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gè)心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xuán xīn diào dǎn懸心吊膽 | 形容十分擔(dān)心或害怕。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23回:“又恐你在深山窮谷被虎狼所傷,使為娘的懸心吊膽,廢寢忘食。” |
yǒu xīn wú lì有心無力 | 有愿望和打算,但沒有力量付諸實(shí)現(xiàn)。 | 南朝·梁·惠皎《高僧傳·義解·竺法曠》:“貧道必當(dāng)盡誠上答,正恐有心無力耳。” |
shēn zài lín quán,xīn huái wèi què身在林泉,心懷魏闕 | 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jìn)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諷刺迷戀功名寶貴的假隱士。同“身在江湖,心存魏闕”。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回:“我老臣雖是身在林泉,心懷魏闕,豈知平地風(fēng)波,生此異事。” |
xiàng xīn chēng yì像心稱意 | 稱心滿意。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公子身邊最講得話、像心稱意的,有兩個(gè)門客,一個(gè)是蕭管朋友賈清夫,一個(gè)是拳棒教師趙能武。一文一武,出入不離左右。” |
xī xīn bì lì悉心畢力 | 悉心:盡心;畢力:盡力。竭盡智慧和力量。 | 漢·蔡邕《楊太尉碑銘》:“乃及伊公,克光前矩,悉心畢力,胤其祖武。” |
yán wéi xīn shēng言為心聲 | 言:語言。語言是表達(dá)內(nèi)心活動(dòng)的聲音。指語言是人們思想情感的反映。 | 漢 揚(yáng)雄《法言 問神》:“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 |
shǔ xīn láng fèi鼠心狼肺 | 形容心腸陰險(xiǎn)狠毒。 | 清·鄭燮《后孤兒行》:“丈丈翁,得錢歸,鼠心狼肺,側(cè)目吞肥,千謀萬算伏危機(jī)。” |
dǎn zhuàng xīn xióng膽壯心雄 | 見“膽大心雄”。 | 《中國歌謠資料·當(dāng)兵要當(dāng)紅軍》:“十七十八正年青,當(dāng)兵就要當(dāng)紅軍,膽壯心雄志愿大,紅軍到處受歡迎。” |
xīn guǎng tǐ pán心廣體胖 | 原指人心胸開闊;外貌就安詳。后用來指心情愉快;無所牽掛;因而人也發(fā)胖。廣:寬廣;開闊;胖:安泰舒適。 | 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xué)》:“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
xīn jīng dǎn shè心驚膽懾 | 懾:恐懼。指人內(nèi)心驚懼害怕。 | 《敦煌變文集·長興四年中興殿應(yīng)圣節(jié)講經(jīng)文》:“懷中履孝,道廣德新,合力義虧,仁者心驚膽懾。” |
xīn jí rú fén心急如焚 | 心里急得像著了火一樣。形容心情極其焦急。焚:燒。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17回:“我越發(fā)覺得心急如焚,然而也是沒法的事,成日猶如坐在針氈上一般。” |
rén tóng cǐ xīn,xīn tóng cǐ l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 指合情合理的事,大家想法都會(huì)相同。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只是她也是個(gè)女孩兒。俗語說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
mù rén shí xīn木人石心 | 形容意志堅(jiān)定,任何誘惑都不動(dòng)心。 | 《晉書 隱逸傳 夏統(tǒng)》:“統(tǒng)危坐如故,若無所聞。充等各散曰:‘此吳兒是木人石心也。’” |
tòng xīn bìng shǒu痛心病首 | 猶痛心疾首。形容極其悲憤。 | 《新唐書 突厥傳上》:“帝謂群臣曰:‘往國家初定,太上皇以百姓故,奉突厥,詭而臣之,聯(lián)常痛心病首,思一刷恥于天下。” |
