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雀六燕的成語故事
拼音wǔ què liù yàn
基本解釋比喻雙方輕重相差不多。
出處《九章算術·方程》:“今有五雀六燕,集稱之衡,雀俱重,燕俱輕, 一雀一燕交而處,衡適平。”
暫未找到成語五雀六燕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五雀六燕)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目迷五色 | 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
歌鶯舞燕 | 宋·蘇軾《錦被亭》詞:“煙紅露綠曉風香,燕舞鶯啼春日長。” |
二百五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3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
勞燕分飛 |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 |
五花大綁 | 李季《王貴與李香香》第二部二:“順著捆來橫著綁,五花大綁吊在二梁上。” |
過五關,斬六將 | |
四書五經 | 漢 班固《白虎通 五經》:“五經何謂?謂《易》、《尚書》、《詩》、《禮》、《春秋》也。宋 朱熹著有《四書集注》。 |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 《史記·陳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燕雀安知鴻鵠志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陳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黃雀銜環 |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吾西王母使者,蒙君拯救,實感仁恩。今贈白環四枚,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公,一如此環。” |
伸手不見五指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4卷:“只聽得一陣風過處,天昏地黑,鬼哭神嚎,眼前伸手不見五指,一時暈倒了。” |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 《南齊書 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
五花八門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2回:“那小戲子一個個戴了貂裘,簪了雉羽,穿極新鮮的靠子,跑上場來,串了一個五花八門。” |
過五關斬六將 |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76回:“這如今萬世之下,那一個不說道過五關斬六將、掀天揭地的好大丈夫?” |
六合之內 | 《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圣人論而不存。” |
來鴻去燕 | 清 黃景仁《稚存從新安歸作此寄之》詩:“來鴻去燕江干路,露宿風飛各朝暮。” |
五風十雨 | 漢 王充《論衡 是應》:“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 |
蠶頭燕尾 | 宋·趙佶《宣和畫譜·顏真卿》“惟其忠貫白日,識高天下,故精神見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后之俗學,乃求其形似之末,以謂蠶頭燕尾,僅乃得之。” |
六神無主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嚇得知縣已六神無主,還有甚心腸去吃酒。” |
三百六十行 | 明 無名氏《白兔記 投軍》:“左右的,與我扯起招軍旗,叫街坊上民庶,三百六十行做買賣的,愿投軍者,旗下報名。” |
燕雀處堂 | 漢 孔鮒《孔叢子 論勢》:“燕雀處屋,子母相哺,煦煦焉其相樂也,自以為安矣;灶突炎上,棟宇將焚,燕雀顏色不變,不知禍之將及也。” |
舊燕歸巢 | 明·顧大典《青衫記·裴興歸衙》:“似舊燕歸巢,雙語檐前。” |
六通四達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49卷:“今謂明義各自為宜,少多非為定準,如六通四達,豈止三耶!” |
三宮六院 | 元·無名氏《抱妝盒》楔子:“兀那三宮六院,妃嬪彩女聽者:明日圣駕親到御園,打一金彈,金彈落處,有拾得者。” |
五湖四海 | 唐 呂巖《絕句》:“斗笠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
五星連珠 | 《竹書紀年》上卷:“鳳凰在庭,朱草生,嘉禾秀,甘露潤,醴泉出,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 |
鶯歌燕舞 | 宋 蘇軾《報錦亭》詞:“煙紅露綠曉風香,燕舞鶯啼春日長。” |
五合六聚 | 《史記·春申君列傳》:“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單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