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程并進的成語故事
拼音jiān chéng bìng jìn
基本解釋兼、并:一倍;加倍。在一定的時間里比平常多走一倍的路。
出處《三國志·賈逵傳》:“乃兼道進軍,多設旗鼓為疑兵。”
暫未找到成語兼程并進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兼程并進)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字兼金 | 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四:“蘇、黃遺墨流傳至今者,一字兼金。” |
萬里鵬程 | 明 馮惟敏《桂枝香 春怨》曲:“拼著你萬里鵬程,撇下俺一腔春恨。” |
不櫛進士 | 唐 朱揆《諧噱錄 不櫛進士》:“關圖有妹能文,每語人曰:‘有一進士,所恨不櫛耳。’” |
不知進退 | 漢 荀悅《漢紀 哀帝紀下》:“恐陛下有過失之譏,賢有小人不知進退之禍。” |
不進則退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3卷:“凡人不進則退也。” |
不進油鹽 | |
兩雄不并立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古語云‘兩雄不并立’,何能風雨同舟?” |
了不長進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酒狂》:“甥了不長進,今且奈何。” |
二者不可得兼 | 《孟子 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
云程萬里 | 清·陳朗《雪月梅》第四回:“蔣士奇道:‘可喜!可喜!將來云程萬里,正未可量。’” |
云程發軔 | 戰國楚·屈原《離騷》:“朝發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 |
五行并下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應奉傳》:“奉少聰明,自為童兒及長,凡所經履,莫不暗記,讀書五行并下。” |
交頸并頭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回:“但見:扶肩搭背,交頸并頭;紛紛不辨賢愚,擾擾難分貴賤。” |
以譽進能 | |
以進為退 | 《孫子·行軍》:“辭強而進驅者,退也。” |
以退為進 | 漢 揚雄《法言 君子》:“昔乎顏淵以退為進,天下鮮儷焉。” |
以銖程鎰 | 明·姚士粦《見只編》卷上:“陳水南臬憲嘗以南唐李昪宜繼唐后,遂改馬令《南唐書》為《唐馀紀傳》,此猶蕭常以《三國·蜀志》為《續后漢書》也。然昭烈世系甚明,猶覺以銖程鎰……昪本安吉砦將潘某之子,昪姓實潘也……” |
作不如程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錦瑟》:“作不如程,則刖耳、嬶鼻、敲刖脛趾,君能之乎?” |
依流平進 | 《南史·王騫傳》:“吾家本素族,自可依流平進,不須茍求也。” |
俱收并蓄 | 唐 韓愈《進學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
倍日并行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 |
倍道兼行 | 《孫臏兵法 善者》:“善者能使敵卷甲趨遠,倍道兼行,倦病而不得息。” |
倍道兼進 | 清 錢采《說岳全傳》第22回:“迎二帝于沙漠,救生民于涂炭,爾其倍道兼進,以慰朕懷。” |
倍道而進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1回:“曹兵聞失兗州,必然倍道而進,待其過半,一擊可擒也。” |
公聽并觀 | 東漢 班固《漢書 鄒陽傳》:“公聽并觀,垂明當世。” |
公私兼顧 | 毛澤東《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在公私關系上,就是‘公私兼顧’,或叫‘軍民兼顧’。” |
兼人之勇 | 《漢書 韓信傳》:“受辱于胯下,無兼人之勇,不足畏也。” |
兼人之材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8回:“一天到晚,忙了東又忙西,就是有兼人之材,恐怕亦辦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