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之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hán niú zhī dǐng函牛之鼎 | 函:包含,包容。能容納一頭牛的大鼎。形容氣勢宏大。 | 西漢·劉安《淮南子·詮言訓》:“夫函牛之鼎沸,而蠅蚋不敢入。” |
yǐ lǘ zhī wàng倚閭之望 | 閭:古代里巷的門。形容父母盼望子女歸來的迫切心情。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49回:“姑母接了此信,見了阿妹,也好放心,也免許多倚閭之望。” |
kuà xià zhī rǔ胯下之辱 | 胯下:兩條腿之間。從胯下爬過的恥辱。 | 《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
bàn zǐ zhī yì半子之誼 | 半子:女婿。半個兒子的情分。 | 《舊唐書·回紇傳》:“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 |
shèng fù bīng jiā zhī cháng勝負兵家之常 | 兵家:軍事家。勝利或失敗是軍事家常遇到的事情。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1回:“昔日高祖與項羽爭天下,數敗于羽,后九里山一戰成功,而開四百年基業,勝負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 |
qiān lǐ zhī dī,huǐ yú yǐ xué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 一個小小的螞蟻洞,可以使千里長堤潰決。比喻小事不注意會造成大亂子。 | 《韓非子·喻老》:“知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熾焚。” |
qī nián zhī bìng,qiú sān nián zhī ài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 病久了才去尋找治這種病的干艾葉。比喻凡事要平時準備,事到臨頭再想辦法就來不及。 | 《孟子·離婁上》:“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
fù rén zhī jiàn婦人之見 | 見:見識。女人的短淺見識。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5卷:“男子不聽婦人言,我是婦人之見,誰教你句句依我?” |
bǎi suì zhī hǎo百歲之好 | 好:友愛。永久的好合。指男女結為夫妻。 | 明 屠隆《曇花記 士女私奔》:“亦雅慕其才藻,故將圖百歲之好,非僅邀一夕之歡。” |
xián wài zhī xiǎng弦外之響 | 比喻言外之意。 | 王國維《人間詞話》四二:“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 |
jīn yù zhī yán金玉之言 | 金玉:黃金和美玉。象黃金美玉那樣珍貴的話語。比喻可貴而有價值的勸告。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小姐金玉之言,小生一一銘之肺腑。” |
guò tíng zhī xùn過庭之訓 | 用以指父親的教誨。 | 晉 袁宏《后漢紀 安帝紀上》:“萇少長藩國,內無過庭之訓,外無師傅之道,血氣方剛。” |
zhī sǐ mí tā之死靡它 | 之:到;靡:沒有;它:別的。到死也不變心。形容愛情專一,致死不變。現也形容立場堅定。 | 《詩經 鄘風 柏舟》:“之死矢靡它。” |
jiāng guì zhī xìng姜桂之性 | 生姜和肉桂愈久愈辣。比喻年紀越大性格越耿直。 | 《宋史·晏敦復傳》:“況吾姜桂之性,到老愈辣。” |
mò zhī shuí hé莫之誰何 | 莫:沒有。指沒有誰敢對他怎么樣。 | 明·歸有光《備倭事略》:“今倭賊馮陵,所在莫之誰何。” |
nǚ liú zhī bèi女流之輩 | 女流:婦女。婦女之流,帶輕視的說法。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八回:“你女流之輩,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老熊做陰陽的人,一惟酒食是圖而已。” |
jiāng hǎi zhī shì江海之士 | 指志在江海不肯做官的隱士。 | 戰國·宋·莊周《莊子·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閑暇者之所好也。” |
hēng jiā zhī huì亨嘉之會 | 亨嘉:美好的事物聚會在一起。比喻優秀人物濟濟一堂。 | 《周易·乾》:“亨者,嘉之會。” |
dà fēng zhī gē大風之歌 | 指漢高祖的《大風歌》。比喻英雄人物的豪情壯志。 | 唐·宋之問《奉和長安故城未央宮應制》:“樂思回斜日,歌詞繼《大風》。” |
fèi fǔ zhī yán肺腑之言 | 肺腑:指內心。發自內心的真摯誠懇的話語。 | 元 鄭德輝《芻梅香》第二折:“小生別無所告,只索將這肺腑之言,實訴與小娘子。” |
