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之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chéng tiān zhī yòu承天之祐 | 承:受;祐:保佑。蒙受老天的保祐。 | 《周易·大有》:“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
zhū chén zhī hǎo朱陳之好 | 表示兩家結成姻親。 | 唐·白居易《朱陳村》詩:“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一村唯兩姓,世世為婚姻。” |
zì wǒ dé zhī,zì wǒ shī zhī自我得之,自我失之 | 從我手里得到的東西,又從我手里失去。比喻興敗無常或得失相抵。 | 《梁書·邵陵王綸傳》:“高祖嘆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 |
zhī yù zhī gǎn知遇之感 | 知遇:得到賞識或重用;感:感激。對給予賞識和重用的感激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回:“只因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為之一哭。” |
yī jiè zhī shàn一介之善 | 微小的善行。 | 《西京雜記》卷四:“其有一介之善、一方文藝,居接士之館。” |
yóu ér xiào zhī尤而效之 | 謂明知其為錯誤而有意仿效之。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
yī xiàn zhī lù一線之路 | 謂一條活路。 | 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十六:“若權奸之去,則正當洗腸滌胃。若借溫太真之事,為小人開一線之路;借范堯夫之言,為君子憂后來之禍,則失之矣。” |
cáo shè zhī móu曹社之謀 | 《左傳·哀公七年》:“初,曹人或夢眾君子立于社宮,而謀亡曹。”社:曹之國社。后進以“曹社之謀”指滅亡他人國家的陰謀。北周·庚信《哀江南賦》:“鬼同曹社之謀,人有秦庭之哭。” | 《左傳·哀公七年》:“初,曹人或夢眾君子立于社宮,而謀亡曹。” |
xiān wù zhī jí先務之急 | 指最先急于要做的事情。 | |
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yān fù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 焉:哪兒;附:依附。皮都沒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
wù mèi qiú zhī寤寐求之 | 比喻迫切地希望得到某種事物。 | 《詩經(jīng)·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bù jī zhī mín不羈之民 | 羈:束縛;民:百姓。不受束縛的百姓。指不甘就范的民眾。 | 漢 桓寬《鹽鐵論 論功》:“不牧之地,不羈之民。” |
xué chǔ zhī tú穴處之徒 | 穴:洞;處:居。居住在洞穴中的人。比喻孤陋寡聞、見識淺薄的人。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魏囂傳》:“而王之將吏,群居穴處之徒。” |
huǐ zhī mò jí悔之莫及 | 悔:后悔。后悔也來不及了。 | 東漢·董卓《到澠池上書請收張讓等》:“及溺呼船,悔之莫及。” |
huí lù zhī zāi回祿之災 | 回祿:傳說中的火神。指火災。 |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答包定之》:“近聞永嘉有回祿之災,高居不至驚恐否?” |
chuān yú zhī dào穿窬之盜 | 穿:指穿壁;窬:通“逾”,從墻上爬過去。從墻上爬過去。指鉆洞和爬墻的盜賊。 |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色厲而內(nèi)荏,譬諸小,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
lěi nòu zhī jiào耒耨之教 | 耒耨:農(nóng)具。農(nóng)事耕作方法的傳授。指教民務農(nóng)。 | 《周易·系辭下》:“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
chū nèi zhī lìn出內(nèi)之吝 | 見“出納之吝”。 | |
gǔ ròu zhī ēn骨肉之恩 |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親人關系;恩:親愛。比喻至親之間的深厚感情。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8回:“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馬之重乎?” |
nán fāng zhī qiáng南方之強 | 南方堅強剛毅之人。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 |
yī shí zhī xiù一時之秀 | 一個時期的優(yōu)秀人物。亦作“一時之選”。 | 《周書·唐瑾傳》:“時六尚書皆一時之秀,周文自謂得人,號為六俊。”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十四卷:“后主問帝:‘蕭妃何如此人?’帝曰:‘春蘭秋菊,各一時之秀也。’” |
