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貫雁比的成語故事
拼音yú guàn yàn bǐ
基本解釋見“魚貫雁行”。
出處清·張岱《陶庵夢憶·揚州清明》:“余所見者,惟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差足比擬,然彼皆團簇一塊,如畫家橫披,此獨魚貫雁比,舒長且三十里焉,則畫家之手卷矣。”
暫未找到成語魚貫雁比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魚貫雁比)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雙鳧一雁 | |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td> |
學貫中西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06回:“博了個熟識時務,學貫中西的名氣。” |
水至清則無魚 | 西漢 戴圣《大戴禮記 子張問入官》:“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td> |
炒魷魚 | 張賢亮《出賣“荒涼”》:“絕對聽從我指示,做不到這點,立即‘炒魷魚’!” |
枝對葉比 | 唐獨孤及《檢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及其大壞也,儷偶章句,使枝對葉比,以八病四聲為梏拳,拳拳守之,如奉法令。” |
信及豚魚 | 《周易 中孚》:“豚魚吉。信及豚魚也?!?/td> |
河魚腹疾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河魚腹疾,奈何?” |
魚死網破 | 《杜鵑山》第五場:“他就是張網捕魚,我也拼他個魚死網破?!?/td> |
融會貫通 | 宋 朱熹《朱子全書 學三》:“舉一而三反,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后能融會貫通,以至于此?!?/td> |
比眾不同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回:“原來悟空筋斗云比眾不同,十分快疾,把個金星撇在腦后,先至南天門外?!?/td> |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欲濟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
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 《人民文學》1976年第6期:“他如今是‘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單等撒網下鉤了。” |
沉魚落雁 | 先秦 莊周《莊子 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td> |
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六本》:“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td> |
始終一貫 | 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中國不但應當和中國人民的始終一貫的良友蘇聯相聯合,而且應當按照可能,……” |
比翼鳥 | 唐·白居易《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td> |
池魚之殃 | 《剪燈新話 三山福地傳》:“汝宜擇地而居,否則恐預池魚之殃?!?/td> |
條入葉貫 | 漢·王充《論衡·薄葬》:“通人知士,雖博覽古今,窺涉百家,條入葉貫,不知審知。” |
貫徹始終 | 曾樸《孽海花》第34回:“對于內學相宗各法門,尤能貫徹始終?!?/td> |
比肩疊踵 | 清 陳康棋《郎潛紀聞》卷一:“遼沈舊人,勝朝遺耈,比肩疊踵,同掌絲綸?!?/td> |
無可比擬 | 宋 釋惟白《續傳燈錄 江陵護國齊月禪師》:“窮外無方,窮內非里,應用萬般,無可比擬?!?/td> |
雁斷魚沉 | 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雁斷魚沉,久隔音塵,此后相思兩地分?!?/td> |
如雷貫耳 | 元 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久聞元帥大名,如雷貫耳?!?/td> |
魚網鴻離 | 《詩經·邶風·新臺》:“魚網之設,鴻則離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td> |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 《武王伐紂平話》下卷:“姜尚因命守時,直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釣來!’” |
魚米之鄉 | 唐 王脧《清移突厥降人于南中安置疏》:“諂以繒帛之利,示以麋鹿之饒,說其魚米之鄉,陳其畜牧之地?!?/td> |
魚目間珠 | 《參同契》上:“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槚。”宋·司馬光《稷下賦》:“珷玞亂玉,魚目間珠,泥沙漲者其泉混,莨莠茂者其谷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