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為雞口,勿為牛后的成語故事
拼音nìng wéi jī kǒu,wù wéi niú hòu
基本解釋寧:寧愿;牛后:牛的肛門。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
出處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二回:“生員雖貧士也,語云,‘寧為雞口,勿為牛后。’豈有圣門弟子,貪紈袴之膏粱,而亂朝廷之名教者乎!”
暫未找到成語寧為雞口,勿為牛后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寧為雞口,勿為牛后)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之為甚 | 元·侯克中《歸興》詩:“一之為甚其能再,二者何由可得兼。” |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 漢 王充《論衡 道虛》:“淮南王學道,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之士,是以道術之士并會淮南,奇方異術,莫不爭出。王遂得道,舉家升天,畜產皆仙,犬吠于天上,雞鳴于云中。” |
一人得道,雞犬飛升 | 魯迅《二心集·張資平氏的“小說學”》:“但作者一轉方向,則一人得道,雞犬飛升,何況神仙的遺蛻呢。” |
一人飛升,仙及雞犬 | 語出漢 淮南王劉安舉家升天的傳說。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 |
一分為二 | 宋·邵雍《皇極經世緒言》第七卷:“是故一分為二,二分為四。” |
一口一聲 | 《金瓶梅詞話》第七回:“西門慶那里肯,一口一聲只叫‘姑娘請受禮。’” |
一口三舌 | 漢·焦延壽《易林》卷十:“一口三舌,相妨無益。” |
一口不能著兩匙 | 宋·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口不兩匙休足榖,身能幾屐莫言錢。”自注:吳諺云:“一口不能著兩匙。” |
一口兩匙 | 宋·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口不兩匙休足谷,身能幾屐莫言錢。” |
一口同聲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因天時尚早,復到街上訪問本府政績,竟是一口同聲說好。” |
一口同音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一回:“所以聽得周三說了一句,大家就一口同音說,以義氣為重。” |
一口吸盡西江水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居士龐蘊》:“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
一口咬定 |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十回:“先把住持僧慧修,嚴行審訊,問他將李國斌藏在何處,慧修一口咬定不認得李國斌。” |
一吐為快 | 諶容《真真假假》:“仿佛全是他積郁在胸中多時的由衷之言,今日終于得以一吐為快。” |
一唱雄雞天下白 | 唐·李賀《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心事當拿云,誰念幽寒坐鳴呃。” |
一心為公 | |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31回:“你這個潑怪,豈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子無隔宿之仇!” |
一牛九鎖 | 漢·焦延壽《易林》卷十:“一牛九鎖,更相牽攣,案明如市,不得東西,請讞得報,日中被刑。” |
一牛吼地 | 《翻譯名義集·數量》:“拘盧舍,此云五百弓,亦云一牛吼地,謂大牛鳴聲所極聞。或云一鼓聲。《俱舍》云二里,《雜寶藏》云五里。” |
一牛鳴 | 唐 王維《與蘇盧二員外游方丈寺》詩:“回看雙鳳闕,相去一牛鳴。” |
一牛鳴地 | 清·錢謙益《山莊八景詩·錦峰晴曉》序:“其旁有錦峰書院,去山莊一牛鳴地。” |
一言為定 | 清 曹雪芹《紅樓夢》:“賈璉笑道:‘你我一言為定。只是我信不過二弟,你是萍蹤浪跡,倘然去了不來,豈不誤了人家一輩子的大事。’” |
一言為重,百金為輕 | 宋·王安石《商鞅》:“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
一言出口,駟馬難追 | 宋·歐陽修《筆說·駟不及舌說》:“俗云:一言出口,駟馬難追。《論語》所謂‘駟不及舌’也。” |
丁寧告戒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6回:“吾累次丁寧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領此重任。” |
丁寧周至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論者或怪亮文采不艷,而過于丁寧周至。” |
七口八嘴 | 魯迅《墳·我之節烈觀》:“既不羞自己怯弱無能,也不提暴徒如何懲辦,只是七口八嘴,議論他死了沒有,受污沒有,死了如何好,活著如何不好。” |
萬口一詞 |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三章第一節:“現在萬口一詞,愿立永康王,不可更改。” |