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槃冷炙的成語故事
拼音cán pán lěng zhì
基本解釋冷炙:已經涼了的烤肉。指殘剩的飯菜。也指權貴施舍的東西。
出處《郭子》:“王光祿曰:‘正得殘槃冷炙。’”
暫未找到成語殘槃冷炙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殘槃冷炙)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殘花敗柳 | 元 白樸《墻頭馬上》第三折:“休把似殘花敗柳冤仇結,我與你生男長女填還徹,指望生則同衾,死則共穴。” |
橫眉冷對千夫指 | 魯迅《自嘲》:“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冷若冰霜 | 清 劉鄂《老殘游記續集》第二回:“笑起來一雙眼又秀又媚,卻是不笑起來又冷若冰霜。” |
心灰意冷 | 清 梁啟超《湖南時務學堂學約》:“非有堅定之力,則一經挫折,心灰意冷。” |
炙手可熱 | 唐 杜甫《麗人行》:“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
風卷殘云 | 唐 戎昱《霽雪》:“風卷殘云暮雪晴,江煙洗盡柳條輕。” |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袁州蒙山道明禪師》:“某甲雖在黃梅隨眾,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師也。” |
冷嘲熱諷 | 清 袁枚《隨園三十二種 牘外余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晉大夫七嘴八舌,冷譏熱諷。” |
抱殘守缺 | 東漢 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猶欲抱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亡(無)從善服義之公心。” |
殘兵敗將 | 明 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如今追擊殘兵敗將,遂收故境,引兵而回。” |
風燭殘年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1回:“只這風燭殘年,沒的倒得眼淚倒回去,望肚子里流。” |
勝殘去殺 | 《論語·子路》:“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漢書·李廣傳》:“夫報忿除害,捐殘去殺,朕之所圖于將軍也。” |
膾炙人口 |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卷十 海敘不遇》:“李濤,長沙人也,篇詠甚著,如‘水聲長在耳,山色不離門’,……皆膾炙人口。” |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魯迅《自嘲》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 魯迅《故事新編·序言》:“況且‘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用庸俗的話來說,就是‘自家有病自家知’罷。” |
熱可炙手 | 唐·鄭棨《開天傳信記》:“安樂公主,上之季妹也。附會韋氏,熱可炙手,道路懼焉。” |
冷血動物 | 錢鐘書《圍城》:“李先生本來像冬蟄的冷血動物,給顧先生當眾恭維得春氣入身,蠕蠕欲活。” |
自相殘殺 | 《晉書 石季龍載記下》:“季龍十三子,五人為冉閔所殺,八人自相殘殺。” |
茍延殘喘 | 宋 陳亮《與范東叔龍圖》:“亮自七八月之交,一病垂死,今幸茍存延喘,百念皆已灰滅。” |
殘缺不全 | 毛澤東《論持久戰》十二:“這些特點是事實上存在的,不是虛造騙人的;是戰爭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殘缺不全的片段。” |
除殘去穢 | 《后漢書·梁統傳》:“仁者愛人,義者政理,愛人以除殘為務,政理以去亂為心。” 漢·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忤諸常待。” |
老弱殘兵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2回:“城中無糧,可發老弱殘兵并婦人出降,彼必不為備,我即以兵繼百姓之后出攻之。” |
斷墨殘楮 | 明 王世貞《俞紫芝<急就章>》:“子中獨能尋考遺則于斷墨殘楮,遂與仲溫并驅。” |
殘民以逞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二年》:“《詩》所謂‘人之無良’者,其羊斟之謂乎!殘民以逞。” |
殘年余力 | 《列子·湯問》:“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
見彈求鸮炙 | 戰國·宋·莊周《莊子·齊物論》:“且女亦大早計,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鸮炙。” |
斷編殘簡 | 宋·黃庭堅《讀書呈幾復》:“身入群經作蠹魚,斷編殘簡伴閑居。” |
日炙風吹 | 明·無名氏《鎖白猿》第一折:“萬里驅馳,二年經紀,非容易,受了些日炙風吹,今日個才盼得還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