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渟岳峙的成語故事
拼音chuān tíng yuè zhì
基本解釋謂水止不流,山高矗立。比喻人的凝重莊嚴。川,本作“淵”,因避唐高祖李淵諱改。
出處《晉書·隱逸傳序》:“玉輝冰潔,川渟岳峙,修至樂之道,固無疆之休。”
暫未找到成語川渟岳峙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川渟岳峙)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馬平川 | 宋 蘇軾《東坡詩 卷二十三 游徑山》:“勢若駿馬奔平川?!?/td> |
三山五岳 | 清 曹寅《舟中望惠山舉酒調(diào)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許?云煙汗漫空竛竮?!?/td> |
臨川羨魚 | 漢 揚雄《河東賦》:“雄以為臨川羨魚,不如歸而結(jié)網(wǎng)。” |
眾川赴海 | 《隋書·音樂志中》:“天覆地載,成以四時。惟皇是則,比大于茲。群星拱極,眾川赴海。萬宇駿奔,一朝咸在。” |
口壅若川 | 《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
名山大川 | 《尚書 武成》:“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 |
名山勝川 | 《晉書 孫統(tǒng)傳》:“居職不留心碎務,縱意游肆,名山勝川,靡不窮究。” |
四山五岳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3回:“引一千余軍馬,盡是七長八短漢,四山五岳人。” |
山峙淵渟 | 晉·葛洪《抱樸子·審舉》:“逸倫之士,非禮不動,山峙淵渟,知之者希,馳逐之徒,蔽而毀之。” |
山崩川竭 | 春秋·魯·左丘明《國語·周語》:“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
山川米聚 | 語出《后漢書·馬援傳》:“捍援呴又于帝前,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勢,開示眾軍所從道徑往來,分析曲折,昭然可曉。” |
山止川行 | 清·唐甄《潛書·兩權(quán)》:“誠能自固如是,是山止川行之勢也;以戰(zhàn)必勝,以攻必取者也?!?/td> |
巖居川觀 | 《史記 范雎蔡澤列傳》:“君何不以此時歸相印,讓賢者而授之,退而巖居川觀?!?/td> |
岳岳磊磊 | 陳衍《元詩紀事·青城行》:“其大節(jié)岳岳磊磊,在人耳目,雖耕夫販婦,牛童馬走,共能稱道者?!?/td> |
岳岳犖犖 | 梁啟超《論自由》:“吾常見有少年岳岳犖犖之士,志愿才氣,皆可以開拓千古,推倒一時?!?/td> |
岳峙淵渟 | 南朝·梁·蕭綸《隱居貞白先生陶君碑》“行仁蹈義,岳峙淵渟。” |
岳鎮(zhèn)淵渟 | 《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爾乃回輿駐罕,岳鎮(zhèn)淵渟?!崩钌谱ⅲ骸啊秾O子兵法》曰:‘其鎮(zhèn)如山,其渟如淵。’” |
崧生岳降 | 《詩·大雅·崧高》:“崧高維岳,駿極于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毛傳:“山大而高曰崧;岳,四岳也……岳降神靈和氣,以生申甫之大功。”申,申伯;甫,甫侯,都是周宣王舅父,周朝重臣,相傳是古四岳后裔。 |
嵩生岳降 | 《詩經(jīng) 大雅 嵩高》:“嵩高維岳,駿極于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 |
川壅必潰 | 《國語·周語上》:“邵公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必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td> |
川澤納污 | 《左傳 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td> |
川流不息 | 南朝 梁 周興嗣《千字文》:“川流不息,淵澄取映?!?/td> |
恩同山岳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梅女》:“萍水之人,何敢遽以重務浼君子。但泉下搞骸,舌不得縮,索不得除,求斷屋梁而焚之,恩同山岳矣?!?/td> |
旗布星峙 | 漢·王粲《游海賦》:“若夫長洲別島,旗布星峙?!?/td> |
星奔川騖 | 南朝·梁·劉孝標《廣絕交論》:“靡不望影星奔,藉響川騖,雞人始唱,鶴蓋成陰,高門旦開,流水接軫。” |
棋布錯峙 | 宋·蘇軾《代滕甫論西夏書》:“陛下因而分裂之,即用其酋豪,命以爵秩,棋布錯峙,務使相仇?!?/td> |
海納百川 | 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形器不存,方寸海納?!崩钪芎沧ⅲ骸胺酱缰?,如海之納百川也,言其包含廣也?!?/td> |
淵渟岳峙 | 晉·石崇《楚妃嘆》詩:“矯矯莊王,淵渟岳峙?!?/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