狎雉馴童的成語故事
拼音xiá zhì xùn tóng
基本解釋漢魯恭宰中牟,以德化民。時郡國螟蝗傷稼,獨不入其境;有母雉將雛過童子旁,童子仁而不捕。事見《后漢書·魯恭傳》。后因以“狎雉馴童”譽人政績。
出處漢魯恭宰中牟,以德化民。時郡國螟蝗傷稼,獨不入其境;有母雉將雛過童子旁,童子仁而不捕。事見《后漢書·魯恭傳》。
暫未找到成語狎雉馴童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狎雉馴童)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反老還童 | 清 翟灝《通俗編 識馀》:“《急就章》‘長樂無極老復(fù)丁’即《參同契》所云老翁復(fù)丁壯也,今變之曰反老還童。” |
返老還童 | 《云笈七簽》第60卷:“日服千咽,不足為多,返老還童,漸從此矣。” |
鶴發(fā)童顏 | 唐 田穎《玉山堂詩文集 夢游羅浮》:“自言非神亦非仙,鶴發(fā)童顏古無比。” |
瘦童羸馬 | 《南齊書·伍喬傳》:“詩詞寒苦,每有瘦童羸馬之嘆。” |
白叟黃童 | 明 無名氏《衣錦還鄉(xiāng)》第四折:“仰賴圣德仁慈,白叟黃童,焚香頂禮,俺永享快樂也。” |
兒童走卒 | 宋 蘇軾《司馬君實獨樂園》:“兒童誦君實,走卒知司馬。” |
童山濯濯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上》:“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其山之性也。” |
濯濯童山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上》:“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其山之性也。” |
童心未泯 | 宋·陸游《園中作》:“花前自笑童心在,更伴群兒竹馬嘻。” |
呼盧喝雉 | 宋·陸游《風(fēng)順舟行甚疾戲書》詩:“呼盧喝雉連暮夜,擊兔伐狐窮歲年。” |
淫言狎語 | 明·郎瑛《七修類稿·詩文·洪遂初》:“(襄城)一日偶至?xí)褐校姲干弦秽^之,乃春畫也。每幅有洪詩,多淫言狎語,遂為逐客。” |
五尺之童 | 《孟子·滕文公子》:“從許子之道,則市價不貳,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 |
家雞野雉 | 晉·何法盛《晉中興書》第七卷:“在荊州與都下書云:‘小兒輩賤厭家雞,愛野雉,皆進逸少書,須吾還,當比之。’” |
牛童馬走 | 唐·元稹《〈白氏長慶集〉序》:“然而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墻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 |
齒豁頭童 | 宋·陳師道《宿柴城》詩:“臥埋塵葉走煙,齒豁頭童不計年。” |
頭童齒豁 | 唐 韓愈《進學(xué)解》:“頭童齒豁,竟死何裨?” |
桀驁不馴 | 東漢 班固《漢書 匈奴傳》:“其桀驁尚如斯,安肯以愛子而為質(zhì)乎?” |
雉伏鼠竄 | 明·李東陽《西北備邊事宜狀》:“朝廷命將出師,天威所至,雉伏鼠竄,無有遺者。” |
雉頭狐腋 |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開善寺》:“晉室石崇乃是庶姓,猶能雉頭狐腋,畫卵雕薪;況我大魏天王,不為華侈?” |
返老歸童 | 《云笈七簽》卷六九:“第二返砂,服之一兩,即體和神清,返老歸童。” |
二童一馬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殷侯既廢,桓公語諸人曰:‘少時與淵源共騎竹馬,我棄去,己輒取之,故當出我下。’” |
反老成童 | 《舊唐書·王守澄傳》:“服一刀圭,可愈痿弱重膇之疾,復(fù)能反老成童。” |
黃童白顛 | 明·袁宏道《邑錢侯直指疏薦序》:“夫今之黃童白顛,猶昔氓也。” |
淫朋狎友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姚公子]自恃富足有余,豪奢成習(xí)。好往來這些淫朋狎友,把言語奉承他,哄誘他,說是自古豪杰英雄,必然不事生產(chǎn),手段慷慨,不以財物為心,居食為志,方是俠烈之士。” |
童牛角馬 | 漢 揚雄《太玄 更》:“童牛角馬,不今不古。測曰,童牛角馬,變天常也。” |
童顏鶴發(fā)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5回:“策見其人,童顏鶴發(fā),飄然有出世之姿。” |
桀驁難馴 | 《清史稿·土司傳六·甘肅》:“故土官易制,絕不類蜀黔諸土司桀驁難馴也。” |
童男童女 | 西漢·司馬遷《史記·封禪書》:“使人仍赍童男童女,入海求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