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瑜握瑾的成語故事
拼音bào yú wò jǐn
基本解釋瑜、瑾:美玉。比喻具有純潔高尚的品德。
出處明·徐獻忠《唐詩品》:“朔氣縱橫,壯心落落,抱瑜握瑾,沉浮閭巷之間。”
暫未找到成語抱瑜握瑾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抱瑜握瑾)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沐三握發 | 漢·王充《論衡·書解》:“周公一沐三握發,為周攻法制而周道不弊。” |
三吐三握 | 《史記·魯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 |
臨時抱佛腳 | 唐 孟郊《讀經》詩:“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經。” |
以直抱怨 | |
傾抱寫誠 | 清·曾國藩《苗先簏墓志銘》:“君既習于祁公,又與諸君傾抱寫誠,契合無間。” |
冬寒抱冰,夏熱握火 |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越王念復吳,仇非上旦也。苦身勞心,夜以繼日。……冬常抱冰,夏還握火。” |
別抱琵琶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槐西雜志四》:“故人情重,實不忍別抱琵琶。” |
吐哺握發 | 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三卷:“吾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 |
吐食握發 | 晉·葛洪《抱樸子·交際》:“雖筆不集札,菽麥不辨,為之倒屣,吐食握發。” |
吞紙抱犬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好學,家貧無資,累日不爨,乃時吞紙以實腹;寒無氈被,抱犬而臥。” |
周瑜打黃蓋 | 老舍《柳屯的》:“周瑜打黃蓋,愿打愿挨。” |
大權在握 | 曾樸《孽海花》第21回:“總要升到了秤長,這才大權在握,一出一入操縱自如哩!” |
太阿在握 | 明·沈德符《野獲編·內臣兼掌印廠》:“世宗神圣,以至今上,俱太阿在握,可無過慮。” |
守缺抱殘 | 陳獨秀《吾人最后之覺悟》:“其次為政治,年來政象所證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殘之勢。” |
守闕抱殘 | 鄧溧《寒瓊囑題郭頻伽手寫徐江庵遺詩》:“守闕抱殘非好事,神州國粹太飄零。” |
尺瑜寸瑕 | 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蔣觀文錢塘天府二貼贊》:“尺瑜寸瑕,工所不棄。” |
尾生抱柱 | 《莊子 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
左擁右抱 | 《戰國策·楚策四》:“左抱幼妾,右擁嬖女,與之馳騁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國家為事。” |
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 | 魯迅《雜論管閑事·做學問·灰色等》:“卻還用‘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十個字形容當今學術界大部分的狀況。” |
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11章:“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一旦聽說要考試了,三位大臣立時著了慌。” |
德以抱怨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劉繇傳》:“知敦以厲薄,德以抱怨,收骨育孤,哀亡愍存,捐既忘之猜,保六尺之托,誠深恩重分,美名厚實也。” |
懷冤抱屈 | 南朝·梁·沈約《上言宜校勘譜籍》:“所欲既多,理無悉當,懷冤抱屈,非止百千。” |
懷才抱器 | 唐·唐彥謙《樓上偶題》詩:“可能前嶺空喬木,應有懷才抱器人。” |
懷才抱德 | 元·關漢卿《陳母教子》楔子:“怕有那山間林下,隱跡埋名,懷才抱德。” |
懷材抱器 | 唐·封演《封氏聞見錄·匭使》:“東曰延恩匭,懷材抱器,希于聞達者投之。” |
懷材抱德 | 元·秦簡夫《剪發待賓》第一折:“因為山間林下,多有懷材抱德之人,不肯進取功名,今著小官五路采訪。” |
懷珠抱玉 | 《梁書·劉顯傳》:“懷珠抱玉,有歿世而名不稱者,可為長太息,孰過于斯!” |
懷瑾握瑜 |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九章 懷沙》:“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