xīn zhuō kǒu bèn心拙口夯 | 心思笨,又不善于說話。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30回:“誰都像我心拙口夯的,由著人說呢!” |
tiě xīn mù cháng鐵心木腸 | 見“鐵心石腸”。 | 宋·趙令畤《侯鯖錄》卷三:“王介甫少時(shí)作《石榴花》……此老風(fēng)味不薄,豈鐵心木腸者哉。” |
xiù kǒu jǐn xīn繡口錦心 | 錦、繡:精美鮮艷的絲織品。形容文思優(yōu)美,詞藻華麗。 | 唐 柳宗元《乞巧文》:“駢四驪六,錦心繡口,宮沉羽振,笙簧觸手。” |
xīn yí shén yuè心怡神悅 | 怡:安適愉快。心境安適,精神愉快。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引起:“不知君子那三件至樂的事,另有心怡神悅形容不到的田地。” |
fó kǒu shèng xīn佛口圣心 | 形容言語溫厚,心地慈善。 |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第二卷:“送子觀音殿對云:‘我費(fèi)盡一片婆心……’佛口圣心,自然入妙。” |
kè gǔ bēng xīn刻骨崩心 | 謂仇恨極深。 | 《北史·隋越王侗傳》:“朕所以刻骨崩心,飲膽嘗血,瞻天視地,無處自容。” |
sù xīn wǎng zhì夙心往志 | 夙:舊。平素的心愿,已往的志向。 | 《魏書·列女傳》:“人生如白駒過隙,死不足恨,但夙心往志,不聞?dòng)跊]世矣。” |
sǐ xīn tā dì死心塌地 | 死心:不變心;塌地:指心里塌實(shí)。原指心里塌實(shí);不再做別的打算。現(xiàn)形容主意已定;決不改變或心甘情愿。 | 元 喬孟符《鴛鴦被》第四折:“這洛陽城劉員外,他是個(gè)有錢賊,只要你還了時(shí),方才死心塌地。” |
yì zhào yī xīn億兆一心 | 全國人民一條心。 | 毛澤東《祭文 祭黃帝陵》詩:“億兆一心,戰(zhàn)則必勝。還我河山,衛(wèi)我國權(quán)。” |
tòng xīn jí shǒu痛心疾首 | 傷心而且頭痛。形容傷心痛恨到了極點(diǎn)。疾首:頭痛。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十三年》:“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 |
chèn xīn rú yì稱心如意 | 稱:符合;稱心:符合心愿。完全符合心意。 | 宋 朱敦儒《感皇恩》詞:“稱心如意,剩活人間幾歲?洞天誰道在、塵寰外。” |
shì yǔ xīn wéi事與心違 | 同“事與原違”。 | 北齊·魏收《魏書·王叡傳》:“誠思竭盡力命,以報(bào)所受,不謂事與心違,忽嬰重疾。”宋·歐陽修《紀(jì)德陳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詩:“貌先年老因憂國,事與心違始乞身。” |
xīn qián zhì chéng心虔志誠 | 虔:恭敬。心意恭敬、誠懇。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九十九回:“委實(shí)心虔志誠,料不能逃菩薩洞察。” |
guī xīn rú jiàn歸心如箭 | 想回家的心情象射出的箭一樣快。形容回家心切。 | 清 名教中人《好逑傳》第12回:“ 承長兄厚愛,本當(dāng)領(lǐng)教,只是歸心似箭,今日立刻就要行了。” |
tóng xīn xié lì同心協(xié)力 | 團(tuán)結(jié)一致;共同努力。協(xié):合。 | 《梁書 王僧辯傳》:“討逆賊于咸陽,誅叛子于云夢,同心協(xié)力,克定邦家。” |
xiǎo xīn jǐn shèn小心謹(jǐn)慎 | 說話辦事細(xì)心慎重;不敢馬虎大意。 | 東漢 班固《漢書 霍光傳》:“出入禁闥二十余年,小心謹(jǐn)慎,未嘗有過,甚見親信。” |
zhì yì chéng xīn至意誠心 | 至意:誠意。誠心誠意。 | 明·闕名《萬國來朝》第二折:“則為我至意誠心,忠肝義膽,我也并無偏背。” |
gǎo xíng huī xīn槁形灰心 | 形容身體衰弱,意志消沉。 | 明·唐順之《答茅鹿門知縣》:“鹿門所見于吾者,殆故吾也,而未嘗見夫槁形灰心之吾乎!” |
lìng rén hán xīn令人寒心 | 讓人失望而痛心。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47回:“我們做了封疆大吏,上頭還如此不放心我們,聽了叫人寒心!” |
yī xīn yī dé一心一德 | 大家一條心,為一個(gè)共同目標(biāo)而努力。 | 《尚書 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
