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肉骨的成語故事
拼音shēng sǐ ròu gǔ
基本解釋生、肉:用作動(dòng)詞。使死人復(fù)生,白骨長(zhǎng)肉。形容恩惠極大。
出處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五年》:“茍使意如得改事君,所謂生死而肉骨也。”
暫未找到成語生死肉骨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生死肉骨)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談笑風(fēng)生 | 宋 辛棄疾《念奴嬌 贈(zèng)夏成玉》詞:“遐想后日蛾眉,兩山橫黛,談笑風(fēng)生頰。” |
痛不欲生 | 宋 呂大鈞《吊說》:“其惻怛之心、痛疾之意不欲生。” |
骨肉分離 | 明·馮夢(mèng)龍《警世通言》第30卷:“誰知死后纏綿,恩變成仇,害得我骨肉分離,死無葬身之地,我好苦也!我好恨也!” |
急中生智 | 唐 白居易《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序》:“今足下果用所長(zhǎng),過蒙見君,然敵則氣生,急則智生。” |
道骨仙風(fēng) | 宋·程珌《喜遷鶯·壽薛樞密》詞:“道骨仙風(fēng),安排頓著,須是人間紫府。” |
死灰復(fù)燃 | 宋 陳亮《謝曾察院?jiǎn)ⅰ罚骸敖倩鸩粻a,玉固如斯;死灰復(fù)燃,物有待爾。” |
初生之犢不畏虎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剛吃過早飯,人馬全都匯齊,有些人震于闖王和李過的威名,不免驚惶,但有些人好像初生之犢不畏虎,磨拳擦掌地等待廝殺。” |
死腦瓜骨 | 錦云等《草莓三爺》:“你呀,就是死腦瓜骨!” |
素昧平生 | 唐 段成式《劍俠傳 郭倫觀燈》:“素昧平生,忽蒙救護(hù),脫妻子于危難,先生異人乎?” |
驕生慣養(yǎng) |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fēng)物志 江蘇 吳縣之奇俗》:“富貴家之小孩,驕生慣養(yǎng),大半身體柔弱,時(shí)膺疾病。” |
自力更生 | 孫中山《中國問題的真解決》:“中國不但會(huì)自力更生,而且也就能解除其他國家維護(hù)中國的獨(dú)立與完整的麻煩。” |
死要面子 | 張潔《沉重的翅膀》:“你知道爸爸死要面子,絕不會(huì)把這些事往外講。” |
狐死首丘 | 戰(zhàn)國 楚 屈原《九章 哀郢》:“鳥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 |
刻骨銘心 | 唐 李白《上安州李長(zhǎng)史書》:“深荷王公之德,銘刻心骨。” |
骨肉離散 | 《詩經(jīng) 唐風(fēng) 杕杜序》:“《杕杜》,刺時(shí)也。君不能親其宗族,骨肉離散,獨(dú)居而無兄弟,將為沃所并爾。” |
物腐蟲生 | 宋 蘇軾《范增論》:“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 |
尾生之信 | 《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記·蘇秦列傳》:“信如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
生龍活虎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95卷:“只見得他如生龍活虎相似,更把捉不得。” |
皮開肉綻 | 元 鄭廷玉《楚昭王疏者下船》:“打得皮開肉綻碎了骨頭。” |
惹事生非 | 明 馮夢(mèng)龍《古今小說 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如今再說一個(gè)富家,安分守己,并不惹事生非。” |
之死靡二 | 《宋史·忠義傳一》:“若敵王所愾,勇往無前,或銜命出疆,或授職守土,或寓官閑居,感激赴義,雖所處不同,論其捐軀徇節(jié),之死靡二,則皆為忠義之上者也。” |
不到黃河心不死 | 清 蔣士銓《空谷香 虎窮》:“我一路何等勸你,你這樣人,不到黃河心不死,還說什么親戚!” |
望而生畏 | 先秦 孔子《論語 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
民不畏死 | 《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
生死有命 | 晉·葛洪《抱樸子·對(duì)俗》:“生死有命,修短素定,非彼藥物,所能損益。” |
魚死網(wǎng)破 | 《杜鵑山》第五場(chǎng):“他就是張網(wǎng)捕魚,我也拼他個(gè)魚死網(wǎng)破。” |
視死如歸 | 《韓非子 外儲(chǔ)說左下》:“三軍既成陣,使士視死如歸,臣不如公子成父。”《呂氏春秋 勿躬》:“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
骨肉之親 | 閩劇《釵頭鳳》:“千不念萬不念要念舅父,伊和娘親姐弟骨肉之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