | 親眼觀察,親手試驗。 | 嚴復《天演論·導言》:“先后間出,目治手營,窮探審論,知有生之物,始于同,終于異。” |
ěr wén mù jiàn耳聞目見 | 親自聽見和親眼看見的。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歸心》:“夫信謗之征,有如影響;耳聞目見,其事已多,或乃精誠不深,業緣未感,時儻差闌,終當或報耳。” |
méi mù bù qīng眉目不清 | 眉目:條理。事物條理不清或文章沒有條理。 | 《人民日報》1951.6.6:“交代不明,眉目不清,也是常見的缺點。” |
mù bù gěi shǎng目不給賞 | 眼睛來不及觀賞。形容景物優美繁多。 | 清·戴名世《雁蕩記》:“環左右前后而列者,爭奇獻怪,目不給賞。” |
mù guāng duǎn qiǎn目光短淺 | 缺乏遠見卓識的、只顧眼前利益的性質或狀態 | 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第一章:“這位精明的莊稼人思前想后,竟得出了一個目光短淺的結論。” |
nù méi zhēng mù怒眉睜目 | 瞪大眼睛,咬緊牙關。形容憤恨之極 | 茅盾《大澤鄉》:“是站著的滿臉通紅怒眉睜目的兩個人。但只是‘兩個’人!” |
guì ér jiàn mù貴而賤目 | 比喻相信傳說,不重視事實。 | 漢 張衡《東京賦》:“若客所謂,末學膚受,貴耳而賤目者也。” |
sǐ bù bì mù死不閉目 | 死了也不閉眼。指人死的時候心里還有放不下的事。形容極不甘心。 | 《舊唐書·韓愈傳》:“窮思畢精,以贖前過,懷痛窮天,死不閉目。” |
yǐ ěr wéi mù以耳為目 | 把聽到的當作親眼目睹的。指對傳聞的事情不加分析就信以為真。 | 清·張春帆《九尾龜》第一百七十回 :“但是如今的那班督撫,也都是些以耳為目、不分黑白的人。” |
mù bù shí dīng目不識丁 | 丁:表示最簡單的字。形容連一個字也不認識。 | 《舊唐書 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 |
xuàn mù zhèn ěr眩目震耳 | 眩:眼花,迷亂;眩目:耀眼。形容色彩繁多使人眼花,聲音巨大震耳欲聾。 | 巴金《旅途隨筆·游了佛國》:“有一些虔誠的佛教徒到了那個地方就會‘眩目震耳,悖魄墮魂。’” |
jí tíng bù xiá yǎn mù疾霆不暇掩目 | 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同“疾雷不及掩耳”。 | 《淮南子 兵略訓》:“故善用兵者,見敵之虛,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擊其猶猶,陵其與與,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
shāng xīn cǎn mù傷心慘目 | 傷心:使人心痛;慘目:慘不忍睹。形容非常悲慘,使人不忍心看。 | 唐 李華《吊古戰場文》:“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傷心慘目,有如是耶?” |
chēn mù liè zì瞋目裂眥 | 憤怒地睜大眼睛,顯出盛怒的模樣。 | 西漢·劉安《淮南子·秦族訓》:“高漸離為之擊筑,而歌于易水之上,聞者莫不瞋目裂眥,發直穿冠。” |
mù wú zǔ zhī目無組織 | 不顧組織紀律的規定。 | 李曉明《平原槍聲》:“這句話把大家可惹翻了,一齊向王二虎開了炮,有的說他‘目無組織’。” |
máng mù chóng bài盲目崇拜 | 指盲從崇拜別人。 | 梁遇春《醉中夢話(二)》:“屈服于權威的座前已是我們的國粹,新文學家用不著再抬出許多沾塵不染的洋圣人來做我們盲目崇拜的偶像。” |
bō kāng mǐ mù播穅瞇目 | 散布糠屑以迷人目。比喻被外物蒙蔽而迷失方向。 | 《莊子天運》:“夫播穅瞇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 |
mù kōng yú zǐ目空馀子 | 見“目中無人”。 | |
jǔ shì zhǔ mù舉世矚目 | 舉:全;矚目:注視。全世界的人都注視著。 | 戰國 楚 屈原《漁夫》:“舉世皆濁我獨清。”《國語 晉語》:“則恐國人這矚目于我也。” |
ěr rú mù jī耳濡目擊 | 濡:沾濕。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 明 李東陽《劉公神道碑銘》:“古者重世臣將家,蓋其韜略技藝,耳濡目擊,有不習而能者。” |
mù dèng kǒu wāi目瞪口歪 | 形容氣極時的神情。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3回:“賈政此時氣得目瞪口歪,一面送那官員,一面回頭命寶玉:‘不許動!回頭有話問你!’” |
yī mù zhī shì一目之士 | 指見解片面,不能看到事物整體的人。 |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志雅堂雜抄》:“此書成于元代,道學之風甚盛,而能為是言,此是非之公也。近世一目之士,動以詆斥宋儒為莫逭之罪,亦愚甚矣。” |
huō rén ěr mù豁人耳目 | 開擴眼界,使耳目清新。 | 王國維《人間詞話》五六:“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 |
jué mù wú mén抉目吳門 | 抉:剔出;目:眼睛。指忠臣被讒誅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吳太伯世家》:“抉吾眼置之吳東門,以觀越之滅吳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