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存亡的成語故事
拼音wēi jí cún wáng
基本解釋危急:危險而緊急。指關系到生存滅亡的緊急關頭。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暫未找到成語危急存亡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危急存亡)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舍安就危 | 宋·蘇舜欽《上范希文書》:“延州逼近賊鋒,而能舍安逸以就危隘,雖古人不逮也。” |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急中生智 | 唐 白居易《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序》:“今足下果用所長,過蒙見君,然敵則氣生,急則智生。” |
十萬火急 | 老舍《趙子曰》:“趙子曰的腦府連發十萬火急的電報警告全國。” |
轍鮒之急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外物篇》:“車轍中有鮒魚焉,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
存而不議 | 唐·獨孤及《仙掌銘并序》:“后代揭厲于玄蹤者,聆其風而駭之,或謂詼詭不經,存而不議。” |
臨危受命 | 三國 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
倒懸之危 | 《孟子 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 |
危急關頭 |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對她也很好,一方面是感激她在危急關頭毫不猶豫地站在我一邊。” |
心急如焚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7回:“我越發覺得心急如焚,然而也是沒法的事,成日猶如坐在針氈上一般。” |
性急口快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40回:“那何小姐性急口快,便道:‘娘這話也說得是,那么著,我就在家里服侍婆婆,叫我妹子跟了他去。’” |
見危致命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罕》:“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 |
風急浪高 | 《文匯報》1992.3.2:“出海口附近波濤洶涌,風急浪高。” |
急功近利 | 漢 董仲舒《春秋繁露 卷九 對膠西王》: “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功。” |
亡命之徒 | 《周書 郭彥傳》:“亡命之徒,咸從賦役。” |
家破人亡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元安禪師》:“師曰:‘家破人亡,子歸何處?’” |
輕重緩急 | 先秦 管仲《管子 國蓄》:“歲有兇穰,故谷有貴賤;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 |
撥亂濟危 | 晉·龔壯《上李壽封事》:“管、蔡既興,讒諛滋蔓,大義滅親,撥亂濟危。” |
在此存照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2回:“執憑公文,在此存照。” |
臨危授命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
亡魂失魄 |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二折:“餓的我肚里饑失魂喪魄,凍的我身上冷無顏落色。” |
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11章:“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一旦聽說要考試了,三位大臣立時著了慌。” |
倒懸之急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當今之世,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 |
徐娘半老,風韻猶存 |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論人言可畏》:“一遇到女人,可就要發揮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風韻猶存’,就是‘豆蔻年華,玲瓏可愛。’” |
亡羊補牢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
處安思危 | 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皇復》:“居高念下,處安思危,照臨有度,紀律無虧。” |
亡魂喪膽 | 明 無名氏《破天陣》:“殺匈奴亡魂喪膽,保家邦萬載咸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