miè mén zhī huò滅門之禍 | 滅:消滅;門:家,家族。滿門老少皆被誅滅的災禍。 | 《周書·王軌傳》:“皇太子,國之儲副,事有蹉跌,便至滅門之禍。” |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zhuó zhuī zhī dì上無片瓦,下無卓錐之地 | 卓:直立。形容一無所有,貧困到了極點。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云居膺禪師法嗣》:“問:‘上無片瓦,下無卓錐時如何?’師曰:‘莫飄露么。’” |
jí rén zhī nán急人之難 | 熱心主動幫助別人解決困難。 | 《詩經(jīng)·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 |
zhèng wèi zhī qǔ鄭衛(wèi)之曲 | 鄭衛(wèi):春秋時的鄭國和衛(wèi)國。指春秋戰(zhàn)國時鄭、衛(wèi)等國的民間音樂。 | 漢·荀悅《漢紀·宣帝紀》:“臣聞秦王好淫聲,華陽后為之不聽鄭衛(wèi)之曲。” |
bù cè zhī yuān不測之淵 | 測:測量,估計;淵:深潭。不可測量的深淵。比喻危險的境地。 | 漢·賈誼《過秦論》:“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
yì fāng zhī xùn義方之訓 | 義方:比喻為人應遵守的道理。教人遵守做人之道的訓言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三年》:“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 |
liàn zhī wèi dìng煉之未定 | 用心琢磨,反復錘煉,決定不下來。 | |
shí bù zhī nèi,bì yǒu fāng cǎo十步之內(nèi),必有芳草 | 芳草:香草,比喻美德。比喻處處都有人才。 | 漢·劉向《說苑·談叢》:“十步之澤,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
wú chǐ zhī yóu無恥之尤 | 尤:特別突出的。無恥之中最無恥的。 | 清 王士禛《分甘余話》:“二子可謂失其本心,無恥之尤者也。” |
sān qiān zhī jiào三遷之教 | 漢 劉向《列女傳》載:孟母帶著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喪;后遷居集市,又跟著學商人自吹自夸;孟母遷居學堂附近,孟子從此學習禮節(jié),要求上學。后人用“孟母三遷”、“三遷之教”比喻選擇居住合適的環(huán)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 漢·劉向《列女傳》載:孟母帶著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喪;后遷居集市,又跟著學商人自吹自夸;孟母遷居學堂附近,孟子從此學習禮節(jié),要求上學。 |
zhāo zhī jí lái,huī zhī jí qù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 揮:擺手。手一招就來,手一揮就去。形容非常聽從指揮。指用人時非常隨意。 | 宋·蘇軾《王仲儀真贊序》:“至于緩急之際,決大策,安大眾,呼之則來,揮之則散者,唯世臣巨室為能。” |
wǎ fǔ zhī míng瓦釜之鳴 | 瓦釜:古代簡單的樂器,比喻庸才。庸才顯赫。比喻無德無才的人占據(jù)高位,威風一時。 | 唐·柳宗元《代人進瓷器狀》:“且無瓦釜之鳴,是稱土铏之德。” |
tāo tiè zhī tú饕餮之徒 | 比喻貪吃的人。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三卷:“多食不厭謂之饕餮之徒;見食垂涎謂有欲炙之色。” |
qiè fù zhī dào妾婦之道 | 妾婦:指婦女。指對上司或同僚絕對服從的卑劣作風。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下》:“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
bū táo zhī chén逋逃之臣 | 逃亡的罪臣。 | 漢 荀悅《漢紀 成帝紀》:“以單于屈體稱臣奉使朝賀,無有二心,而今反受其逋逃之臣,是貪一夫之得,而失一國之心。” |
jí xìng zhī zuò即興之作 | 即興:根據(jù)當時的興致和感覺;作:作品。根據(jù)當時的感受而寫成的作品。 |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第13章:“歷史從來都是即興之作。” |
yùn yòng zhī miào,zài yú yī xīn運用之妙,在于一心 | 妙:巧妙;心:思考,靈活。指兵法運用得巧妙靈活,全在于善于思考。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3回:“湯鎮(zhèn)臺道:且不要管他,‘運用之妙,在于一心’。” |
cāo bì shèng zhī quàn操必勝之券 | 操:掌握;券:憑證。手里掌握必勝的憑證。指十分有把握。 | 春秋·齊·管仲《管子·明法解》:“故明主操必勝之數(shù),以治必用之民。” |
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ān fù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 存:存留;附:附著。皮都沒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
