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鼎象物的成語故事
拼音zhù dǐng xiàng wù
基本解釋鼎:古代炊器,三足兩耳,也指傳國重器。禹收集九州金屬而鑄成的九鼎之上所鑄各種物品圖像。稱頌君王有德。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
暫未找到成語鑄鼎象物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鑄鼎象物)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代鼎臣 | 《南史·丘靈鞠傳》:“公為一代鼎臣,不可復為覆餗sù。” |
一切萬物 | 《無量壽經》卷上:“設我得佛,自地上以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天。” |
一無長物 | 《晉書·王恭傳》:“吾平生無長物。” |
一物一主 | 元·無名氏《衣襖車》第一折:“這披掛一物一主,看有什么人來。” |
一物一制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6回:“法空這等銅筋鐵骨,偏遇著文忠臣,更狠似他,真個一物一制。” |
一物不成,兩物見在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2回:“和你往日無冤,近日無仇。一物不成,兩物見在,沒來由殺你做甚么!” |
一物不知 | 漢·揚雄《法言·君子》:“圣人之于天下,恥一物之不知。” |
一物克一物 | 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然而趙守翁竟無奈她何,此謂人生萬物,一物克一物。” |
一物降一物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51回:“常言道,\'一物降一物\'哩。你好違了旨意?” |
一蛇吞象 | 戰國·楚·屈原《天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
一表人物 | 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一折:“(梅香云)姐姐,那王秀才生的一表人物,聰明浪子,論姐姐這個模樣,正和王秀才是一對兒。”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夫人,放著你這一表人物,怕沒有中意的丈夫?” |
一言九鼎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 |
萬物之靈 | |
萬象包羅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44回:“萬象包羅為一處,方知截教有鴻蒙。” |
萬象更新 | 清 曹雪芹《紅樓夢》:“如今正是初春時節,萬物更新,正該鼓舞另立起來才好。” |
萬象森羅 | 南朝 梁 陶弘景《茅山長沙館碑》:“夫萬象森羅,不離兩儀所育。” |
三分鼎立 | 《魏書 匈奴劉聰等傳序》:“論土不出江漢,語地僅接褒斜,而謂握皇符,乘帝籍,三分鼎立,比蹤王者。” |
三分鼎足 |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
三牲五鼎 | 元 高明《琵琶記 蔡公逼伯喈赴試》:“三牲五鼎供朝夕,須勝似啜菽并飲水。” |
三足鼎立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欲三分鼎,連衡合從,也宜以時定。” |
不失舊物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元年》:“祀夏配天,不失舊物。” |
不軌不物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五年》:“君將納民于軌物者也,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 |
與物無忤 | 《周書·蘇亮傳》:“寶夤作亂,以亮為黃門侍郎。亮善處人間,與物無忤。及寶夤敗,從之者遇禍,唯亮獲全。” |
與物無競 | 《北史·薛辯傳》:“湖少有節操,篤志于學,專精講習,不干時務,與物無競,好以德義服人。” |
丑類惡物 | 《左傳·文公十八年》:“丑類惡物,頑囂不友。” |
臨難鑄兵 | 春秋 齊 晏嬰《晏子春秋 雜上二十》:“溺者不問隊,迷者不問路。溺而后問隊,迷而后問路,譬之猶臨難而遽鑄兵,臨噎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已。” |
舉鼎拔山 | 明·張四維《雙烈記·虜驕》:“王基霸業今朝定,舉鼎拔山蓋世強。” |
舉鼎絕脰 | 梁啟超《中國國債史》:“今日我輩對于此國債問題當何如?將一惟政府所指派而唯唯負擔,莫敢辭乎?舉鼎絕脰之患,恐遂不免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