bù fèi zhī huì不費之惠 | 指白白得到的好處。 | 《二刻折案驚奇》卷十:“那時是白得來的東西,左右是不費之惠,料然決不怠慢了我們。” |
qǐ wán zhī suì綺紈之歲 | 指少年時代。 | 北周·庾信《慕容寧神道碑》:“岐嶷表羈貫之年,通禮稱綺紈之歲。” |
jiāng hǎi zhī xué江海之學 | 學:學識,學問。如江海般浩瀚無邊的學識。比喻學識淵博。 | 明·無名氏《女真觀》第二折:“先生江海之學,小道是井底之蛙,焉敢班門弄斧。” |
jiǎn è zhī fēng蹇諤之風 | 蹇諤:正直敢言。正直敢言的作風。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龐統傳》裴松之注引《習鑿齒》:“矯然太當,盡其蹇諤之風。” |
ěr mù zhī yù耳目之欲 | 欲:欲望。指耳聽眼看,滿足于享樂的欲望。 | 漢 東方朔《非有先生論》:“務快耳目之欲,以茍容為度。” |
shì dú zhī niàn舐犢之念 | 舐:舔;犢:小牛仔。老牛愛撫小牛,用舌舐舔。比喻愛兒女之情。 | 宋·張孝祥《答衢州陳守》:“子才老矣,舐犢之念切,人誰無子,惟賢史君哀憐子。” |
xuán zhī yòu xuán玄之又玄 | 形容事理非常奧妙,不易理解。 | 先秦 李耳《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wàn dài zhī yè萬代之業 | 傳之萬世的不朽功業。 | 唐·王勃《三國論》:“不能恢崇萬代之業,創建七百之基。” |
cài shū zhī sè菜蔬之色 | 比喻人們在饑荒年景度日所顯現的營養不良的臉色。 | 晉·潘岳《籍田鼠》:“野有菜蔬之色,朝靡代耕之秩。” |
wú yá zhī qī無涯之戚 | 無盡的憂傷。涯:邊際。戚:憂傷。 | 唐·韓愈《蔡十二郎文》:“吾不可去,汝不肯來,恐旦暮死,而汝抱無涯之戚也。” |
shén ér míng zhī神而明之 | 指表面玄妙的事理。 | 《周易 系辭上》:“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
suǒ dào zhī chù所到之處 | 所去的任何地方。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17回:“如今知道朝里那些老爺們都是能文能武,出力報效,所到之處,早已消滅了。” |
fù zhī lí zǎo付之梨棗 | 指刻版刊印書籍。梨棗:舊時刻書多用梨木棗木,古代稱書版。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段序》:“然欲付梨棗而嗇于資,素愿莫償,恒深歉悵。” |
xiàng yú zhī qì向隅之泣 | 向隅:面朝屋子的角落。形容因得不到機會而失望哭泣。 | 宋·陳亮《謝陳侍郎啟》:“寧失不經,忍視向隅之泣。” |
pí ròu zhī tàn脾肉之嘆 | 脾:通“髀”,大腿。指痛惜光陰虛度,思欲有所作為。 | 晉·司馬彪《九州春秋》:“備住荊州數年,嘗于表坐起至廁,見髀里肉生,慨然流涕。” |
wěn jǐng zhī jiāo刎頸之交 | 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
shǒu wú fù jī zhī lì手無縛雞之力 | 連捆綁雞的力氣都沒有。形容身體弱、力氣小。 | 元 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那韓信手無縛雞之力,只淮陰市上兩個少年要他在胯下鉆過去,他就鉆過去了。” |
yǎn zhōng zhī dīng眼中之釘 | 比喻極其厭惡憎恨的人。 | 《新五代史·趙在禮傳》:“宋人喜而相謂曰:‘眼中拔釘,豈不樂哉!’” |
wò tà zhī shàng,qǐ róng tā rén hān shuì臥榻之上,豈容他人鼾睡 | 自己的慶鋪邊,怎么能讓別人呼呼睡大覺?比喻自己的勢力范圍,不容許別人沾手。 | 宋·岳珂《程史·徐鉉入聘》:“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耶?” |
wàng nián zhī jiāo忘年之交 | 年輩不相當而結交為友。 | 《后漢書·禰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南史·何遜傳》:“弱冠州舉秀才,南鄉范云見其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 |
diàn wēi zhī yù阽危之域 | 阽危:危險;域:境地。危險的境地。 | 南朝·齊·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故能出人于阽危之域,躋俗于仁壽之地。” |
zhū wén zhī zhěn朱文之軫 | 軫:古代車后的橫木,代指車。繪有朱紅色文飾的車子。形容高官所乘車的精美華貴。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張皓王龔傳論》:“晨門有抱關之夫,柱下無朱文之軫也。” |
bǎi zú zhī chóng,duàn ér bù jué百足之蟲,斷而不蹶 | 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臺。同“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 唐 馬總《意林》卷一:“百足之蟲,斷而不蹶。” |