bǎi suì zhī hòu百歲之后 | 死的諱稱。 | 《詩 唐風 葛生》:“百歲之后,歸于其居。”《史記 李不韋列傳》:“夫百歲之后,所子者為王,終不失勢。” |
àn gǔ zhī biàn岸谷之變 | 岸:喻指高位。比喻政治上的重大變化。 | 《詩經(jīng) 小雅 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kuài置之死地而后快 | 恨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腸狠毒。 | 宋 蘇舜欽《答韓持國書》:“被廢之后,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
kuí huò zhī xīn葵藿之心 | 葵:葵花;藿:藿香。葵花和藿香傾向太陽。比喻心向仰慕的人或下級對上級的忠心。 | 唐·白居易《謝清明日賜新火狀》:“仰之如日,空傾葵藿之心。” |
mén hù zhī jiàn門戶之見 | 門戶:派別;見:成見。因派別不同而產(chǎn)生的成見。 | 清 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 宋儒議論之偏》:“朱文公意尊洛學,故于蘇氏門人,有意貶抑,此門戶之見,非是非之公也。” |
qiè píng zhī zhì挈瓶之知 | 挈瓶:汲水用的瓶,它裝不了多少水。比喻知識淺薄,不能深明事理。 | 《左傳·昭公七年》:“雖有挈瓶之知(智),守不假器,禮也。”《戰(zhàn)國策·趙策一》:“人有言,挈瓶之知(智),不失守器。” |
bù shì zhī chóu不世之仇 | 不世:非凡。指極大的仇恨。 | 明·酉陽野史《續(xù)三國演義》第41回:“但愿陛下毋忘不世之仇,怠忽祖宗之業(yè),汲汲于心,以圖恢復。” |
duō gù zhī qiū多故之秋 | 多故:多變亂多患難;秋:指某個時期。指多事故多患難的時期。 | 《金史·宣宗季下》:“今多故之秋,人才難得,朕欲除大罪外,徙刑追配有武藝善掌兵者,量才復用。” |
rén yì zhī shī仁義之師 | 師: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亦作“仁義之兵”。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一五回:“吾欲興仁義之師,伐無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義之師,吊民伐罪,四海引領而望,孰不歸心?” |
wú rén zhī dì無人之地 | 見“無人之境”。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鄧艾傳》:“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里,鑿山為道,造作橋閣。” |
ē bǎo zhī gōng阿保之功 | 阿保:保護養(yǎng)育。保護養(yǎng)育幼兒的功勞。 | 東漢 班固《漢書 丙吉傳》:“是時掖庭宮婢則令民夫上書,自陳嘗有阿保之功。” |
méi jié zhī nèi眉睫之內(nèi) | 形容近在眼前。 | 戰(zhàn)國 鄭 列御寇《列子 仲尼》:“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nèi),來干我者,我必知之。” |
duàn xiù zhī pǐ斷袖之癖 | 指男子搞同性戀的丑惡行徑。 | 《漢書·董賢傳》:“常與上臥起。嘗晝寢,偏藉上袖,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 |
fàn fàn zhī rén泛泛之人 | 泛泛:平常,一般。一般的人。指不是什么有所作為有才干的人物。 | |
tiān yuān zhī bié天淵之別 | 天和地,一極在上,一極在下。比喻差別極大。 | 魯迅《書信集 致曹靖華》:“印在書內(nèi)之插圖,與作者自印的一比,真有天淵之別。” |
gū wàng tīng zhī姑妄聽之 | 姑:姑且;妄:隨便。姑且隨便聽聽;不一定就相信。 | 莊周《莊子 齊物論》:“予嘗為女妄言之,女以妄聽之。” |
wǎ hé zhī zú瓦合之卒 | 瓦合:碎瓦相拼合。卒:士兵。像破碎的瓦片湊合在一起一樣的士兵。比喻沒有組織紀律的軍隊。 | 《漢書·酈食其傳》:“食其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亂之兵,不滿萬人,欲以徑入強秦,此所謂探虎口者也。’” |
yī niàn zhī cuò一念之錯 | 一個念頭的差錯。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8回:“守其在我,聽其在天,是或一道,所怕者,磨易鱗,涅易淄,一念之錯,終身之悔耳。” |
dōng chuáng zhī xuǎn東床之選 | 謂佳婿的人選。 | 五代·危德興《尋陽長公主墓志》:“潛應坦腹之姿,妙契東床之選。” |
zhào zhī jí lái召之即來 | 召:同“招”。一經(jīng)召喚立即就來。形容唯命是從。 | 宋·辛棄疾《沁園春》:“麾之即去,招亦須來。” |
chǔ náng zhī qíng楚囊之情 | 《左傳·襄公十四年》:“楚子囊還自伐吳,卒。將死,遺言謂子庚:‘必城郢!’君子謂子囊忠……將死,不忘衛(wèi)社稷,可不謂忠乎!”后因以“楚囊之情”謂愛國之情。 | 《左傳·襄公十四年》:“楚子囊還自伐吳,卒。將死,遺言謂子庚:‘必城郢!’君子謂子囊忠……將死,不忘衛(wèi)社稷,可不謂忠乎!” |
tì tǎng zhī cái倜儻之才 | 倜儻:卓異;才:學問和才能。卓越特出的才能。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散序進士》:“其負倜儻之才,變通之術。” |