yí xīn shēng guǐ疑心生鬼 | 指無中生有地亂猜疑,導(dǎo)致自己嚇唬自己。 | 宋·呂本中《師友雜志》:“嘗聞人說鬼怪者,以為必?zé)o此理,以為疑心生暗鬼,最是切要議論。” |
xiū wù zhī xīn,rén jiē yǒu zhī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 羞:羞愧;惡:恥。羞恥的心情,人人都會(huì)有的。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diào dǎn jīng xīn吊膽驚心 | 猶言吊膽提心。 | 《說唐》第八回:“眾將進(jìn)前射箭,射中的磨旗擂鼓,不中的吊膽驚心。” |
shǐ xīn yòng fù使心用腹 | 用心思,使壞心眼。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2回:“至于貪淫縱欲,使心用腹,污穢人家女眷,沒有一個(gè)減等奪祿,或是妻子見報(bào),陰中再不饒過。” |
yóu xīn hài ěr游心駭耳 | 發(fā)人遐想,動(dòng)人聽聞。 | 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褚少孫論》:“可以覽觀揚(yáng)意,以示后世好事者讀之,以游心駭耳,以附益上方太史公之三章。” |
yī cùn chì xīn一寸赤心 | 同“一寸丹心”。 | 宋·陸游《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詩:“飛霜掠面寒壓指,一存赤心惟報(bào)國。” |
rén miàn guǐ xīn人面鬼心 | 指表面很好,內(nèi)心很壞。 | |
dǎn dà xīn xì膽大心細(xì) | 形容辦事果斷,考慮周密。 | 魯迅《書信集 致羅清楨》:“我是主張青年發(fā)表作品,要‘膽大心細(xì)’的,因?yàn)樾娜舨患?xì),便容易走入草率的路。” |
huì xīn yī xiào會(huì)心一笑 | 會(huì)心:領(lǐng)悟,領(lǐng)會(huì)。領(lǐng)會(huì)對方的意思而微笑。 | 魯迅《通訊》:“使同類者知道也還有誰在襲擊古老堅(jiān)固的堡壘,較之看見浩大而灰色的軍容,或者反可以會(huì)心一笑。” |
xīn dàng shén yí心蕩神移 | 像受到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作用激起強(qiáng)烈情緒,神魂顛倒,不能自持 | 張賢亮《青春期》:“一個(gè)可能是非常纏綿溫馨心蕩神移的情感交流過程,被簡化成直奔終極目標(biāo)的繁殖行為。” |
yī xīn yī yì一心一意 | 只有一個(gè)心眼兒;沒有別的考慮。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杜恕傳》:“免為庶人,徙章武郡,是歲嘉平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書》:“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 |
sàng xīn bìng kuáng喪心病狂 | 喪:喪失;失去;心:指理智;狂:瘋狂。喪失理智;像發(fā)了瘋一樣。形容言行昏亂或兇殘到了極點(diǎn)。 | 《宋史 范如圭傳》:“如圭獨(dú)以書責(zé)檜以曲學(xué)倍師,忘仇辱國之罪,且曰:‘公不喪心病狂,奈何為此?必遺臭萬世矣。’” |
yǎn huā xīn luàn眼花心亂 | 形容心神迷惑不定。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十九回:“這廝雖然奸猾,也騙得他眼花心亂了。” |
xīn bìng nán yī心病難醫(yī) | 醫(yī):醫(yī)治。思想上的病不好醫(yī)治。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29卷:“若與空王為弟子,莫教心病最難醫(yī)。” |
tuán xīn yī zhì摶心揖志 | 專心一志。 |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jì)》:“普天之下,摶心揖志。” |
jì yán xīn suàn計(jì)研心算 | 謂精心研究計(jì)算。 | 宋·范浚《張府君墓志銘》:“繼丁大故,生產(chǎn)益落,府君得計(jì)研心算以治產(chǎn),累歲遂致饒衍。” |
