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意中傷的成語故事
拼音è yì zhòng shāng
基本解釋出自惡毒用心去攻擊誹謗誣陷傷害別人。中傷:說壞話攻擊陷害別人。
出處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利刀割肉瘡猶合,惡語傷人恨不銷。”
暫未找到成語惡意中傷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惡意中傷)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心一意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杜恕傳》:“免為庶人,徙章武郡,是歲嘉平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書》:“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td> |
一意孤行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禹為人廉倨。為吏以來,舍無食客。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td> |
一言中的 | 《中國現(xiàn)在記》第一回:“你做折子須要在此等地方著想,保管你一言中的,上頭不能不準?!?/td> |
一語中人 | 宋·李昌令《令善錄·劉貢父》:“蓋好謔人者,但知取快一時,不知一語中人,其酷甚于毒刃?!?/td> |
一語中的 | 馬南邨《燕山夜話·交友待客之道》:“這是把虛心看做交友待客的根本態(tài)度,真可謂一語中的,抓住了要害?!?/td> |
七損八傷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四回:“后面伏兵齊起,這索超便有三頭六臂,也須七損八傷。”又第一百九回:“降者三萬人,除那逃走脫的,其余都是十死九活,七損八傷,顛翻在地,被人馬踐踏,骨肉如泥的,不計其數(shù)。” |
萬事如意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15回:“不過都是在那里邀福,以為我做了好事,便可以望上天默佑,萬事如意的?!?/td> |
三心兩意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九阿姐,你休得三心兩意?!?/td> |
三心二意 | 元 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爭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td> |
不以為意 | 北魏 楊衒之《洛陽伽藍記 秦太上君寺》:“臨淄官徒有在京邑,聞懷磚慕勢,咸共恥之,唯崔孝忠一人不以為意?!?/td> |
不以詞害意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8回:“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td> |
不傷脾胃 | 茅盾《子夜》:“罵幾句不傷脾胃?!?/td> |
不好意思 | |
不如意事常八九 | 《白雪遺音·南詞·十二時》:“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語人言無二三?!?/td> |
不幸而言中 | 《孔子家語 辨物》:“賜不幸而言中,是賜多言。 |
不念舊惡 | 春秋 孔子《論語 公冶長》:“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td> |
不懷好意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七回:“武松聽了這話,自家肚里尋思道:‘這婦人不懷好意了。你看我且先耍他?!?/td> |
不惡而嚴 | 《周易 遁》:“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td> |
不足為意 | 明 張居正《答鄭范溪》:“公但自信此心,秉公任直,紛紛之言,不足為意?!?/td> |
不足介意 | 明 陶宗儀《輟耕錄 落水蘭亭》:“大風覆舟,行李皆淹溺無余,彝齋立淺水中,手持此帖,示人曰:‘《蘭亭》在此,馀不足介吾意也。” |
與死扶傷 | 西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白刃合,流矢接,步血屬腸,與死扶傷。” |
丑類惡物 | 《左傳·文公十八年》:“丑類惡物,頑囂不友?!?/td> |
專心一意 | 《漢書·翟方進傳》:“其專心一意毋貸,近醫(yī)藥以自持?!睗h·陸賈《新語·懷慮》:“專心一意,身無境外之交,心無欹斜之慮。” |
丟心落意 | 沙汀《淘金經(jīng)》:“表嬸嬸顯出一副丟心落意的神情?!?/td> |
兩意三心 | 許地山《無法投遞之郵件》:“似怕人知道我們曾相識,兩意三心,把舊時的好話都撇在一邊?!?/td> |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 明·徐元《八義記·張維評話》:“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為何,近日只要與上大夫趙正卿爭朝,我想兩虎相爭,必有一傷?!?/td> |
兩虎相斗,必有一傷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秦策二》:“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今兩虎爭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 |
兩敗俱傷 | 宋 汪應辰《文定集 答梁子鋪》:“東漢之君子必欲與小人為敵,終于兩敗俱傷,而國隨以亡?!?/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