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戇窳惰的成語故事
拼音yú zhuàng yǔ duò
基本解釋愚戇:無知不明事理;窳:懶惰。形容愚昧而又懶惰。
出處春秋·齊·管仲《管子·水地》:“故其民愚戇而好貞,輕疾而易死。”
暫未找到成語愚戇窳惰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愚戇窳惰)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草木愚夫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70回:“料你不過草木愚夫,識得什么天時人事。” |
肉眼愚眉 | 元 高文秀《黑旋風》第三折:“暢道天理難欺,人心怎昧,則他這肉眼愚眉,把一個黑旋風爹爹敢來也認不得。” |
梯愚入圣 | 《南齊書·高逸傳論》:“佛則不然,具縛為種,轉暗成明,梯愚入圣。” |
硁硁之愚 | 《論語·憲問》:“子擊磬于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 |
使貪使愚 | 《新唐書·侯君集傳》:“軍法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故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計其死。’是以前圣使人,必收所長而棄所短。” |
愚公移山 | 《列子 湯問》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
怠惰因循 | 唐·韓愈《答殷侍御書》:“愿盡其學,職事羈纏,未得繼清,怠惰因循,不能自疆(強)。” |
以學愈愚 | |
愚夫俗子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93回:“只見街坊上,士農工商,文人墨客,愚夫俗子,齊咳咳都道:‘看拋繡球去也!’” |
愚夫愚婦 | 《尚書·五子之歌》:“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 |
愚不可及 | 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外愚內智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荀攸傳》:“太祖每稱曰:‘公達外愚內智’。” |
愚眉肉眼 |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二折:“道童云:‘魯子敬,你愚眉肉眼,不識貧道。’”元·馬致遠《岳陽樓》第二折:“洗不凈愚眉肉眼。” |
下愚不移 | 《論語 陽貨》:“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
大愚不靈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天地》:“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
避強擊惰 | 唐 元稹《批劉悟謝上表》:“卿宜密運謨猷,明宣號令,避強擊惰,取暴撫羸。” |
大智若愚 | 宋 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
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 先秦 孫武《孫子 軍爭》:“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
戇頭戇腦 | |
驚愚駭俗 | 清·李紱《裕州觀禱雨》詩:“神或附人稱馬子,驚愚駭俗走相使。” |
愚昧無知 | 唐 玄奘《大唐西域記》:“自顧寡德,國人推尊,令襲大位,光父之業。愚昧無知,敢稀圣旨!” |
大智如愚 | 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
偏懷淺戇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7回:“周瑜小子偏懷淺戇,自負其能,輒欲以卵投石。” |
愚民政策 | 劉少奇《論黨》:“他們在黨內實行命令主義,遇事武斷,實行家長式的統治,實行‘愚民政策’。” |
矜愚飾智 | 莊周《莊子 山木》:“ 飾知(智)以驚愚。” |
愚者千慮,亦有一得 | 《漢書 韓信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亦有一得。’” |
一得之愚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