zuǐ tián xīn kǔ嘴甜心苦 | 說話和善,居心不良。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5回:“‘嘴甜心苦,兩面三刀’,‘上頭一臉笑著,腳下就使絆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他都全占了。” |
liáng gōng kǔ xīn良工苦心 | 形容優(yōu)秀藝術(shù)家的作品,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都費(fèi)盡心思。又泛指用心良苦。 | 宋 劉攽《次韻蘇子瞻〈韓斡馬〉贈(zèng)李伯時(shí)》:“良工苦心為遠(yuǎn)別,天機(jī)要眇潛得之。” |
tóng xīn tóng dé同心同德 | 指思想統(tǒng)一;信念一致。心:愿望;思想;德:信念;意志。 | 《尚書 泰誓》:“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
xīn mǎn yì zú心滿意足 | 稱心如意;非常滿足。 | 宋 劉克莊《答歐陽秘書書》:“精義多先儒所未講,陳言無一字之相襲,雖累數(shù)千言,而義理一脈,首尾貫屬,讀之使人心滿意足。” |
sǐ xīn tà dì死心踏地 | 見“死心塌地”。 | 老舍《駱駝祥子》:“要不這么冤你一下,你怎么會(huì)死心踏地的點(diǎn)頭呢?” |
fēn xīn guà fù分心掛腹 | 形容十分掛念。 | 《宋書·王僧達(dá)傳》:“山川險(xiǎn)阻,吉兇路塞……分心掛腹,實(shí)亦私苦。” |
cuò xīn jī lǜ措心積慮 | 猶言處心積慮。謂長久考慮在心。 | 宋·何坦《西疇常言》:“逮跡其自為,則因循惰弛,罕克自強(qiáng),措心積慮,甘心為小人,而不以為病。” |
rén xīn dà kuài人心大快 | 快:痛快。指壞人壞事受到懲罰或打擊,使大家非常痛快。 | 明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 立枷》:“東山受恩反噬,其罪蓋浮于諸龍光。當(dāng)時(shí)人心大快,佐以此得縉紳聞聲,然亦不云立枷。” |
yóu xīn chěng mù游心騁目 | 隨意觀賞景物,盡情舒展胸懷 | 宋·吳潛《哨遍·括蘭亭記》詞:“于宇宙之中,游心騁目,此娛信可樂只。” |
shǐ xīn zuò xìng使心作倖 | 用心機(jī)。亦作“使心用倖”。 | |
tóng xīn yī dé同心一德 | 同“同心同德”。 | 明·李東陽《跋鶴山魏先生書真跡》:“君臣上下同心一德,則平居有所裨益,緩急有所倚仗。” |
zhú bǎi yì xīn竹柏異心 | 比喻志向不合或表象不同。 | 《楚辭 東方朔〈七諫 初放〉》:“孰知其不合兮,若竹柏之異心。”王逸注:“竹心空,屈原自喻志通達(dá)也;柏心實(shí),以喻君暗塞也。言己性達(dá)道德,而君閉塞,其志不合,若竹柏之異心也。” |
láng zǐ yě xīn狼子野心 | 狼子:狼崽子;幼小的狼;野心:野獸兇殘的本性。狼崽子雖小卻有野獸的兇殘本性。比喻壞人兇殘的秉性或瘋狂的欲望。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四年》:“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若敖氏矣。’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
zhì yíng xīn mǎn志盈心滿 | 猶志得意滿。 | 《晉書·袁甫傳》:“壽陽以西皆是中國,新平強(qiáng)吳,美寶皆入,志盈心滿,用長歡娛。” |
xīn dào shén zhī心到神知 | 舊時(shí)指只誠心敬神,就用不到煩瑣的禮儀。比喻對人表示欽佩,不必有什么虛文浮禮。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1回:“太太們這么一說,這就叫作心到神知了。” |
yǐ xīn wèn xīn以心問心 | 在心中自問自盤算。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知觀]以心問心,忽然道:‘有計(jì)了。’” |
xīn cún jiè dì心存芥蒂 | 芥蒂:本指細(xì)小的梗塞物,后比喻心里的不滿或不快。指心里對人對事有怨恨或不愉快的情緒。 | 漢 司馬相如《子虛賦》:“吞若云夢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芥蒂。” |
zhái xīn zhōng hòu宅心忠厚 | 宅心:居心。忠心而純厚。亦作“宅心仁厚”。 | 宋·陸游《上趙參政啟》:“此蓄伏遇某官造德精微,宅心忠厚。” |