fēi zhī zhī nán,xíng zhī wéi jiān非知之難,行之惟艱 | 知道它并不難,去做它就難了。 | 唐·魏征《十漸不克終疏》:“非知之難,行之惟艱;非行之難,終之斯難。” |
mǔ nán zhī rì母難之日 | 指自己的生日。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17回:“后日是我母難之日,二公可光顧光顧?” |
guó zhī jiāng wáng,bì yǒu yāo niè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 妖孽:妖魔鬼怪。國家將要滅亡必定有某種征兆。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
wò tà zhī cè,qǐ róng tā rén hān shuì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 自己的床鋪邊,怎么能讓別人呼呼睡大覺?比喻自己的勢力范圍或利益不容許別人侵占。 | 宋·岳珂《徐鉉入聘》:“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耶!” |
pǔ tiān zhī xià普天之下 | 指整個天下;遍天下。 | 《詩經(jīng) 小雅 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
pú liǔ zhī zhì蒲柳之質(zhì) | 蒲柳:水楊,秋天凋謝早。多用來比喻身體衰弱或未老先衰。 | 明·朱之瑜《朱舜水集·答吉弘元常書》:“仆犬馬之年,方古人而深愧;蒲柳之質(zhì),嘆先秋而早零。” |
xiāng ěr zhī xià,bì yǒu sǐ yú香餌之下,必有死魚 | 餌:引魚上鉤的食物。指魚必為貪食而上鉤。 | 《三略·上略》:“香餌之下,必有死魚;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
yì měi zhī cí溢美之辭 | 溢:水滿外溢,引申為過分。過分吹噓的話語。亦作“溢美之言”。 |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高雨農(nóng)序》:“雨農(nóng)遽為之序,且有溢美之辭。” |
fù rén zhī rén婦人之仁 | 仕:仁慈。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yōu)柔,不識大體。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
xiǎo kāng zhī jiā小康之家 | 指可以維持中等生活的家庭。 | 清 李綠園《歧路燈》:“小康之家,就看得賭具是解悶的要緊東西。” |
jiā yǒu bì zhǒu,xiǎng zhī qiān jīn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 敝帚:破掃帚。享:供奉。自家的破掃帚被認為價值千金。比喻自己的東西即使不好也倍覺珍貴。有時用于自謙。 | 漢·班固《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帝聞之,下詔讓吳漢副將劉禹曰:‘城降,嬰兒老母,口以萬數(shù),一旦放兵縱火,聞之可謂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孫,故嘗更職,何忍行此!’” |
hé zé zhī shé涸澤之蛇 | 老實人受欺負,奸詐的人玩弄手段得到好處。 | 戰(zhàn)國·韓·韓非《韓非子·說林上》:“子獨不聞涸澤之蛇首?澤涸,蛇將徙。” |
ān shēn zhī chù安身之處 | 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0回:“近聞劉景升病在危篤,可乘此機會,取彼荊州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
zāo kāng zhī fù糟糠之婦 | 糟糠:窮人用來充饑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指共過患難的妻子。 | 元·高則誠《琵琶記·一門旌獎》:“允備貞潔韋柔之德,糟糠之婦,今始見之。” |
xiān jiè zhī jí纖芥之疾 | 比喻不必在意的小毛病。 | 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臣》:“茍無系于社稷之存亡,則四方之勞擾,民生之憔悴,雖有誠臣,亦以為纖芥之疾也。” |
zhī zhī fēi jiān,xíng zhī wéi jiān知之非艱,行之惟艱 | 惟:是。知道它并不難,去做它就難了。 | 《尚書·說命中》:“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
gǔ ròu zhī qíng骨肉之情 |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親人關系。比喻至親之間的深厚感情。 | 清·劉熙載《藝概·文概》:“介甫每言及骨肉之情,酸惻嗚咽。” |
ān shēn zhī dì安身之地 | 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為建業(yè)的根基。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0回:“近聞劉景升病在危篤,可乘此機會,取彼荊州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
