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暗箭傷人,嫁禍于人,落井下石,青蠅點素,求全之毀,深文周納,投石下井。
2.我想,結合時代的變遷和他個人的命運來觀察,對柏楊就不應有求全之毀和不虞之譽。
3.其實對中國來說,無論是“不虞之譽”還是“求全之毀”,都是其經(jīng)濟重要性的反映,應以平常心對之。
4.孟子早說過,做人,肯定“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5.無論是“不虞之譽”還是“求全之毀”,都折射出各國對中國變革的期許之深。
6.太濃烈,便有求全之毀,不虞之譽。
7.這些“求全之毀,不虞之隙”必將極大地挫傷感情。
8.她也因之獲致不虞之譽,又因之招來求全之毀。
9.既熟慣便更覺親密,既親密便不免有些不虞之隙,求全之毀。曹雪芹?
10.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11.所以當寶玉第5回一跨入青春期,便與黛玉產(chǎn)生了“求全之毀,不虞之隙”;夢見的可卿也是“其鮮艷嫵媚,有似乎寶釵,風流裊娜,則又如黛玉”。
12.既熟慣,則更覺親密,既親密,則不免一時有求全之毀,不虞之隙,望珍惜。曹雪芹?
13.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開學典禮暨揭牌儀式上,紀寶成曾轉贈南懷瑾的話鼓勵首屆學生的同時也是自勉,“若有求全之毀或不虞之譽,皆當付之一笑,不足論也。
14.由點及面,鑒于各地民風官風都不盡相同,“習慣”想來也不盡一樣,備不住就會有些“甲之砒霜乙之蜜糖”的求全之毀、不虞之隙。
※ "求全之毀"成語造句CNDU成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