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足而待的成語故事
拼音qǐ zú ér dài
基本解釋抬起腳后跟等著。比喻盼望在不久的將來實現。
出處
暫未找到成語企足而待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企足而待)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品頭論足 | 郭澄清《大刀記》開篇十二:“他們指手劃腳,品頭論足?!?/td> |
虛位以待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寧可虛位以待人,不可以人而濫位?!?/td> |
三十而立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td> |
聞風而動 | 宋 陳亮《祭趙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聞風而起?!?/td> |
半途而廢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
手舞足蹈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樂則生矣,全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
脆而不堅 |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華而不實,脆而不堅?!?/td> |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呂蒙傳》:“遂拜蒙母,結友而別”南朝 宋 裴松之注:“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td> |
輕而易舉 | 《詩經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彼?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輕而易舉,然人莫能舉也?!?/td> |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 《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強也?!?/td> |
迷而不反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鐘會傳》:“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發,玉石皆碎?!?/td> |
心有余而力不足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
卑諂足恭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五宗世家》:“彭祖為人巧佞、卑諂足恭而心刻深。” |
懸而未決 | 孫中山《救國之急務》:“已將一切問題決定,惟有如何處置國會一層,懸而未決?!?/td> |
挺身而出 | 《舊五代史 周 唐景思傳》:“后數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使人告于鄰郡,得援軍數百,逐其草冠,復有其城,毫民賴是以濟?!?/td> |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西漢·戴圣《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td> |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
嚴陣以待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漢光武帝建武三年》:“甲辰,帝親勒六軍,嚴陣以待之。” |
鍥而不舍 | 先秦 荀況《荀子 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td> |
易子而教 | |
一擁而上 | 錢鐘書《圍城》:“每人手提只小箱子,在人堆里等車,時時刻刻鼓勵自己,不要畏縮,第一輛新車來了,大家一擁而上?!?/td> |
存而不議 | 唐·獨孤及《仙掌銘并序》:“后代揭厲于玄蹤者,聆其風而駭之,或謂詼詭不經,存而不議。” |
哀而不傷 |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學而時習之 | 《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拭目以待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拭目以待。” |
拂袖而去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12卷:“師云:‘侍者收取?!鞣餍涠??!?/td> |
敏而好學 | 《論語·公冶長》:“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td> |
辭簡意足 | 元·白珽《湛園靜語·葉水心》:“如此數卷,辭簡意足,一坐駭然?!?/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