guǎng shà zhī yìn廣廈之蔭 | 廈:大房子;蔭:遮蔽。指像大房子可以遮風蔽日那樣給人們以保護。 | 戰國·鄭·列御寇《列子·力命》:“進其茙菽有稻糧之味,庇其蓬室若廣廈之蔭。” |
bào yú zhī sì鮑魚之肆 | 賣咸魚的店。比喻壞人成堆的地方。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慕賢》:“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
fēng chén zhī yán風塵之言 | 指蜚短流長的言語。 | 《魏書·王慧龍傳》:“賜慧龍璽書曰:‘義隆畏將軍如虎,欲相中害,朕自知之,風塵之言,想不足介意也。” |
qiè gǔ zhī chóu切骨之仇 | 形容仇恨極深。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文秀乃切骨之仇,日夜在心,故此一經眼,即便認得。” |
shén zhì zhī bǐ神至之筆 | 形容藝術作品的技法非常奇妙。 | 清·侯方域《倪云林十萬圖記》:“其皺擦勾斫、分披糾合,無一不備神至之筆,豈可以一律論耶!” |
qiú zhī bù dé求之不得 | 原指十分想往追求可是得不到。現多用來突出渴求想往的感情。 | 《詩經 周南 關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
miào yuán zhī shǔ廟垣之鼠 | 廟:王宮的前殿;垣:矮墻。宮墻里的老鼠。比喻帝王身邊得勢的小人。 | 《新唐書·魏元忠傳》:“君側之人,眾所畏懼,所謂鷹頭之蠅,廟垣之鼠者也。” |
zài chén zhī è在陳之厄 | 《論語·衛靈公》:“(孔子)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后因以“在陳之厄”指饑貧等困境。 | 《論語·衛靈公》:“(孔子)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
wú fù jī zhī lì無縛雞之力 | 縛:捆,綁。雙手連捆綁雞的力氣都沒有。形容身體虛弱或力氣小。 | 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那韓信手無縛雞之力,只淮陰市上兩個少年要他在胯下鉆過去,他就鉆過去了。” |
yù jiā zhī zuì,hé huàn wú cí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 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十年》:“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
bǎi shì zhī lì百世之利 | 世世代代長遠的利益。 | 《呂氏春秋·義賞》:“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 |
fēng yún zhī zhì風云之志 | 像風云那樣雄大高遠的志向。 | 北周·庚信《周兗州剌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始游庠塾,不無儒者之榮;或見兵書,遂有風云之志。” |
bēn jūn zhī jiàng賁軍之將 | 賁:覆敗。打了敗仗的將領。 | 西漢·戴圣《禮記·射儀》:“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 |
dà fāng zhī jiā大方之家 | 大方:原指深通道術的人。后泛指見識廣博;懂得大道理;學問深厚或專精于某種技藝的人。 | 莊周《莊子 秋水》:“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
lóng duàn zhī dēng龍斷之登 | 謂謀利求財。龍,通“壟”。 | |
chū shēng zhī dú bù jù hǔ初生之犢不懼虎 | 比喻閱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說敢干,無所畏懼。 | 《三國演義》第七四回:“俗云:‘初生之犢不懼虎。’父親縱然斬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倘有疏虞,非所以重伯父之托也。” |
dōng nán zhī měi東南之美 | 謂東南人物中之佼佼者。 | 晉·潘尼《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東南之美,曩惟延州;顯允陸生,于今鮮儔。” |
chéng rén zhī è乘人之厄 | 乘:趁;厄:苦難。趁人家危難的時候加以要挾或陷害。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神女》:“子誠敝人也,不念疇昔之義,而欲乘人之厄,予過矣!” |
zhī zhī fēi nán,xíng zhī bù yì知之非難,行之不易 | 知道它并不難,去做它就難了。 | 唐·徐賢妃《諫太宗息兵罷役疏》:“唯恐知之非難,行之不易,志驕于業泰,體逸于時安。” |
