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聞拙速的成語故事
拼音bīng wén zhuō sù
基本解釋指用兵打仗當求速勝而不計戰法的巧拙。
出處《孫子 作戰》:“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暫未找到成語兵聞拙速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兵聞拙速)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十八般兵器 | 元 關漢卿《哭存孝》第一折:“你放下一十八般兵器,你掄不動那鞭、簡、撾、錘。” |
一無所聞 | |
一聞千悟 | 《景德傳燈錄·汾州大達無業國師》:“得大總持,一聞千悟。” |
上兵伐謀 | |
不求聞達 | 三國 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候。” |
不相問聞 | |
不相聞問 | 東漢 班固《漢書 嚴助傳》:“于是拜為會稽太守。數年,不聞問。 |
不速之客 | 《周易 需》:“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孔穎達疏:“速,召也。不須召喚之客有三人自來。” |
不問不聞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回:“所以這李紈雖青春喪偶,且居處于膏粱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問不聞,惟知侍親養子。” |
不聞不問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首回:“(唐明皇)除了選色征歌之外,一概付之不聞不問。” |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5回:“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我們派個人去是決計不要緊的。” |
臨難鑄兵 | 春秋 齊 晏嬰《晏子春秋 雜上二十》:“溺者不問隊,迷者不問路。溺而后問隊,迷而后問路,譬之猶臨難而遽鑄兵,臨噎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已。” |
舉世聞名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卷七 雜藝》:“王逸少風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但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 |
久聞大名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1回:“朱仝道:‘久聞大名。’連忙下拜。” |
義不主財,慈不主兵 |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警世格言》:“義不主財,慈不主兵。” |
買馬招兵 | 《再生緣》第三回:“今中既到山中住,少不得,買馬招兵盡壯懷。” |
了然無聞 | |
亙古奇聞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從來稀有,亙古奇聞。” |
亙古新聞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從來稀有,亙古新聞。” |
亙古未聞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19卷:“真個是亙古未聞,于今罕有!” |
仁義之兵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丞相興仁義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戰,破袁紹百萬之眾。” |
仁心仁聞 | 《孟子·離婁上》:“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
以勤補拙 | 隋·李德林《〈霸朝集〉序》:“心無別慮,筆不暫停。或畢景忘餐,或連宵不寐。以勤補拙,不遑自處。” |
休兵罷戰 | 元 孔文卿《東窗事犯》楔子:“只不過休兵罷戰還朝呵,是我暗暗地自思尋。” |
傳聞不如親見 | 《后漢書 馬援傳》:“臣愚以為傳聞不如親見,視景(影)不如察形。” |
傳聞失實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水經注>》:“故于灤河之正源,三藏水之次序,白檀要陽之建置,俱不免附會乖錯,甚至以浙江妄合姚江,尤為傳聞失實。” |
傳聞異辭 | 《公羊傳·隱公元年》:“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 |
佳兵不祥 | 先秦 李耳《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之惡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