ài zhī yù qí shēng愛之欲其生 | 指喜歡一個人時總想叫他活著。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 | 先秦 孔子《論語 顏淵》:“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
àn dú zhī láo案牘之勞 | 案牘:公文。辦理公文事物的勞累。 | 唐 劉禹錫《陋室銘》:“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
jiǔ wǔ zhī zūn九五之尊 | 九五:指帝位。舊指帝王的尊位。 | 《周易 干》:“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
yū kuò zhī lùn迂闊之論 | 遠而不切實際的談論。 | 東漢·班固《答賓戲》:“彼豈樂為迂闊哉。” |
chán nìng zhī tú讒佞之徒 | 指說人壞話與用花言巧語諂媚的人。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3回:“誰想這伙官員,貪濫無厭,徇私作弊,克減酒肉。都是那等讒佞之徒,貪愛賄賂的人。” |
bù xiáng zhī zhēng不祥之征 | 征:征兆。指不好的預兆。 | 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河水》:“恒水上流有一國,國王小夫人生肉胎,大夫人妒之,言:‘汝之生,不祥之征。’即盛以木函,擲恒水中。” |
zài shēng zhī dé再生之德 | 指救命的恩德。 |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第三回:“賢妻,牌頭金玉之言,實為再生之德。” |
kuà xià zhī rǔ胯下之辱 | 胯下:兩條腿之間。從胯下爬過的恥辱。 | 《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
nán shēn zhī yǐn難伸之隱 | 隱:隱衷,隱情。隱藏在內(nèi)心深處難以說出口的隱衷。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3回:“姑娘也就難免有難伸之隱。” |
fù xīn zhī bìng負薪之病 | 負薪:指有病。指背柴勞累,體力還未恢復。 | 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臣弘行能不足以稱,素有負薪之病,恐先狗馬填溝壑。” |
fù gǔ zhī jū附骨之疽 | 附:靠近;疽:毒瘡。緊貼骨頭的毒瘡。比喻侵入內(nèi)部而又難以除掉的敵對勢力。 | 清·譚嗣同《上歐陽中鵠書》歐陽中鵠批跋:“陰棄者如瘵病,如附骨之疽。” |
bǎi zú zhī chóng百足之蟲 | 百足:一種多節(jié)多足的爬蟲,即馬陸。比喻有實力基礎的勢力,雖一時敗落,但不會很快徹底垮臺。也指某一惡勢力被摧垮后余孽尚存。 | 明 徐學謨《歸有園塵談》:“吝者自能致富,然一有事則為過街老鼠;俠者或致破家,然一有事則為百足之蟲。” |
shéng mò zhī yán繩墨之言 | 可以作為準繩、合乎道德圣智的言論。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人間世》:“未達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 |
jīng jì zhī cái經(jīng)濟之才 | 指治國安民的才能。 | 唐 杜甫《上水遣懷》詩:“古來經(jīng)濟才,何事獨罕有。” |
jūn zǐ zhī jiāo dàn rú shuǐ君子之交淡如水 | 君子:古代指地位高、有道德的人;現(xiàn)在也稱品行好的人為君子;交:交情。君子之間建立在道義基礎上的交情高雅純凈;清淡如水。 | 西漢 戴圣《禮記 表記》:“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 |
ruò áo zhī guǐ若敖之鬼 | 若敖:指春秋時楚國的若敖氏。若敖氏的鬼將因滅宗而無人祭祀。比喻沒有后代,無人祭祀。 | 《左傳 宣公四年》:“鬼猶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餒爾?” |
zuò pín zhī liáng饋貧之糧 | 廣博的見聞是贈給知識貧乏者的寶貴的精神食糧。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是以臨篇綴慮,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貧,辭溺者傷亂,然則博見為饋貧之糧,貫一為拯亂之藥。” |
hé zhé zhī yú涸轍之魚 | 涸:水涸,干涸;轍:車輪的痕跡。干涸的車溝里的小魚。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助的人。 | 明·無名氏《四賢記·告貸》:“驚心草木皆兵,舉目椿萱何在,累累如喪家之犬,圉圉似涸轍之魚。” |
qiè gǔ zhī hán切骨之寒 | 切骨:徹骨,滲透到骨頭里。形容冷得刺骨。 | 南朝·梁·蕭統(tǒng)《黃鐘十一月啟》:“酌醇酒而據(jù)切骨之寒。” |
bù cè zhī huò不測之禍 | 測:估計。估計不到的災禍,多指死亡。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秦始皇九年》:“妾賴天而有男,則是君之子為王也。楚國盡可得,孰與身臨不測之禍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