dé yú xīn yìng yú shǒu得于心應(yīng)于手 | 得:獲得,領(lǐng)悟;應(yīng):適應(yīng)。領(lǐng)悟到要領(lǐng),做起來順手。形容功夫到家,心手相應(yīng)。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yīng)于心,口不能言,有數(shù)存焉于其間。” |
xīn bìng hái jiāng xīn yào yī心病還將心藥醫(yī) | 心里的憂慮或精神負(fù)擔(dān)必須消除造成這種精神負(fù)擔(dān)的因素。 | 明·周楫《西湖二集·吹鳳簫女誘東墻》:“真心病還將心藥醫(yī)也。” |
xū xīn lěng qì虛心冷氣 | 虛:虛假;冷:不熱情。心虛膽怯、低三下四的樣子。也指虛偽做作,假裝殷勤。 | 元·石德玉《曲江池》第二折:“娘使盡虛心冷氣,女著些帶耍連真,總饒你便通天徹地的郎君,也不夠三朝五日遭瘟。” |
xīn hěn shǒu là心狠手辣 | 心腸兇狠;手段毒辣。 | 清 藤谷古香《轟天雷》:“唐敬宗之于劉克明,未嘗欲誅之也,而克明卒弒之于飲酒燭滅時(shí)矣。刑余之人,心狠手辣,自古然也。” |
dǎn chàn xīn jīng膽顫心驚 | 顫:發(fā)抖。形容害怕到了極點(diǎn)。 | 元 施惠《幽閨記 士女隨遷》:“生長升平,誰曾慣遭離亂,苦怎言。膽顫心驚,如何可免。” |
mén xīn zì wèn捫心自問 | 捫:按;摸;心:胸口。摸著胸口;自己問自己。指自我反思;醒悟。 | 唐 白居易《和夢游春詩》:“捫心無愧畏,騰口有謗讟。” |
rén miàn shòu xīn人面獸心 | 空有人的外貌;品德卻像獸類。形容品德極壞。 | 東漢 班固《漢書 匈奴傳贊》:“夷狄之人貪而好利,披發(fā)左衽,人面獸心。” |
xīn cún gāo guān,zhì zài jù fù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 存:想念。一心想做高官,大富大貴。 | 明·李贄《焚書·又與焦弱侯》:“彼以為周、程、張、朱者,皆口談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
zhū xīn zhī lǜ誅心之律 | 誅心:憑推究別人動(dòng)機(jī)來判定罪名。指揭穿別人動(dòng)機(jī)的批評和深刻的評論。 | 魯迅《忽然想到》:“心的反抗,那時(shí)還不算什么犯罪,似乎誅心之律,倒不及現(xiàn)在之嚴(yán)。” |
shǐ xīn bié qì使心別氣 | 發(fā)脾氣。 | 明·天然癡叟《石點(diǎn)頭》第12回:“可知有你這歪老貨搬弄,致使我家一向使心別氣。” |
yī xīn yī lù一心一路 | 猶一心一意。 | 明·馮夢龍《掛枝兒·多心》:“初相交,指望你一心一路;到如今,眼面上做工夫。” |
dòng rén xīn pò動(dòng)人心魄 | 魄:迷信者指依附人形體而存在的精神。形容使人感動(dòng)或令人震驚。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24回:“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時(shí)候,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細(xì)吹細(xì)唱的船來,凄清委婉,動(dòng)人心魄。” |
gān xīn tú dì肝心涂地 | 猶言肝腦涂地。 | 唐·陳子昂《謝衣表》:“臣萬死骷骨,垂配蒙榮,載戰(zhàn)載殞,肝心涂地。” |
kǔ xīn gū yì苦心孤詣 | 苦心:用心良苦。孤詣:獨(dú)到的成就或境地。用盡苦心;達(dá)到了別人達(dá)不到的境地。指精心鉆研學(xué)問或技藝;很有獨(dú)到之處。 | 清 翁方綱《復(fù)初齋文集 格調(diào)論下》:“今且勿以意匠之獨(dú)運(yùn)者言之,且勿以苦心孤詣戛戛獨(dú)造者言之,今且以效古之作若規(guī)仿格調(diào)者言之。” |
yōu xīn rú dǎo憂心如搗 | 憂愁得像有東西在搗心一樣。形容十分焦急。 | 《詩經(jīng) 小雅 小弁》:“我心憂傷,惄焉如搗。” |
dǎn jīng xīn zhàn膽驚心戰(zhàn) | 驚:驚懼,害怕;戰(zhàn):發(fā)抖。形容非常害怕。 | 明·陸采《懷香記·索香看墻》:“可憐平地風(fēng)波變,天那好苦,霎時(shí)間膽驚心戰(zhàn)。” |
yī dé yī xīn一德一心 | 德:心意。大家一條心,為一個(gè)共同目標(biāo)而努力。 | 《尚書 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
