蠹政害民的成語故事
拼音dù zhèng hài mín
基本解釋危害國家和人民。同“蠹國害民”。
出處《周書 晉蕩公護(hù)傳》:“凡所委任,皆非其人,兼諸子貪殘,僚屬縱逸,恃護(hù)威勢,莫不蠹政害民。”
暫未找到成語蠹政害民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蠹政害民)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物阜民安 | 《后漢書·劉陶傳》:“夫欲民殷財(cái)阜,要在止役禁奪。” |
為民請命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因民之欲,西向?yàn)榘傩照埫瑒t天下風(fēng)走而響應(yīng)矣,孰敢不聽!” |
節(jié)用裕民 | 荀況《荀子 富國》:“足國之道,節(jié)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
勞民傷財(cái) | 《元史 李元禮傳》:“而又勞民傷財(cái),以奉土木。” |
民不畏死 | 《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
禍國誤民 | 鄧小平《黨在組織戰(zhàn)線和思想戰(zhàn)線上的迫切任務(wù)》:“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禍國誤民。” |
國泰民安 | 宋 吳自牧《夢梁錄 山川神》:“每歲海潮太溢,沖激州城,春秋醮祭,詔命學(xué)士院撰青詞以祈國泰民安。” |
進(jìn)讒害賢 | |
妨功害能 | 漢·李陵《答蘇武書》:“而防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戶侯。” |
政通人和 | 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
化外之民 | 《唐律疏義·名例》:“諸化外之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
民生國計(jì) | 《荀子 富國》:“如是則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是國計(jì)之極也。《左傳 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
去害興利 | 唐·韓愈《國子助教河?xùn)|薛君墓志銘》:“后佐河陽軍,任事去害興利。” |
民情物理 | 清·錢泳《履園叢話·廿一經(jīng)》:“民情物理之隱微,無不了如指掌。” |
官偪民反 | |
害人不淺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95回:“即如今人凡遇小兒驚風(fēng),害人不淺。” |
各自為政 | 左丘明《左傳 宣公二年》:“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 |
民以食為天 | 東漢 班固《漢書 酈食其傳》:“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 |
利害得失 | 清·嶺南羽衣女士《東歐豪杰傳》第四回:“我雖然素有是志,可恨自己學(xué)問太淺,不能夠把那利害得失,詳詳密密說將出來,感動(dòng)大眾,所以稽延至今,甚為憾事。” |
食為民天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涉務(wù)》:“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
妒能害賢 | 《史記·高祖本紀(jì)》:“項(xiàng)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妒賢嫉能,御下蔽之。” |
勞民費(fèi)財(cái) | 《新唐書·南詔傳贊》:“唐之治不能過兩漢,而地廣于三代,勞民費(fèi)財(cái),禍所繇生。” |
蠹眾木折 | 《商君子·修權(quán)》:“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 |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 孫中山《上李鴻章書》:“夫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不足食胡以養(yǎng)民?” |
國計(jì)民生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續(xù)黃梁》:“國計(jì)民生,罔存念慮。” |
升斗小民 | 高陽《胡雪巖全傳·紅頂商人》:“升斗小民,卻立刻就感到了威脅,米店在閉城之前,就已歇業(yè)。” |
禍國殃民 | 章炳麟《正學(xué)報(bào)緣起 例言》:“如去歲兗州之變,西報(bào)指斥疆臣,謂其禍國殃民,肉不足以啖狗彘。” |
民窮財(cái)盡 | 《京本通俗小說 拗相公》:“況且民窮財(cái)盡,百姓饔餐不飽,沒閑錢去養(yǎng)馬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