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思妄想的成語故事
拼音chī sī wàng xiǎng
基本解釋妄:胡亂,虛妄;妄想:荒唐的想法。指一門心思想著無法實現的事情。
出處洪深《飛將軍》:“我不免癡思妄想——假如有一天我能當面碰見,親眼看見這些立功的勇敢的空軍戰士,那該是多么大的滿足和興奮呢!”
暫未找到成語癡思妄想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癡思妄想)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癡一醒 | 漢·袁康《越絕書·外傳紀策考》:“其為結僮之時,一癡一醒,時人盡以為狂。” |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 清·朱柏廬《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
一門心思 | 孫華炳《重賞之下》:“他自己又到圖書館借來關于數控的書,什么也不顧了,一門心思鉆研起來。” |
三思而后行 | 《南齊書·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
三思而行 | 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
不假思索 | 宋 黃榦《黃勉齋文籍 復黃會卿》:“戒懼謹獨,不待勉強,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間,此意便在。” |
不加思索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95回:“包公將轎內隨行紙墨筆硯,叫包興遞與婦人另寫一張,只見不加思索,援筆立就,呈上。” |
不可思議 | 《維摩詰經 不思議品》:“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慧遠義記:“不思據心,不議就口,解脫真德,妙在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為不可思議。” |
不堪設想 | 清 林則徐《林文忠公政書》:“內地膏脂,年年如些剝喪,豈堪設想!” |
不好意思 | |
不癡不聾 | 《宋書 庾炳之傳》:“不癡不聾,不成姑公。” |
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92回:“又道‘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這個笑話,細細想去,卻很有意味。” |
不癡不聾,不做家翁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第224卷:“鄙諺有之‘不癡不聾,不為家翁’,兒女子閨房之言,何足聽也?” |
不癡不聾,不成姑公 | 《南史·庾仲文傳》:“言‘仲文貴要異他尚書’,又云‘不癡不聾,不成姑公’。敢作此言,亦為異也。” |
專精覃思 | 《三輔黃圖·閣》:“劉向于成帝之末,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北齊書·馮偉傳》:“后還鄉里,閉門不出將三十年,不問生產,不交賓客,專精覃思,無所不通。” |
中饋之思 | 《周易·家人》:“無攸遂,在中饋。” |
舉踵思慕 | 漢·司馬相如《難蜀父老》:“舉踵思慕,若怙旱之望雨。” |
舉踵思望 | 漢·荀悅《漢紀·武帝紀》:“蓋聞中國至仁,德洋恩普……舉踵思望,如怙旱之望雨。” |
樂不思蜀 | 晉 習鑿齒《漢晉春秋》:“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
買鐵思金 | 明·徐復祚《一文錢》第三出:“有一等濁愛纏心,盲修瞎煉,期望身后升天。這便是買鐵思金,定見沉淪永劫。” |
于安思危 | 《戰國策 楚策四》:“臣聞之《春秋》,于安思危,危則慮安。” |
于思于思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宣公二年》:“于思于思,棄甲復來。” |
云悲海思 | 《梁書·豫章王綜傳》:“窺明鏡,罷容色,云悲海思徒揜抑。” |
云愁海思 | 唐·李白《飛龍引》之一:“騎龍飛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 |
云樹之思 | 唐 杜甫《春日憶李白》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
似醉如癡 | 明 無名氏《魏徵改詔》第二折:“著人腦蓋天靈碎,唬的他似醉如癡。” |
體大思精 | 南朝 宋 范曄《獄中與諸甥侄書》:“自古體大而思精,未有此也。” |
何思何慮 | 《周易·系辭》:“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