xīn fù dà huàn心腹大患 | 見“心腹重患”。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4回:“此是心腹大患,若不早行誅剿,他日養(yǎng)成賊勢,難以制伏。” |
xīn xiǎo zhì dà心小志大 | 辦事小心,抱負(fù)遠(yuǎn)大。 | 《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凡人之論,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圓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鮮。” |
kǒu chuán xīn shòu口傳心授 | 心授:不立文字;以師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傳法授受。通過口頭講述和心中悟解來傳授。 | 明 解縉《春雨雜述 評書》:“學(xué)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 |
tóng xīn tiě dǎn銅心鐵膽 | 形容人的意志堅(jiān)定。 | 明·賈仲名《蕭淑蘭》第二折:“秀才每自古眼睛饞,不似這里忒銅心鐵膽。” |
qū qū cǐ xīn區(qū)區(qū)此心 | 區(qū)區(qū):微小,微薄。常作用謙詞。用來形容微不足道的一點(diǎn)心意或想法。亦作“區(qū)區(qū)之心”。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4回:“況區(qū)區(qū)此心,不為諸公所諒乎?” |
kè gǔ lòu xīn刻骨鏤心 | 銘刻在心靈深處。形容記憶深刻,永遠(yuǎn)不忘。 | 孫犁《秀露集 戲的夢》:“我見到和聽到的,親身體驗(yàn)到的,甚至刻骨鏤心的,是另一種現(xiàn)實(shí),另一種生活。” |
shǒu huá xīn cí手滑心慈 | 慈:慈祥。手頭慷慨,心地慈祥。指樂于助人。 | 清·袁枚《與林遠(yuǎn)峰書》:“魚門當(dāng)日,并不在酒場歌席妄費(fèi)一錢,而手滑心慈,遂至累人累己。” |
ěr mù xīn fù耳目心腹 | 耳目:指偵探消息的人。指輔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與親信。 | 清 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 如是我聞》:“如善其便捷,任以耳目心腹,未有不倒持干戈,授人以柄者。” |
xīn dàng shén mí心蕩神迷 | 蕩:搖動(dòng)。形容心神不定,難以自持。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八回:“陽衍正在心蕩神迷,一聞此語,慌忙接過芍藥道:\'承女郎見愛,何福能消!但未識芳閨何處?\'” |
xīn fù zhī jí心腹之疾 | 指體內(nèi)致命的疾病。比喻嚴(yán)重的隱患。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十二年》:“越在我,心腹之疾也。” |
shàng xià yī xīn上下一心 | 上上下下一條心。 | 先秦 荀況《荀子 富國》:“上下一心,三軍同力,與之遠(yuǎn)舉極戰(zhàn),則不可。” |
zhòng xīn chéng chéng眾心成城 | 指萬眾一心,如堅(jiān)固城堡。比喻眾人團(tuán)結(jié)一致,力量無比強(qiáng)大。 | 《國語 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韋昭注:“眾心所好,莫之能敗,其固如城也。” |
cè dá zhī xīn惻怛之心 | 見“惻隱之心”。 | 晉·苻郎《苻子》:“觀刑曰樂,何無惻怛之心焉?!” |
xiān dé wǒ xīn先得我心 | 得:適合,契合。比喻別人先說出了自己心里想說的話。 | 《孟子·告子上》:“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
xīn kuān tǐ pán心寬體胖 | 原指人心胸開闊,外貌就安詳。后用來指心情愉快,無所牽掛,因而人也發(fā)胖。 | 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xué)》:“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