huāng táng zhī yán荒唐之言 | 指荒誕無稽的言論。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天下篇》:“莊周聞其風而悅之,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戃。” |
jīn tāng zhī gù金湯之固 | 像金城湯池那樣牢不可破。 | 明·張岱《龍山文帝祠募疏》:“右并城隍,賴有金湯之固。” |
qián lǘ zhī jì黔驢之技 | 黔:貴州;技:本領。黔驢的本領。 | 唐 柳宗元《三戒 黔之驢》:“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驢一鳴,虎大駭……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啃,斷其喉 |
shī zhī qiān lǐ,chà ruò háo lí失之千里,差若毫厘 | 指細微的失誤,可導致巨大的差錯。 | 《隋書 天文志上》:“失之千里,差若毫厘,大象一乖,馀何可驗!” |
gān chéng zhī jiàng干城之將 | 干城:盾牌和城墻,比喻捍衛者。指保衛國家的大將。 | 《詩經·周南·兔罝》:“糾糾武夫,公侯干城。”《孔叢子·居衛》:“今君處戰國之世,選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棄干城之將,此不可使聞于鄰國者也。” |
shi yú zhī huò池魚之禍 | 見“池魚之殃”。 |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四:“道士道:‘不出三年,世運變革。地方將有兵戈大亂,不產這光景了。你快擇善地而居,免受池魚之禍。’” |
yún ní zhī wàng云霓之望 | 比喻迫切地盼望。 | |
qī huáng zhī rǔ棲遑之辱 | 棲遑:忙忙碌碌,奔波不定的樣子。四處奔忙,不得安居的勞辱。 | 晉·陸機《演連珠》:“利盡萬物,不能睿童昏之心;德表生民,不能救棲遑之辱。” |
gān zhī rú yí甘之如飴 | 把它看成像飴糖那樣甘甜。比喻甘心情愿地從事某種辛苦工作或雖處危困境地也能安然忍受。 | 宋 真德秀《送周天驥序》:“非正義之富貴,遠之如垢污;不幸而賤貧,甘之如飴蜜。” |
kū yú zhī sì枯魚之肆 | 枯魚:干魚;肆:鋪子。賣干魚的鋪子。比喻事情已到不可挽回的絕境。 | 莊周《莊子 外物》:“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 |
bù cì zhī wèi不次之位 | 次:順序,等級;位:職位,地位。指對于有才干的人不拘等級授予重要職位。 | 東漢 班固《漢書 東方朔傳》:“武帝初即位,征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
dà yǎn zhī shǔ大衍之數 | 大:大數;衍:演;大衍:指運用大數來演卦。指五十 | 《周易·系辭》:“大衍之數五十。” |
shuǐ huǒ zhī zhōng水火之中 | 水火:比喻災難。災難困苦之中。 | 《孟子·梁惠王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證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
jiè xuǎn zhī jí疥癬之疾 | 疥、癬:輕度的皮膚病。比喻無關緊要,不礙大局的小毛病、小問題、小障礙。亦作“疥癩之疾”、“疥癩之患”、“疥癬之病”、“癬疥之疾”。 | 元·關漢卿《山神廟裴度還帶》第二折:“我雖在人閭閭之下,眉睫之間,又不比斗筲之器,疥癬之疾。” |
jiè lài zhī huàn疥癩之患 | 疥癩:疥瘡與癩痢,兩種皮膚病。比喻危害尚輕的禍患或無關緊要的問題。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82回:“今王興十萬之師,行糧千里,以爭疥癩之患,而忘大毒之在腹心,臣恐齊未必勝,而越禍已至也。” |
wù yǐ è xiǎo ér wéi zhī,wù yǐ shàn xiǎo ér bù wéi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 勿:不要;為:做。不要以為是微小的壞事就可以做,不要以為是不大的好事就不去做。 | 《諸葛亮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
rú rù wú rén zhī dì如入無人之地 | 像到了沒有人的地方。形容作戰勇敢,無人敢阻擋。 | 明·歸有光《備倭事略》:“彼狃于數勝,謂我不能軍,往事如入無人之地;出其不意,可以得志。” |
róng xī zhī ān,yī ròu zhī wèi容膝之安,一肉之味 | 形容生活條件并不好。 | 《列女傳·賢明》:“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懷楚國之憂,其可乎?” |
yī jǐn zhī róng衣錦之榮 | 衣:穿。顯貴后穿錦繡衣服回歸故鄉的榮耀 | 《周書·令狐整傳》:“然公門之內,須有衣錦之榮。” |
méi shuò zhī yán媒妁之言 | 媒妁:說合婚姻的人。媒人的介紹。 | 《孟子 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踰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
guǎn kuī zhī jiàn管窺之見 | 管窺:從管中看物。管筒所窺見的地方極小。比喻見解局限、偏頗、膚淺。 | 《魏書·魏收傳》:“仰恃皇造宿眷之隆,敢陳愚昧管窺之見。” |
zāo kāng zhī qī糟糠之妻 | 指貧賤時共患難的妻子,今也用來謙稱自己的妻子。(1)用以指稱與共患難的妻子。 (2)用以謙稱自己的妻子。糟糠,酒渣及穀皮,指粗劣的食物。糟:酒渣。糠:谷皮。貧窮時,與自己共嘗糟糠的妻子。 | 《后漢書·宋弘傳》:“(光武帝)謂弘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cáng zhī míng shān藏之名山 | 把著作藏在名山傳給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極有價值 | 三國 魏 魚豢《魏略》:“雖未能藏之名山,將以傳之同好。” |
zhī mìng zhī nián知命之年 | 知道自己命運的年齡。指50歲。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五十而知天命。” |
yī shè zhī dì一射之地 | 一箭所能達到的距離,約當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步。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二折:“將軍若要做女婿呵,可按甲束兵,退一射之地。” |
zǒng ér yán zhī總而言之 | 總括起來說(總:總括;歸納)。 | 《周易 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唐 孔穎達疏:“總而言之,皆虛無之謂也。” |
gāo huāng zhī jí膏肓之疾 | 指不可醫治的絕癥。 | 《左傳·成公十年》:“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
dǒu shāo zhī qì斗筲之器 | 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兩升。比喻氣量狹窄、見識短淺的人。 | 宋 曾慥《類說》引《使遼錄 南朝峭漢》:“弼曰:‘臣斗筲之器,不足道;本朝人材勝如臣者,車載斗量,安可數計!” |
shòu zhī wú kuì受之無愧 | 受:接受,得到。得到某種獎勵或榮譽沒有什么可慚愧的。 | 瑪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四卷:“這些錢是自己豁出老命賺來的,萬般辛苦,受之無愧。” |
páo zé zhī yì袍澤之誼 | 袍澤:長袍與內衣,泛指軍隊中的同事。指軍隊中同事的交情、友誼。 | 《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
kūn dì zhī hǎo昆弟之好 | 昆:哥哥。像兄弟一樣要好。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傳》第九十二回:“今秦楚嫁女娶婦,結昆弟之好,三晉莫不悚懼,爭獻地以事秦。” |
lǐ yí zhī bāng禮儀之邦 | 禮儀:禮節和儀式;邦:國家。指講究禮節和儀式的國家。 | 章詒和《往事并不如煙·最后的貴族》:“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現在卻連同城而居的好朋友都不能見面,還美其名曰文化大革命,一點文化也沒有。” |
bù sù zhī kè不速之客 | 速:邀請。沒有邀請而自己來的客人。指意想不到的客人。 | 《周易 需》:“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孔穎達疏:“速,召也。不須召喚之客有三人自來。” |
yún ní zhī chà云泥之差 | 見“云泥之別”。 | 郭沫若《石鼓文研究·古拓二種之比較》:“舉與民國八年上海藝苑真賞社所印行安氏別本相比較,固大有云泥之差,而視‘天一閣本’亦遠有上下床之別。” |
huǐ zhī wǎn yǐ悔之晚矣 | 矣:了。后悔也已經晚了。 | 《大宋宣和遺事》:“萬一有奸邪叵測之情,陛下悔之晚矣!” |
nòng zhāng zhī qìng弄璋之慶 | 弄璋:古人把璋給男孩玩,希望將來有玉一樣的品德。祝賀人家生男孩。 | 明·趙弼《木綿庵記》:“喜公有弄璋之慶,萬事足矣。” |
niú zhī yī máo牛之一毛 | 牛身上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亦作“九牛一毛”。 | 《魏略》:“臣知言出必死,而臣自比于牛之一毛,生既無益,死亦何損?” |
bó niú zhī méng搏牛之虻 | 原意是說主要目標應像擊殺牛背上的虻蟲一樣去滅掉秦國,而不是像消除蟣虱那樣去與別人打敗。后來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 《史記·項羽本紀》:“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